“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蒙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现状、困境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9-08-10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 中国和蒙古国先后提出“一带一路”和“草原之路”计划,两国在战略发展上高度契合,且在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方面已有良好基础,但也面临着专门人才结构亟需优化、科研合作发挥作用不大和合作办学项目水平有待提高等方面的困境。展望前景,有必要根据双方的战略合作重点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深挖科研合作潜力,推动协同创新,提高合作办学层次,推进建立海外分校。
  关键词:一带一路;草原之路;蒙古国;高等教育;教育交流与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7)04-0041-04
  收稿日期:2017-05-25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重大课题“广东省高等教育国际化规划研究”(2013JKZ004)
  作者简介:钟建平(1983-),男,广东梅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
  蒙古国位于中国以北、俄罗斯以南,系世界第二大内陆国家,是连接东北亚各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各国的桥梁。继中国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蒙古国于2014年提出了与此高度契合的“草原之路”计划,旨在打造中俄蒙经济走廊。2017年5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来华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蒙古国总理额尔登巴特时强调,“蒙古国是‘一带一路’重要沿线国家,中蒙关系有着广阔发展前景”[1]。中蒙两国长期在经贸往来方面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过去20年来,中蒙贸易规模增长了50倍,中国已连续10多年成为蒙古国最大贸易伙伴国和投资国[2]。2016年,蒙对华贸易总额达49.63亿美元,占蒙同期外贸总额的60.0%[3]。如今,在中蒙两国大力推动经贸合作的背景下,双方必将对高层次专门人才有更迫切的需求,由此为中蒙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带来了大好时机。
  一、中蒙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现状与特点
  (一)达成系列共识,搭建交流平台
  中蒙两国教育交流始于1952年[4],近年来已先后在以下方面达成共识:(1)交流与合作计划,如《中蒙1996~2000年教育交流与合作计划》(1996年)、《中蒙2005~2010年教育交流与合作计划》(2005年)、《中蒙2011~2016年教育交流与合作执行计划》(2011年);(2)学历互认,如《中蒙政府相互承认学位学历的协定》(1998年)、《中蒙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的协定修订备忘录》(2010年);(3)教师志愿者选派,如《关于组织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赴蒙古国任教的协议书》(2008年)、《中国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与蒙古国教育科学部关于组织汉语教师志愿者赴蒙古国任教的协议》(2014年);(4)留学生选派,如《利用中国无偿援助款项培养蒙古留学生项目执行计划》(2000年)、《关于合作设立中蒙交流专项奖学金项目备忘录》(2015年)。这些计划和协议的签署,为双方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必要指引和保障。
  中蒙两国还通过举办教育展览会和专题论坛等形式,促进高等教育交流,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实现双方教育机构的合作共赢。如2013年5月,“中国教育展”在蒙古国举行,共有浙江大学等12所国内高校参加;2015年10月,“首届中蒙博览会——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在呼和浩特举行,共吸引了两国20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并推动两国高校签署了多方面的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展了高等教育领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5]。
  此外,双方的校际交流平台起步较早且富有成效,如蒙古国立大学自1992年8月即与我国的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或合作关系,截至2014年10月,共与我国高校签订或建立了24项交流合作项目[6];蒙古国教育大学于1993年起先后与我国高校签订或建立了12项交流合作项目[7]。
  (二)开展多元合作,实现双方共赢
  首先,在合办孔子学院方面,自2007年6月山东大学和蒙古国立大学联合建立第一所孔子学院后,2015年9月,东北师范大学与蒙古国教育大学、新疆职业大学与科布多大学也先后联姻,至今双方已在蒙古国合作建成3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数量的增加,产生了日益深远的影响,对于开展汉语教学、组织汉语师资培训、举办学术讲座和会议、编辑出版研究成果和促进留学生奖学金项目的实施,以及对于推进中蒙双方民众的沟通、理解和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都不无禆益。
  其次,科研合作从高校之间拓展到研究院所。早在2002年,内蒙古大学蒙药化学研究所已与蒙古国传统医学研究院联合开展系列合作,且成果获得中国国家发明专利并在蒙古国顺利投产。除此之外,内蒙古大学还与蒙古国科学院、蒙古国立大学等单位在蒙古高原生态系统、蒙古学、蒙药研究等领域开展过广泛的研究并取得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8]。2015年6月,内蒙古师范大学也在合作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其与蒙古国科学院、乌兰巴托大学启动多项项目,内容涵盖跨境蒙古民俗文化田野调查与比较、传统游牧·畜牧业转型、蒙古族农业经济、边境口岸现状与建设、蒙古民族文化心理、乌兰巴托城市规划数字化模型等领域[9]。
  再次,双方还在联合培养本科生方面建立了常态合作,如蒙古国科技大学与华北电力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和山东科技大学在继电保护、可再生能源、热电厂、医疗设备操作、测量学和采矿学等领域开展了“2+2”或“1.5+2.5”的联合方案(Joint Programs)[10],等等。
  (三)开设语言课程,培养专门人才
  从国内蒙古语授课情况看,受国家实施少数民族语言教学政策的影响,内蒙古地区的大部分學校都能坚持使用蒙古语授课,其中部分学校还采用“蒙汉”双语授课。在高等院校层面,1989年内蒙古民族大学率先创办了蒙汉双语专业,随后中央民族大学等5所院校也陆续设立该专业,累计培养了数千名蒙汉兼通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人才[11]。目前,国内还有不少高等院校开设“英汉”、“蒙汉”双语或蒙语授课的专业,如内蒙古农业大学“英汉”双语授课的专业有18个,“蒙汉”双语授课的专业有14个[12];赤峰学院已于2013年建成国内首个蒙汉双语授课硕士点[13]。

相关热词搜索:高等教育 困境 对策 现状 合作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