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高等教育课程市场之破坏性创新

发布时间:2019-08-10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对于高校教学系统,MOOC的破坏性创新体现在兴起背景、教学创新、目标用户和运营模式四方面。具体而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教育需求增加,教育性能过剩,教学质量下滑,是MOOC兴起的一个重要背景;作为简单易用的课程资源,MOOC从开放性及可扩展性两个方面实现了教学创新,并吸引了在校大学生和校外在职人士的广泛参与,开辟了学业MOOC市场和职业MOOC市场;借助网络商业模式,MOOC引入了专业化的课程团队、成果导向的认证机制和“免费共享&增值服务”的营利模式。然而,MOOC的破坏性创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MOOC不能彻底颠覆传统大学,但很可能改变高等教育的格局。它创建了进入高等教育市场的课程市场,对大学传统课程模式形成破坏性创新的同时,也为高等教育的维持性创新创造了机遇。该文基于MOOC的破坏性创新特征及特殊性,提出了促进中国MOOC发展的策略,对于推动我国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和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优化教育和教学结构兼具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OOC;破坏性创新;维持性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凭借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和品牌大学的共融,创造了开放的高等教育课程市场,使高深学问在世界范围内大面积创新扩散的同时,对传统大学的知识传播方式产生了一定的颠覆效应,亦为高校课程教学的多元化革新创造了机遇。尽管如此,MOOC的发展仍然具有一系列的不确定性。MOOC推动了高等教育教学哪些方面的变革?能否取代或彻底颠覆传统高等教育系统?与高等教育哪些层面的问题有关?其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机理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都与MOOC的创新扩散过程有关。基于此,运用破坏性创新理论对MOOC之创新扩散特征进行认知与解读,审视MOOC的兴起背景、教学创新、目标用户及运营方式,并从市场层次、教学效果和教学系统性质三方面探析高等教育领域MOOC破坏性创新的特殊性,从而得出促进中国MOOC发展的策略,对于推动高校教学系统的变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破坏性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
  根据市场影响程度的不同,哈佛大学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Christensen)教授将企业的创新模式归纳为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s)和维持性创新(Sustaining Innovations)两种。维持性创新是通过常规的技术增长与突破,对现有的产品或服务进行改进与提升,从而确保或增长企业在已有市场竞争中的业绩,如飞机可以飞得更高,汽车可以跑得更快,手机待机时间可以更长。但这样一来,维持性创新的产品或服务会日益变得复杂昂贵,最终只有颇具经济实力或卓越技术的高端用户才具有购买或使用能力。
  破坏性创新,又称为颠覆性创新,它不是在已有的竞争市场上沿着传统的发展轨迹寻求技术的改进与持续创新,而是通过使用不足以与之前匹敌的产品或服务打破原有市场的发展路径,旨在针对新的消费领域(非主流用户)或已有用户的新需求,设计并开发较为低端、廉价的新产品或服务,从而再通过技术上的改进,与主流市场的产品展开竞争,最终蚕食已有的产品或服务,颠覆原有用户的消费观,迫使原有的主流企業转向颠覆性的市场环境。例如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苹果公司生产的个人电脑,借助其简约、低廉、便捷的特征逐步在生产、生活等诸多领域取代了大型计算机。
  三、MOOC破坏性创新的关键特征
  与维持性创新相比,破坏性创新具有四个显著特征:第一,创新产生的前提是主流市场产品或服务的性能过剩,无法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方案;第二,产品具有功能简单、物美价廉、便捷易用等特点;第三,创新发端于低端市场或非消费领域;第四,创新组织规模较小,通常为新兴的中小型企业,它们创建了新的价值网络,重新定义了产品的质量和应用情境。基于此,讨论MOOC对高校学位课程模式的破坏性创新潜力,需要考虑四个问题:传统高等教育的性能或服务是否出现了相应问题,为MOOC的兴起发展提供了哪些思想基础?MOOC如何将课程从复杂的高等教育系统中抽离出来,使之成为简单易用、价格低廉的教学资源,其本质的教学创新是什么?MOOC是否具有新的非传统教育用户,以开辟新的课程市场?是否有新兴机构承担MOOC的运营,是否具备创建新市场的策略和持续的运营模式?依据破坏性创新理论,认知MOOC破坏性创新的关键特征,有助于我们对上述问题的解答。
  (一)MOOC兴起的国际背景与思想基础
  MOOC的兴起与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和作用的结果。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教育需求增加,性能过剩,成本提升,质量下滑,传统大学无法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是MOOC兴起的重要背景因素。
  当代大学生是个性化极强的认知主体,具有多样性的知识需求,先进技术的访问能力和高深知识的学习能力,注重学习的有效性,需要随时随地获得优质的学习资源,以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之规模效益日益提升,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稀缺,教育质量明显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并且,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大学的公司化倾向日益明显,教育职能不断扩展,管理与服务部门不断增设,经费开销逐渐增多,教育成本日益膨胀,学费持续提升。集中的地点和昂贵的学费加剧了教育鸿沟与知识鸿沟,教学质量和大学学费长期不匹配,使人们难免对高等教育价值产生质疑。2011皮尤年度报告指出“57%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大学没有提供与学生学费等值的教育”。约翰·丹尼尔(John S Daniel)认为如果要满足世界的高等教育需求,那么从1996年开始每周都应建立一所具有一定规模大学。显然,任何高等教育系统都负担不起这样的成本,也不可能获得如此巨大的经费支持。
  长期以来,大学都秉承这样一个假设:若教师精通某门学科,则他(或她)就能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学,教师的学科知识和学术水平越精湛,其教学能力就越高,对资源投入(如师资、经费等)与学术成果(论文、项目、专著等)的量化考核,也能间接评估高校教学质量。研究水平和成果逐渐成为了大学教师聘用、职称晋升和学术声望的重要标准,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上,忽视了对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过于强调知识灌输,以致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课程很难找出明显差别,高深学问及其传递方式趋于同质化。在质量保障方面,高校又过于注重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监控,造成了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和评价方法的标准化,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在这种情况下,MOOC恰好平衡了大学课程成本与教学质量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为那些经济困难的学习者提供了能够在更开放的环境中获得优质课程资源的机会,而且是较为便宜的方案;另一方面作为可扩展的课程资源,建立了一个多元的生态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取悦了学习者,满足了其学习的潜在需求,弥补了传统的单一面授模式的不足。

相关热词搜索:破坏性 教育课程 创新 市场 MOOC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