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平视角的高等教育学费定价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zsy/xzsy201907/xzsy20190716-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zsy/xzsy201907/xzsy20190716-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zsy/xzsy201907/xzsy20190716-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zsy/xzsy201907/xzsy20190716-4-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zsy/xzsy201907/xzsy20190716-5-l.jpg
  摘 要: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在政府财政资金无法支付所有开支的情况下,教育资源的需求方需要缴纳一定金额的学费,承担部分受教育成本。但学费的增长,势必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因此,本文基于公平的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进行高等教育学费定价影响因素的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学费定价与人均GDP、居民可支配收入不存在显著的关系,可能与教育成本、财政拨款等因素的关系更明显。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公平;学费定价;影响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免费入学、统一分配”的制度,绝大多数学生享受免费教育,只有少量的自费生和委培生。1989年,国家颁布文件《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的规定》,对计划招收的学生(师范生除外)收取100―300元的学杂费。1994年开始,高等教育收费逐渐实行公费、自费并轨,统一收费制度,学费标准控制在1000―1500元。但从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扩招,办学成本增加,学费随之不断上涨,到2000年学费已经超过了4000元。为了保证教育公平,2007年,教育部明确规定,学费五年内维持在2006年的水平,不得上涨。2013年,各省高等学校开始推行学费制度改革,由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学费分为专业学费和学分学费。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以及财政资金的有限投入,从2013年开始全国各省纷纷上调了高校学费收费标准。2014年4月,江苏省物价局、财政厅联合发文《关于公办高等学校学费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依据学校层次和专业类别来规范和调整高等学校学费,除了农林类,其他专业类别的学费都超过了5000元,艺术类和医学类的学费高达6800元,公安类学费也达到了6000元。在这次高校学费调整期,教育资源的供给方普遍认为,即使学费上调,但是其增加的学费收入远远不能弥补相应的办学成本的增加;从教育资源的需求方来说,学费的上调大大增加了受教育者的经济负担,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各地也出现过因为负担不起学费而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案例。那么学费真的影响了教育公平吗?学费定价的依据有哪些?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高等教育学费定价的影响因素
  1.公共产品理论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最早对公共产品做出了定义,纯粹的公共产品或劳务不会因为他人的消费而变少。根据公共产品理论,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衡量一种产品是私人产品还是公共产品的两大标准。高等教育并不具备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所以大部分学者称之为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是一种处于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之间的产品。王欣双(2011)认为,相对于基础教育来说,高等教育的私人属性更强一些。
  2.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教育资源的需求方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获得了较高的私人收益,理应分担一部分高等教育成本。美国经济学家布鲁斯 约翰斯通在1986年提出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高等教育是既有投资又有收益的活动,其受益主体包括国家、学校、受教育者、企业和家庭。各受益主体应该在受益范围内承担教育成本。基于此,高等学校收费制度在各国逐渐推行。但高等教育又具有外部性,政府考虑到受教育者的支付能力不同,能力小者承担成本少。王培根(2004)认为“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是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两大基本原则。
  3.高等教育学费的定价机制
  胡仁东(2013)认为,寻求更好的学费定价策略,首先要明确定价主体,即市场定价还是公共定价。根据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和我国国情,选择公共定价比较适合,但是并没有指出哪种公共定价方式最合理。查显友(2012)认为,在理想条件下,高学费、高资助政策不仅不会损害教育公平,反而能改善之。但我国贫困生资助制度并不完善,这样的政策在我国并不适用。
  4.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高等教育收费和教育公平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闵维方(2002)研究了学费水平与受教育者支付意愿之间的关系:当学费超过4000元时,受教育者的支付意愿开始有显著的差异;当学费在4000―6000元时,差距没有随着学费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当学费超过6000元时,差距随着学费水平的提高而增大。肖洁(2007)提到,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化的程度逐渐降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悖论也随着学费的增长而逐渐显现。赵善庆(2012)总结了高等教育收费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学费增幅高于GDP增幅;学费占生均成本的比例偏高;学费标准超过了居民的承受能力;学费占家庭收入比重超过世界主要国家等。在1992年《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收费制度的通知》中,提出了在制定学费标准时,一定要考虑全国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大多数群众的经济收入水平和经济承受能力。2000年,国家又颁布了《关于2000年高等学校招生收费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的文件,再一次强调学费标准应该根据高等学校年均日常运行费用、财政拨款、居民的承受能力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来制定。这两个文件都体现了“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要求高等学校向受教育者收取学费的同时,兼顾公平。同时,也明确了学费定价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学者对学费的影响因素做了很多研究。比较著名的是布鲁斯 约翰斯通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该理论归纳出了几个影响学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历年的学费水平、生均成本、高等教育的社会收益率和个人收益率、高等教育需求和居民的支付能力。张曾莲(2016)根据我国学者曾满超、范先佐和陈国良的研究,总结出了影响学费定价的因素包括教育成本、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GDP、教育收益、财政拨款、高等教育需求和供给。
  三、实证研究
  1.变量的选取和模型构建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普遍认同的影响学费定价的因素包括人均GDP、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承受能力、財政拨款、教育成本、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给。从教育资源的需求方和供给方的角度来看,以上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如表1所示。

相关热词搜索:高等教育 视角 学费 定价 公平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