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优先:庆丰厂早期的经营管理模式

发布时间:2019-08-19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由民族资本家唐保谦、蔡缄三创办于1922年的无锡庆丰纺织公司,到上世纪30年代中期,其资本额、生产规模、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在无锡棉纺织行业中位居第二,排在申新三厂之后。无锡经济史专家王赓唐、汤可可等对庆丰纺织公司作过深入研究,在相关著述中,对庆丰公司的资本从商业资本转化而来,购置先进设备,改革企业管理制度,引进高级专家并自己培养大批技术人才等,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无锡庆丰纺织公司第一届账略(1922)至第十五届账略(1936),共十二册(尚缺1929、1931、1932年三册)。其中六册原收藏在无锡博物院,另六册系私人收藏,由汤可可搜集在一起,扫描后存放于无锡市历史文献馆。2013年8月初,汤可可提供给了寻访者顾征,顾征随即用电子邮件转发给笔者。关于庆丰公司历史档案十二册账略的质量,笔者研究后认为具有可靠性、科学性,基本上完整,可以作为庆丰厂早期(1922~1936年)经济运行实绩之依据,藉以对其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深层剖析和精确计算。
  庆丰公司从1922年投产到1936年为止,实收资本从82.89万元增加到250万元,增长2.02倍;固定资产从153.98万元增加到531.44万元,增长2.45倍;主要产品产值从1923年的310.74万元,到1936年增加到1574.45万元,增长4.07倍。在整个纺织行业处于萧条的环境下,庆丰公司能后来居上,取得快速发展的业绩,是由于其经营管理模式具备六个方面的优势。
  一、实收资本增长较快,股东能稳定分得利润
  庆丰纺织公司创办时,计划集资100万元,实际筹集到82.89万元,投产时是一家中型纺织厂。实收资本的增长1925年达到99.35万元,1930年达到143.25万元,1933年达到250万元后一直保持到1936年。15年增长了2.02倍。
  庆丰由于设备先进,产品质量好,销售顺畅,流动资金充足,据十二本账略记载,每年都有盈余。在1930年之前的8个年份,有1年盈余2万元,有4年每年盈余7~8万元,还有3年分别盈余18.3万、31.9万和43.6万元。经营状况相当好,年年分官利,股东们看到企业前景良好,自然愿意再增加投资。
  公司董事会对历年盈余实行少分多留的方针,大部分没有分配给股东,留作扩大生产规模之用了。直接发给股东的称“官利”(现金),1924年补发了1922年9月16日至1923年12月31日合计1年3个半月的官利10.7万元;1924年发官利6.83万元,1925年后逐年增加,1930年达到14.33万元。1933—1936年都按股本金10%每年发25万元,12个年份共支付官利174.27万元。此外,曾在1930年另外增发股息、花红18.41万元,分掉账上零款“积余”3.93万元。官利、股息、花紅、积余共196.61万元,如与年平均股本金138.94万元相比,投资者已收回了142%。这样的投资收益率,在当时是相当高的。
  二、流动资金充裕,利息负担较轻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创办一家棉纺织公司,筹集到的资本往往在购地、建房、订购机器设备之后都已用尽,开工投产所需原料、材料、工资等各种费用,均需另行筹措。庆丰投产时,适逢纺织行业萧条,银根奇紧,股本金只有82.89万元,而地基、厂房、机器三项已用去147.56万元,采购原料物料加上工资、开办费共达180余万元,资金缺口高达245万元,是依靠各种存款解决了困难。1923年以后各年的存款额,从146万元逐步增加到1936年的617万元,流动资金相对充裕,利息负担较轻。
  九丰面粉厂历年存款数额巨大,开始几年接近实收资本,1927年后甚至超过实收资本。九丰面粉厂创办人唐保谦和蔡缄三,也是庆丰纺织厂的创办人,他们两人长期合作,一致“以粉保纱”,对帮助庆丰渡过初创期的困难和往后的持续发展,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
  三、不断引进先进设备,提高产出效率
  庆丰公司在早期15年间,企业一直处于不断引进先进设备,不断扩大生产能力的过程之中。可分为三个阶段:
  1.从创办投产到1930年建成第一工场。机器设备原值从1922年105.18万元到1930年160.98万元,增长53%。拥有的设备,投产时有纱锭14800枚、布机250台、发电机2组、电动机60台,到1930年第一工场建成,有纱锭32000枚、线锭1500枚、布机400台、发电能力2600千瓦。
  2. 1930年扩建第二工场,1933年投产。机器设备原值从1930年160.99万元到1933年289.40万元,增长79.8%。拥有纱锭32000枚、布机420台,增加安装2000千瓦发电机两组,电力成本每度0.16元,仅及戚墅堰电厂每度价格的1/3。
  3. 1935年又增建漂染车间,成为一家完整的纺织印染整理公司。全公司机器设备原值从1933年289.40万元到1936年386.99万元,增长33.7%。
  至此,形成日产棉纱177件、棉布900余匹、漂染布3000匹的生产能力,年产值达到1143万元。[1]成为每年需吃进棉花近20万担的无锡著名大型纺织企业。
  四、创立名牌棉纱,增添产品提高附加值
  庆丰投产时,唐保谦得到顾叶舟的支持,建立了稳定的棉花供应基地。1926年,顾叶舟又将开设在常阴沙十二圩中桥的“时泰祥花行”全部资产和无形资产20支纱“双鱼”商标,连同员工整体作价并入庆丰公司。庆丰着力做好“双鱼”这只商标,正式更名为“双鱼吉庆”,精选原棉,合理搭配比例,使“双鱼吉庆”20支纱质量上乘、稳定,每件纱售价比其他厂的20支纱高出2~3元。很快,“双鱼吉庆”20支纱成为无锡棉纱市场的代表,成了当地公布物价、计算生活指数的棉纱代表品牌。
  庆丰厂还不断开发新产品。最初4年只生产棉纱和白坯细布,1926年起增加绒布,年销售收入在30万~ 40万元之间。1935年起增加漂色布,当年销售收入64万元,1936年激增至313.15万元,占产品销售总收入 1489.46万元的21%。

相关热词搜索:管理模式 优先 效率 庆丰 经营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