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必输(续)

发布时间:2019-08-21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明镜先生:莫菲小姐你好!不好意思,这个话题虽不关外资企业,但在国营、民营的大型卖场和连锁商店,甚至厂家、经销商都很突出。我很想和人讨论这个话题,又要做到不影响国营民营的朋友的升迁,所以我请你这个不相干的外企买手对话。
  莫菲小姐:明镜先生你好!我在若干外企工作过多年,对此话题也深有感悟,不然我不会提出卖手也必须职业化的要求。不过,这类话题涉及到决策层,我只有洗耳恭听的份,由你主讲,如何?
  明镜先生:大型跨国连锁大卖场,从总经理到买手都很职业化。这说明,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决策层的淡出化,这本身就是国际化、做大做强的一种先进模式。我们曾多次提到“舶来品”和“拿来主义”这两个词,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底蕴、传统历史中没有这种遗产。这恐怕是我们国营民营企业搞大型平价超市、连锁店的决层策们常常想“以史为鉴”,最后只好无奈地一声叹息的原因。我今天提出“让资本家在家”这个观点,是我多年思考与观察的结论,只有放弃不适合国际惯例的东西,请职业化经理上台,我们才可能从根本上与外企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竞争。
  莫菲小姐:我觉得国营、民营企业决策层要做到这点很难。按国际商业逻辑来说,他们只能是企业的“学生”,而不是企业“家”。
  明镜先生:不可否认,国营、民营企业的决策层们,不管是搞连锁店的,还是搞化妆品厂的,都是他们企业的主人,是企业财产的所有者。他们要么在商界拼打了多年,积累了一些东西;要么他的资本决定,他已另有所好。一句话,中国拥有资本的资本家们,并没有受过国外职业化的专门训练,他们算不上这个行业的职业经理,做起来要么顾此失彼,要么心不在焉,所以请这些资本家在家,让职业经理上岗已越来越势在必行,越来越迫在眉睫,时不可待。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给了人们许多的自由,其中包括获取财富方式的自由,这实质上就意味着,企业家依赖权术对管理企业的终结。换句话说,这也是依靠制度和发掘智力管理企业的开始。有一个化妆品公司的最初创建人由于各种原因退出了公司的管理层,虽然他有点心不甘情不愿,但几年公司规模化组织化的运作下来,特别是能在恶劣的经营环境中仍保持化妆品总量的持续性增长,有一天,他终于不得不承认他的职业经理远远比他本人强,他现在乐得在家去做其他的事。有一个大型连锁餐饮企业的老板,随着企业不断扩大,也在各分店聘请了各种职业经理,她也承认几口锅灶创业,那是她的胆识和能力,现在企业做大了,应当按大企业的自然规律而良性循环,她还是悠载悠载的好,一插手,反而把正在良性循环的企业搞乱。经过几次插手到不管几个回合教训,她终于承认,搞企业她不是内行人,还是聘请的职业化经理管理更专业。于是,她心甘意愿地彻底放弃了介入她的企业计划,。
  莫菲小姐:你说的大概都是民营企业的例子,而国营企业家们并不会自动退出自己创下的天下。他们不依靠权术来管理企业,他们就无从所适,而他们的上台,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靠权术与热衷于权术和政治手段得到的,说他们是“半个政治家”也不过分。
  明镜先生:不错,这些决策层的上台很大一部分有“权术和政治”的因素,他们最擅长的是对人际关系进行把握的技术,而不是真正的管理,着重的是对事物运行规律的把握。明白这点,就自然明白国营的大卖场也好,连锁店也罢,都主要是在饭桌上搞掂事情的。在国企之中,觉得有劲使不上,制约太多,内耗太多,也是权术在作怪。这不能怪他们,当年我在国外时,就清楚国内流行两句话“当官要看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从胡雪岩那学到的官商结合、权钱交易在我国还很普遍。对他们影响最大的还是我国各种传统:喜欢人治,轻视管理。
  莫菲小姐:外企的大型卖场都是以制度管人,制度理人,经常通宵盘点,国企做不到这点,在我看来只要效益能好上加好,那这种管理,就是“看似无情却有情”。
  明镜先生:这实际上提出了个商业逻辑底线的问题。不管是大型卖场、连锁超市、连锁便民店、化妆品工厂和经销商,如果你没有组织创新能力,没有永无止境地对消费者的需求的不断满足的渴望,你的企业不能持续发展;没有“与时俱进”的赢利能力,那你的企业就不算真正现代商业比赛的选手;另外,新的商业游戏规则也无言地制定了对违规者的惩罚。环境变了,业态变了,那些现代商业管理企业中只能算是“学生”而不是“家”的所有者们,如果不“与时俱进”地改变你的经商战略、战术,不客气的讲,昨天你成功的原因可能就是今天失败的所在。这不是危言耸听,这些年来多少风行一时的化妆品品牌已灰飞烟灭?多少轰动一时的化妆品品牌早已无人问津?多少老板已热衷其他行业,而他的品牌已经危在旦夕?
  莫菲小姐:如果企业把职业经理提到计时日程上来,应该从何处着手?
  明镜先生:我得说具体一点才能回答你的问题。企业家是通过职业经理与科学运作使企业的财产不断增加,职业经理是通过企业家提供的舞台长袖善舞使个人的价值得到升高。目前的大型卖场、连锁超市式便民店,特别是已上市的公司,已不可能由每个董事管理一个领域。他们已在找或正在找称职的内行来管理这些企业。这些“称职的内行”只算是“职业经理”的初级阶段,同时这些“称职的内行”也和“职业经理”一样,需要某种权术来加强综合协调能力。但有些化妆品厂家仍然维持着“家族”化企业的弊病,他们管理企业甚至管理经销商的出发点是服从。个人至高无上的权术将企业运行变成个人利益的游戏,他们的环节彼此脱节。所有矛盾最后都集中到这些企业的“企业家”上,要他一人拍板,不拍板,工作就停滞下来。有矛盾不去协调,这在职业经理中是最大的不称职。如果问现在如何着手,我还是那句话:让资本家在家,先让称职的内行来干。
  莫菲小姐:如果真能有“称职的内行”请尽快出来,那我的工作至少可以轻松一半。问题在于,称职的内行也不好找。
  
  明镜先生:我说过,管理是一种对事物运行规律把握的技术。称职的内行虽然和职业经理有段差距,但我国流通领域的各个环节至少有个日新月异的变化。比如:国企的采购像外企的买手一样,多一点自主权,办事效率就要快得多;少些内耗,部门与部门之间职责分明,依制度各就各位,协调起来也容易得多;允许国企买手失败,给他们强烈自信心,有权选择新品和厂家谈判,不断深入了解新品的生产流程;也要给现有外企大卖场、连锁便民店、连锁超市造成新的甚至平起平坐的冲击力,也给自己的卖场、连锁超市、连锁便民店带来新的活力和更大的吸引力;工厂的销售部及各部门选用称职的内行,采用“区域经理”制度,至少更为及时地了解各市场、各业态的瞬时变化,反应也相应“与时俱进”。厂家的买手选用称职的内行,与国企甚至民营买手商务谈判时,再也不会发生我们曾听过的各种啼笑皆非的笑话,经销商选用称职的内行和各业态的买手与各厂家的卖手沟通也就自然得多,再也不会有沟通不成的情况发生。至于企业所有人最好还是一步到位,请职业经理来操持越来越繁杂的家务,面对变化越来越快的世界。“资本家可以在家”,也可以集中精力开辟或维持你有兴趣的其他行业。
  莫菲小姐:我认为“称职内行”如果纷纷出台,必须是双项的,否则变化也只是 增添了已经使用“称职内行”企业的更大痛苦。
  明镜先生:双项启动是必然的,但时间上肯定有个先后,所以暂时的痛苦也是难免的,谁也不会因为痛而不做手术吧。市场经济不会有谁来劝你进行这种改革,不是你为了适应市场主动去改革,就是市场经济逼你去改革,谁主动,谁被动,靠各自的悟性。只要什么时候这种变革实施了,各方面都达成一致了,和低水平甚至外行沟通的痛苦才会没有 ,没有了就没必要追究。“有些事情,你永远不必问”。
  莫菲小姐:“让资本家在家,让职业经理上岗”理论是不错,上市公司和国企大卖场我们管不了,能不能谈谈与我们有关的民营连锁业、私营化妆品厂具体该怎么做?
  明镜先生:在家?哪怕是“快乐老家”,资本家总得做些准备吧。中国人或许不止中国人,都有一种劣根性:俗话说叫“翻墙”。你把企业交给别人,要不了几年,企业要么已经是别人的了,要么别人把你的精英和客户全带走,你的企业离破产也没有几天了。有家企业老板靠精心策划和放手一博,把企业搞得相当红火,产品非常畅销,但他很少与客户打交道,都是由他弟弟出面,过了很多年,他弟弟早已分家单干了,但外面客户还是以为他弟弟是这个公司老板。要不是这个老板事先设立了一些防范措施,等他出国玩够了,那这公司早不是他的了,不瞒大家,这个事例就曾发生在我身上。现在我连公司法人都不当了,上班也是上的神仙班。这种教训太多,恐怕是资本家不愿在家的一个原因吧。但“资本家在家”是一个总的趋势,上市公司如此,那些中小型化妆品厂、经销商也是该认真考虑,立即实施这一点了。道理很简单,环境变了,仍怀念和坚守过去成功的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商界上的“孤独求败”。这不是所有中小型“资本家”愿意看到的吧。
  莫菲小姐:我认识一个化妆品卖手,他说起在深圳得风气之先他的老板,也率先请了执行总经理,企业他基本不管了,但半年不到执行总经理不但不称职,还利用手中的权力谋私利,老板一气之下把他送进公安局,他只好重掌公司的大权。公司虽然没有垮,但他的人治管理已经根本不适应现在流通领域各种业态共存的大环境了。他很苦恼地对我说:“这些促销力度我不是认为不妥,这些活动经费我不是认为不该交,但老板又不来实地了解,他就是不同意,认为是亏本的都不做”。
  明镜先生:既是必然趋势,就象太阳每天都会出来一样,没有怕牙疼就不吃饭的道理。以我曾有过的经验教训,我认为,所有不能适应环境变化而靠权术对企业内外人际关系进行把握的资本家都应该回家。在回家之前,最好一次性选好职业经理,但也要提防他不称职,现在是职业经理人时代,多物色几个,以防万一 。另外,你还可以单独授权某个人或某个部门,实行企业运行稽查制,比如:财务总监、销售总监、生产总监,他们并不干预职业经理人的管理、企业运行规律把握的技术,他们可以定期直接向你汇报企业运行的好坏。你完全可以“放心在家”,由他们去“折腾”,一有不利情况你很快就知道,又有应变措施,干嘛死吊在一颗树上看着它要倒呢?
  莫菲小姐:“资本家在家”是很形象,那我想问:这些长年在商场博杀的人并不都是年老体弱,有些甚至年富力强,他们会闲得无聊,甚至去做自己不懂行的事,怎么办?
  明镜先生:有一个证券公司曾经说过一句叫我想了几天的话:生意做大的人越是清闲,策划人越是清闲越有灵感。后来我觉得这些话都并非无道理。成天把自己埋没在生产圈子、产销范畴、人际关系、礼尚往来,让你处理不过来、应酬不过来,你哪有时间去想企业的中长期目标等宏观问题?你哪有机遇碰到“正合此意”的强强联手?“在家”是清闲的另一个解释,不是叫你买菜煮饭带孩子。至于要从事自己有兴趣的其他行业,只要论证充分,考虑成熟,仍然请懂行的职业经理去做,仍然采取各种监控和应变措施。如果是这样,别说是搞第二行,你连着搞几个有兴趣的行业又有什么不妥呢?深圳三九胃泰就是个例子,它的主业不丢,又搞了很多其他行业,如搞出版业做《新周刊》,做化妆品也是先在上海设厂,实践效果不行,后来又在广东贴牌生产。当然这些上市公司包括红塔集团,资本构成不一样,资本的数量也是我们国营民营的连锁店和化妆品厂无法相比的,但思路是一样的,发展是一样的,措施是一样的,“在家”也是一样的。
  莫菲小姐:听你说了那么多“资本家在家”的话,不无道理,但具体操作起来,从时间上、程度上、规模上都有一定的难度,沿海显然比内地容易一些,就像我觉得上海的卖手比内地卖手明显高一个档次一样。
  明镜先生:你说的也不无道理。但我坚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国职业化经理人的大量涌现,给了“资本家在家”创造了必要条件,至于那些具体的各种困难,迟早会因时代的变化、市场的激烈竞争,主动或被动地消失,那时“资本家在家”和“学生们上学”一样很自然。谢谢莫菲小姐听明镜领衔主讲一次。
  编辑/夏清
  

相关热词搜索:不懂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