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互联网商业生态展望

发布时间:2019-08-22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中国希望能源互联网可以帮助自身加速能源转型、推进资源效率和绿色经济,最终实现以电力作为主要能源、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美国科技财经作家杰里米·里夫金最早提出“能源互联网”。他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和《零边际成本社会》中从共享经济角度出发,前瞻性描绘了人人皆可成为“能源产消合一者(Energy Prosumers)”的能源互联网体系。借鉴这一观点,中国希望能源互联网可以帮助自身加速能源转型、推进资源效率和绿色经济,最终实现以电力作为主要能源、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中国能源互联网议题的范畴
  鉴于互联网已经重塑了中国多个传统产业,加之电力市场改革的进程加深,围绕能源互联网的商业预期正在提升。埃森哲从价值实现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应根植于五位一体的价值点。它们会对中国未来的新能源架构产生重大意义:
  第一,能源基础设施的互联。这是能源互联网价值实现的基础条件。预计随着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以及中国燃气需求的增长,中国需要不同能源基础设施进一步开放互联,甚至需要与其他行业基础设施互联—例如电力系统与电气化交通系统之间的能量与信息交换。
  第二,能源形式的互换。在基础设施互联后,热能、电能、化学能等不同能量形式还可以在能源互联网中相互转化、存储和调剂,形成多能源互补。例如多余的可再生能源能够通过抽水蓄能或高性能电池得到有效储存,并可通过智能输配网络满足用户需求。
  第三,能源技术数据与信息技术数据的互用。能源互联网的关键使能技术是物联网。这也是运营技术(OT)与信息技术(IT)融合的重要支撑。通过物联网采集的能源生产运营数据,将与企业级应用的信息化数据之间进行共享和集成,从而得出实时业务洞察和预测性分析,用以辅助企业战略决策。
  第四,能源分配方式的互济。能源互联网应在广域和局部均能感知、分析、预测能量余缺信息,通过能源路由器、能源输配平台等系统性创新,对各类能源产品和能源服务进行精细调度与分配,同时为能源用户提供无缝的整合服务体验。其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调度平台将有助于消除产能过剩。
  第五,能源生产与消费商业模式的互利。传统能源供应商、可再生能源生产商、能源输配优化商、终端能源解决方案集成商、系统资产运维服务商等能源互联网的参与成员都能利用数字技术不断进化,在新的商业生态中形成互利共赢的“能源产消共生系统”。
  基于中国国情和产业现状,埃森哲认为能源互联网至少应包括多种能源的生产与协调系统、智能化控制调度、分布式能源发电、微网、能源交易市场等关键环节。
  由此可见,中国的能源互联网将有助于实现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产消机制的合理化与能源需求侧的高度客户关怀。它会使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能源产消合一者”与能源主干管网以实时、对等的方式双向交流、相互补偿,在微观上创造卓越的能源用户体验和生活品质,在宏观上实现供需平衡和低碳能源结构,并极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最终使经济增长与能耗增长脱钩。
  因此,企业应当看到,能源互联网将成为商业维度更高级的生态系统,这与智能电网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能源互联网具有战略与商业属性,不仅能建立新的物理连接,更能提供捕捉新用户和新需求的增量场;而智能电网具有技术和运营属性,是发展能源互联网不可或缺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之一。
  能源互联网将降低行业壁垒,创造改变能源生产消费方式的全新业态,其中传统企业与非传统企业均可参与竞争,而后者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则一般不必突破传统公用事业边界。
  能源互联网缘何成为中国议题?中国能源产业对能源互联网议题的探讨和实验并非偶然,而是源自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瓶颈的长期研究,对互联网时代能源用户需求特征蜕变的细微洞察,以及对全球能源价值链重组趋势的前瞻判断。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提出的“全球能源互联网”侧重跨国能源合作机制不同,能源互联网对中国自身能源产业的诸多转型目标带来新的机遇。
  一、“两个替代”与能源效率
  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电能对化石能源的替代作用是随着经济增长模式转变而强化的,且这一趋势不可逆转。在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推进中,中国“电能替代”的比例已超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平均水平。但同时,在发电侧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实现绿色经济的转型目标,而且减排承诺已使中国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替代”的主要驱动者之一。
  预计2014年到2040年,中国电力装机容量将增加1.72万亿瓦,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占56.1%。换言之,中国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和核电的投资将是对化石能源发電投资的3.7倍,逼近欧洲OECD国家同类投资总额。但接纳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对原有电网系统是巨大挑战,电网企业需要以智能电网为技术路径向能源互联网参与者转型,并与其他参与者探索共赢的新商业模式。
  另一方面,与电网同为公用事业的燃气企业也大有可为:以天然气为清洁能源的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可以大幅提升这种传统能源的利用率—全球能效最高的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已经将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到94%,比集中式发电翻了一番。同时,中国各地探索的微网项目也在试验可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的友好互补,以多能协调的方式满足用户需求。与智能电网一样,微网也将成为能源互联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能源用户需求蜕变
  与中国其他产业的消费者一样,能源用户也将越来越呈现出互联网用户特性—寻找最优平台、热衷应用体验、关切自我价值。这一趋势会创造能源互联网对用户的聚合力,驱动各类新能源商业模式的演进。
  分布式电源技术的普及,将使传统能源用户有能力成为既进行能源消费,又可以自主生产并销售能源的“产消(销)合一者”。中国产消合一者提供的光伏发电并网电量2014年已达到317.8万千瓦,占光伏发电总量的12.5%。按照能源局计划,2015年分布式光伏发电新增容量将达700万千瓦。

相关热词搜索:互联网 展望 中国能源 生态 商业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