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陕西中药产业调研

发布时间:2019-08-26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陕西西安 710000)
  
  【摘 要】 文章阐述了陕西中药产业做大的优势条件,分析了陕西中药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及挑战,提出做大做强陕西中药产业的构想,探讨陕西中药产业发展壮大的途径,提出建议:建立高效的管理协调机制,加强发展中药产业的领导;出台促进陕西中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扶持政策;建立多元化的中药产业投融资体系;加强中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 陕西;中药产业;做大做强;建议
  
  一、陕西中药产业具备做大做强的基础条件
  1、陕西中药材资源丰富
  陕西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生产大省之一。陕西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为中药材的生长和繁衍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秦地无闲草”的美称。据普查结果,陕西药用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它药物4000多种,其中植物药就达3291味。在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统一布置的364个重点品种中,陕西有283种,占77.6%,其中248种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正品药材。在优质地道药材60多个品种中,天麻、杜仲、山茱萸、葛根、丹参、柴胡、黄芩、黄芪、延胡索、甘草、沙苑子、连翘、西洋参、金银花等品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品质上都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而出产的柴胡、沙苑子、延胡索、天麻、杜仲等药材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50%-80%。野生药材不仅在秦巴山区,而且在陕北黄土高原均有分布。
  2、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省政府先后出台了《陕西省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计划》、《关于加快陕南中药产业发展的意见》、《陕西中药产业"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同时,省政府先后两次召开了陕南中药产业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对加快推进陕南中药产业基地建设做了全面布署:建立了领导小组和专家顾问组,设立了年投入5000万元的发展资金,截止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逾3亿元,有力地推进了陕南中药产业基地建设。另外,在安康举办了“中国-安康"秦巴药业"贸易投资洽谈会”。“十一五”期间,经省政府批准,又出台了《省发展改革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陕西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对陕西中药产业发展做了布署。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陕西中药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绩,为“十二五”做大做强中药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是中药产业规范化种植取得新进展。据统计,全省10个地市的近百个县(区)都有中药材种植,种植面积较大的达75种,480万亩。全省规模化种植新药材有70多种,种植面积约400万亩,其中实现规范化种植约60万亩,丹参、山茱萸、绞股蓝、天麻四个品种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商洛丹参、汉中附子等9个中药材品种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2009年,仅陕南中药材基地的产值已超过45亿元,12万户农民从中得到的收入达24亿元。
  二是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生产形成一定规模。陕西具有中药饮片生产资质的企业约30个,生产中药饮片品种达1000余种。省上制定并印发了《陕西省中药饮片标准》,填补了陕西中药饮片生产标准的空白。全省现有中药生产企业157家,总产值已突破60亿元,约占医药制造业总产值的35%左右。
  三是中药科技创新体系已经形成。陕西现拥有10余家从事中药研究的高等院校、3家省级国有中药科研机构和一批民营新药研发公司。已建成1个国家生物医药孵化基地,1个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8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10余个以中药研发为主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催生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
  四是中药现代化信息服务体系已经建立。开通了“陕西中药现代化信息网”,并在陕南三市和西安等地设立分站点;组织编写了《陕西中药现代化》工具书,收载了陕西中药材资源、中药教学、科研、检测机构和中介机构、中药企业、市县主要中药资源情况。一些市、县也开通了中药现代化信息网,为产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
  二、陕西中药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1、面临的突出问题
  陕西中药产业发展虽然取得明显成绩,但是,要真正做大做强还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困难。
  (1)中药材种植基地规模小,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高。陕西中药材多以农户个体种植为主,地块小,品种杂,管理粗放,没有遵循《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品种退化、品质下降,农药、重金属残留不符合国家标准规定。虽然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经过GAP认证的数量偏少。对良种的培育,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推广和培训,中药材专用肥料、专用农药、专用采挖机械的研制开发滞后,中药材缺乏品牌。
  (2)中药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龙头企业少,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全省150多家中药企业中,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不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普遍存在“仿制产品多,创新产品少;低水平与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技术与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复产品多,独家产品少”的现象,产品市场占有率低。
  (3)中药材市场发育滞后,管理不规范。全省原有中药材“四级”(省药材公司、市药材公司、县药材公司、农村供销社)购销网络,经过改革已不复存在,但新的购销网络体系还未建立起来。现在,无论是关中还是陕南、陕北都缺少国际化、现代化、规范化的中药市场。虽然西安万寿路中药材市场是全国较早批准设立的十大中药材市场之一,但现已分为三块,整个市场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万寿路中药材市场无论在规模、设施建设、市场监管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陕西中药产业发展的需要。中药定价不尽合理,药品招标采购、配送在同等条件下没有充分考虑省内药企,不利于陕西中药产业发展。
  (4)中药研发存在薄弱环节。陕西从事中药产品开发的科研机构、研发单位有较强实力。但是,单打独斗,没有形成拳头。缺乏药品研发不可或缺的GLP药物实验室,实验动物养殖和动物实验认证工作滞后,中药新开发品种的安全性评价及药理学研究无法进行;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陕西中药产业优势。
  2、原因分析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多头管理、政府统筹协调工作未完全到位。中药产业从药材种植、新药研发、生产制造、流通销售、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涉及发改委、工信厅、科技厅、药监局、中医药管理局、农业、林业、扶贫办、财政、地税等多个厅局,各部门之间联系不紧密。由于相互之间缺乏协调,产生了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专项资金作用发挥不到位;中药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影响中药产业做大做强。
  (2)产学研脱节,没有建立三者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陕西中药研发优势未能转化为中药产业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政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中药产业发展的产业联盟没有形成。中药的科研与生产之间,尤其是生产企业、中医药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和交流平台,导致一些企业对最新科研成果缺乏了解,不能形成产学研的紧密联系。例如:西北大学研制的国家一类中药“秦龙苦素”5000万元转让给哈尔滨制药企业、“黄姜素胶囊”1200万元转让给江苏扬子江制药公司就是典型。不仅如此,第四军医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院校也有类似现象。
  (3)扶持政策不连续、力度不足。一是对中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缺乏连续性。陕西曾经每年拿出5000万扶持中药产业发展,使中药材种植水平处于国内领先。但是,后来中断了。步长集团是国内著名的中药生产企业,去年销售收入52亿元。前几年到山东投资兴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陕西的土地、税收政策不如山东。二是对省内自主研发新药品种的产业化资金扶持力度不够。陕西大专院校研发的一个中药新品种,转移到江苏省后,配套资金省上1000万、市上500万。三是药品招标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近几年,政府在药品招标过程中,为了大幅度降低药价,采取低价中标原则。一些企业为了达到中标目的,千方百计降低成本,购进质次价低的中药材或替代品,严重影响了药品的质量和疗效。四是中药定价没有遵循优质优价的原则,没有考虑成本上涨的因素,生产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

相关热词搜索:陕西 做大做强 中药 调研 产业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