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推进贵州中药农业的发展与建议

发布时间:2019-08-26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 要:中药产业是中国的特色产业,搞好其“第一车间”中药农业与中药材GAP生产基地建设,是当前人们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结合长期从事中药研究、贵州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GAP基地建设的切身体会,对加强贵州中药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区域布局与重点品种等问题加以论述,并对如何推进贵州中药农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药材GAP;中药农业;贵州
  中图分类号:R-1;R2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5-001-04
  
  中药产业是中国的特色产业。我国中药现代化与中药产业化发展举世嘱目。当前,如何切实推进中药农业与中药材GAP生产基地建设,是人们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长期从事中药研究,近十年来又参加《贵州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和《贵州省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规划》等多项工作,以及从事我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与GAP基地建设的切身体会,特对加强贵州中药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区域布局、重点品种等问题加以论述,并对如何推进贵州中药农业的发展提出建议,以供有关部门领导、有关企业及同道参考。
  
  1 中药农业是中药产业化与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中药产业是中药传统产业与现代中药产业相结合的产业体系。中药产业的第一产业,是以规范化生产(GAP)为特色的中药农业;第二产业,是以统一炮制规范、统一质量标准和以现代化制药技术与规范化加工(GMP)为特色的中药工业;第三产业,是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总代理、总经销和连锁经营与规范化经营(GSP)为特色的中药商业。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已取得重大进步与可喜成效。
  中药现代化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其主旨是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医药,阐明其本质,建立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健全与提高中药标准规范体系,改进中药生产工艺和质量体系,完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强化中药信息产业建设,以更好地开拓国内外医药市场,使人们能及时用上更安全、更有效、质量更稳定与使用更方便的中药,达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之目的。欲达此目的,首要则需抓好中药农业这一源头,抓好中药产业的“第一车间”,这是中药产业与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最近,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为了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的需求,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一步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国家科学技术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十六个部门又制定与发布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进一步明确提出中医药(中医药泛指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要求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要挖掘传统医药宝库,推动其创新发展,培育以中药为基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健康产业。
  
  2 贵州中药资源与民族药资源的优势突出
  
  贵州是中国资源富集大省,中药资源名列全国第4位,是著名中外的道地药材之乡,素享“川广云贵,道地药材”、“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之美誉。据1983~1994年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贵州有中药资源4294种,其中药用植物3927种、药用动物289种、药用矿物78种。在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363个重点药材中,我省有产328种,占?90.3%。?并以天麻、杜仲、石斛、半夏、何首乌、茯苓、天冬、黄精、黄柏、吴茱萸、五倍子、山慈菇、白芨、续断、天花粉、南沙参、木蝴蝶等地道药材,以及所谓“小三类”配方必备的野生药材最为著名。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着丰富的民族药资源。经调查,以苗族为代表的贵州民族药资源达3000种以上。现已研究整理出版了《苗族医药学》(载药340种)、《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载药165种,成方制剂117种)、《中华本草·苗药卷》(载药391种,附国家批准标准苗族药品154种)、《侗族医药》(载药294种)、《水族医药》(载药182种)及《仡佬族医药》(载药200种),正在研究整理的尚有《布依族医药》、《土家族医药》等民族医药著作。
  我省尚有不少珍稀濒危药材与特有植物药材,中药民族药种质资源丰富。贵州曾有产并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药用植物有28种(全国58种,占48.3%),药用动物10种(全国17种,占58.8%)。
  
  3 贵州中药民族药材规范化种植与GAP基地建设的蓬勃发展
  
  3.1 贵州中药民族药材生产的悠久历史与发展趋势
  贵州不少中药民族药质优量大,驰名中外。铜仁地区的万山朱砂、毕节地区的大方天麻,早在宋代就被列为上贡佳品。贵州中药材栽培养殖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清时代以至更早,但大量发展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十五”以来,我省中药材生产发展更为迅速。据统计,现全省中药材(以植物药材为主)种植总面积约为733.3km?2种植品种100种左右。如天麻、杜仲、黄柏、半夏、石斛、何首乌、吴茱萸、天冬、黄精、淫羊藿、山银花(主要是黄褐毛忍冬和灰毡毛忍冬)、茯苓、太子参、艾纳香、银杏、头花蓼、鱼腥草、银杏、厚朴、百合、生姜、瓜蒌、射干、玉竹、山慈菇、喜树、金铁锁等在全省各地多有种植。
  我省许多制药企业已意识到产品质量的关键首当其冲是其原料药,必须从源头抓起,加强中药农业这第一车间建设。贵州同济堂制药公司、贵州信邦制药公司、贵州威门药业公司、贵州宏宇药业公司等早已将原料药材生产列入发展计划,建立了中药材生产基地,并承担了国家和省级支持的天麻、杜仲、石斛、淫羊藿、头花蓼、艾纳香等中药民族药规范化种植研究与GAP基地建设等重点项目。在中药材GAP基地建设运作方面,也进行了多种模式的探索。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政策为保障的原则指导下,组建以公司+农户(大户)+科研院所等多种模式,进行GAP基地建设。省外的制药企业,如上海华宇药业、重庆太极药业、江西江中制药集团及深圳三九制药集团等也在贵州施秉等地投资共建中药材GAP基地,为我省中药产业发展与中药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我省中药民族药材生产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
  (1)发展品种市场化:在天麻、杜仲、吴茱萸、石斛、茯苓、山药等20多种商品药材具有调供省外市场能力的基础上,现又增加了淫羊藿、半夏、太子参、天冬、黄精、重楼、百合、瓜蒌、姜黄、射干、玉竹等40多个品种以供市场需求。
  (2)生产基地区域化:在现有药材生产基地中,杜仲、黄柏、金钗石斛、天冬、黄精、吴茱萸、五倍子等主要布局于遵义市;淫羊藿、太子参、何首乌、头花蓼、茯苓等主要布局于黔东南州;天麻、吴茱萸、五倍子等主要布局于铜仁地区;山银花、环草石斛等主要布局于黔西南州;艾纳香、南板蓝等主要布局于黔南州;厚朴、喜树、瓜蒌等主要布局于六盘水市;天麻、半夏、金铁锁、续断等主要布局于毕节地区;天麻、山药、山苍子、刺梨等主要布局于安顺市及贵阳市。这对我省中药民族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结构调整与区域布局,对贵州中药农业有序发展具有指导与示范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贵州 中药 推进 建议 农业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