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类中药材“形、色、嗅、味”特征初步分析

发布时间:2019-08-28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gyi/zgyi201308/zgyi20130827-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gyi/zgyi201308/zgyi20130827-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gyi/zgyi201308/zgyi20130827-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gyi/zgyi201308/zgyi20130827-4-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gyi/zgyi201308/zgyi20130827-5-l.jpg
  [摘要] 目的:探讨温热类中药材的“形、色、嗅、味”等形态学特征。方法:选取114味温热药作为研究对象,应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形状方面,以圆柱体最多,25例,占21.9%;片状12例,占10.5%;圆球状11例,占9.6%;卵状和块状各9例,分别占7.9%;椭圆形8例,占7.0%;其余形状分布较为分散。在颜色方面,以红色最多,45例,占39.5%;黄色29例,占25.4%;黑色16例,占14.1%;绿色15例,占13.2%;白色9例,占8.9%。在气味方面,以香气为主,62例(包含微香),占54.4%;气微28例,占24.6%;无臭13例,占11.4%;特异7例,占6.1%;微腥4例,占3.5%。味道以辛(包括微辛)最多,36例,占31.6%;苦(包含微苦)35例,占30.7%;甘(包含微甘)19例,占16.6%;咸(包含微咸)5例,占4.5%;酸(包含微酸)4例,占3.5%;淡11例,占9.6%;涩3例,占2.6%;麻1例,占0.9%。在质地方面,硬(包括较硬,坚实)占39.4%;脆占24.6%;体轻占12.3%;体重占3.5%;松占2.6%;韧占5.3%。结论:温热中药的形态学特征具有一定规律,以圆柱形、红色、气香、味辛、质地坚硬者为多,适合进一步挖掘整理。
  [关键词]: 温热中药;形态学特征;药性
  [稿件编号] 20120806006
  [基金项目]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2M510346);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2097)
  [通信作者] *王燕平,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医药管理、养生保健理论与方法研究,E-mail:wang4816@yahoo.com.cn
  中药理论的形成与药物的形态学特征密切相关。药之为物,各有形、性、气、质[1]。中药功用由其形状、颜色、气味、质地、所生之地、所成之时等自然特征决定,古人多从“天人相应”整体观出发,以“法象药理”解释药性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本文旨在分析温热类中药材的“形、色、嗅、味”形态学特征,探讨温热药性与其外在形态的相关性。
  1 数据收集与整理
  1.1 数据的收集 选择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2-3]中的温热药,根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关于中药材形态学的记载,将其中具有明显形态学特征的114种常见中药统计归纳[4]。包括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藁本、白芷、细辛、苍耳子、辛夷、葱白、芫花、巴豆、独活、川乌、丁公藤、马钱子、徐长卿、威灵仙、木瓜、伸筋草、海风藤、五加皮、狗脊、千年健、广藿香、苍术、厚朴、砂仁、香加皮、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丁香、小茴香、花椒、高良姜、荜茇、荜澄茄、山柰、陈皮、青皮、木香、檀香、荔枝核、佛手、香橼、玫瑰花、薤白、大腹皮、甘松、九香虫、山楂、神曲、使君子、槟榔、三七、降香、艾叶、炮姜、川芎、延胡索、姜黄、乳香、红花、鸡血藤、莪术、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皂荚、旋覆花、白前、苦杏仁、百部、款冬花、远志、蜈蚣、麝香、人参、黄芪、刺五加、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补骨脂、菟丝子、沙苑子、杜仲、续断、阳起石、当归、熟地黄、制何首乌、山茱萸、海螵蛸、雄黄、硫磺、蛇床子、砒石。
  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以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包括每味中药的药性(性、味、归经、主要功效)及其形态学特征(形、色、气、质)等,所有数据以专人“双份”录入及核查。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别以温热药的形、色、气、味、质与四气、五味、归经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性研究。
  2 结果
  2.1 温热类中药形状分布 温热类中药形状共包括14类,其中以圆柱体最多,为25例,占21.9%;片状12例,占10.5%;圆球状11例,占9.6%;卵状和块状各9例,分别占7.9%;椭圆形8例,占7.0%;其余形状不到5%,分布较为分散(表1)。
  2.2 温热类中药颜色分布 温热类中药以红、绿、黄、白、黑为主色,其中红色45例,占39.5%;黄色29例,占25.4%;黑色16例,占14.1%;绿色15例,占13.2%;白色9例,占8.9%(表2)。
  2.3 温热类中药味道分布 口尝味共7种,其中辛(含微辛)36例,占31.6%;苦(含微苦)35例,占30.7%;甘(含微甘)19例,占16.6%;咸(含微咸)5例,占4.5%;酸(含微酸)4例,占3.5%;淡11例,占9.6%;涩3例,占2.6%;麻1例,占0.9%(表3)。
  表1 温热类中药形状特点
  表2 温热类中药颜色特点
  2.4 温热类中药气味分布 温热类中药的气味类型分为6类。以香气为主,为62例(含微香),占54.4%;气微28例,占24.6%;无臭13例,占11.4%;特异7例,占6.1%;微腥4例,占3.5%(表4)。
  2.5 温热类中药质地分布 常见温热类中药质地可分为8类,硬(包括较硬,坚实)占39.4%、脆占24.6%、体轻占12.3%、体重占3.5%、韧占5.3%、松占2.6%(表5)。
  表3 温热类中药味道特点
  表4 温热类中药气味特点
  表5 温热类中药质地特点
  3 讨论
  中药形态学特征尚缺乏系统整理,探寻温热类中药材“形、色、嗅、味”等外在要素与药性的相关性,便于从外在的“象”更生动地阐释中药药性。虽然多数中药寒热药性属性是对中药功能属性的归纳,但是经典中药药性理论中也存在通过中药性状来分析界定其寒热属性的情况,其间或许存在某些共性特征[5-7]。
  本次研究初步发现,在统计的114种温热药中,以圆柱形、红色、气香、味辛、质地坚硬者为多。口尝味与五味的匹配度较高。有毒、大毒、小毒药多以红、绿色为主,颜色比较鲜艳。无毒药也以红色为主。因而并不能单纯以外观色决定中药材有无毒性,但是有毒及大毒和小毒中药材颜色一般以鲜艳色为主。

相关热词搜索:温热 药材 类中 特征 分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