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气候属于什么类型【光彩夺目的贵州“史前文化”】

发布时间:2020-02-14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在文字产生以前漫长时期的种种文化现象,被人们称为“史前文化”。尽管说,这是一个渺茫的时代,但毕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必不可少的一段,是人类历史的源头。它是一部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但那点点斑痕,却可依稀见到人类童年的足迹。在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之前,人类都经历了漫长的“石器时代”,用石头做成的工具进行生产。根据石器制造的状况,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大时期,旧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新石器为磨制石器为主,并发展了骨器和角器。正是这些粗笨石器的制造,使人类迈出了艰难的一步,迎来了人类文明的曙光。
  贵州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有三四十处,光彩夺目,显示出“史前文化”的辉煌。
  1964年,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开始在黔西观音洞进行发掘,揭开了贵州“史前文化”的帷幕。前后9年,在这里出土了3000多件石制品和23种动物化石,年代为距今24万至18万年。石制品分为石核、石片和石器三大类,许多器物经过二次加工,加工的细致和方法的多样为同期各地石器之冠,被命名为“观音洞文化”。
  这一发现引起全国轰动,改变了贵州远古是一片“不毛之地”,没有人烟的陈旧观念,把人们的视线一下子引向从未被人重视的贵州。在以白寿彝为总编的《中国通史》中,有这样一句很有份量的话:“在我国南方,属更新世中期的遗址,首推贵州黔西观音洞。”专家们深入研究、比较,认为我国旧石器早期文化有三大系统,即北京周口店文化、山西西侯度一匿河文化和贵州黔西观音洞文化,鼎足而三,属于不同文化类型,故考古学界认为:“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可见观音洞文化在全国占有重要一席。
  在“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中,名列榜首的是盘县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它是一个规模巨大、文化内涵丰富的旧石器中期的典型遗址,面积约8000平方米,在中国可谓是“独一无二”。在这里,出土了古代人类化石和众多的动物化石。经过加工的石核、石片和石器共2000余件。还发现类似欧洲“勒瓦娄哇”技术特征的手斧和类似缅甸“安雅特文化”的手镐。这里有大量人工用火的痕迹,可能是用燧石“碰击取火”后留下的。
  在贵州发现了一种制造石器的特殊砸击方法,被命名为“锐棱砸击法”。这项新技术的首创者是“水城人”,说明这一时期人的头脑渐渐聪明起来,能有意识地制造某种需要的工具。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兴义人”和“穿洞人”进一步将这种新技术发扬光大。“马鞍山人”、“桃花洞人”、“安龙观音洞人”也用这种方法制造石器,说明“锐棱砸击法”在贵州充分发展,成为贵州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尽管后来在四川、西藏、广东、台湾及菲律宾也有发现,但时代以贵州最早,发展程度以贵州最为充分。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技术上出现了一次大的飞跃,发明了骨器和角嚣,比起笨重的石器,显得格外轻巧、方便,而技术也更加困难和复杂。1979年在兴义猫猫洞出土了6件骨器和8件角器,在全国属于首次,比当时全国发现同类工具的总数还多,器型的多样和制作的精巧,在国内实属罕见。1981年在普定穿洞出土了骨角器千余件(在此之前,全国各地出土的骨角器不过百余件),引起国内外震惊,专家认为,“无论是类型或加工技术,与欧洲同期的骨角制品相比,毫不逊色”。穿洞的骨角器不仅数量多,而且型制多样,用途广泛,工艺复杂。在众多的骨器中,有骨锥、骨铲、骨叉、骨针、带叉扁体骨器、无刃骨棒等器形,仅骨锥就有扁体尖、圆锐尖、三棱尖、秀长尖四种,许多新品种是国内首次出现。要把一块坚硬而富有韧性的骨头制成骨针,须经过砸击、肢解、刮制、磨光等工序,还要在针上钻孔,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编辑/李姗)
  下期关注:
  《贵州拥有一片“福天”》

相关热词搜索:光彩夺目 贵州 史前 光彩夺目的贵州“史前文化” 光彩夺目 贵州的史前文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