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时期的戏剧创作主体是 [万历年间文人创作“择戏剧,舍小说”原因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0-02-14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明中叶以后的文坛是文学发展史上的辉煌阶段,各类文体的创作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是这个阶段中万历年间是小说和戏曲创作最繁荣的时期,而且两者的创作现象及两者的关系最值得研究。在小说和戏曲文体之间出现了一个新的文体概念,即传奇,明清时期传奇的创作主体为文人,数量最多、流传最广的作品也大都出自文人之手。而在宋话本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俗小说,大都为民间创作,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和思想。
  徐朔方认为,明清文人创作戏曲剧本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是科举之前创作:另一种是在官场不得志,辞官或告老还乡之后创作。针对此类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在明清尤其是万历年间,文人创作剧本都是在脱离政治的情形下,而一旦脱离政治之后他们为什么不选择创作小说而是钟情于戏剧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万历年间小说创作的“民间化”
  
  在中国文化史上,小说的创作始终与世俗社会和平民阶层的关系极为密切,其内部包含着民间的文化诉求和思想意识。在明中叶之前,小说在中国文化上常常处于被放逐的地位。明中叶之后,尤其万历年间,小说的地位大大提高,其价值和所谓的“雅文学”相当,这是因为小说本身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是“适俗”,即迎合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和文化思想意识。
  市民阶层是小说地位提高的社会基础。而自明代中叶起,新的社会造就出了一个不同于前代的市民阶层,他们独特的意识形态给社会的艺术和审美活动以很大的冲击,形成了一种文化的大碰撞。作为市民阶层精神文化代言的文学形式,小说在适应世俗化的生活和审美过程中,迅速崛起和传播。
  我们再来看,明代小说是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在成书之前都经历了说话艺人酝酿和流传的长期过程,是世代积累的结果。说话艺人本身就不是士大夫阶层而是跑江湖卖艺的平民百姓,要想获取养家糊口的生活资料,就必须吸引当地百姓的注意。欣赏说书的群众也大都是市井百姓,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恰恰喜欢小说“情节丰富、语言通俗、人物形象突出”的特点。
  小说的语言是社会底层生活语言的集合,也是社会底层人民思想和审美的反映,所以只有处于底层的人民才能够结合实际的生活和经历创作出这种适俗的小说。正如米,巴赫金所说的:“小说中的每一种语言,都是现实社会阶层及其代表人物的一种观点,一种社会和思想的视野……”而明清时期尤其是万历年间的文人的“审美目光始终不渝、孜孜不倦地搜罗着、捕捉着古往今来一切载之于史册、播之于口碑的伦理故事、道德典型。”可见文人士大夫关注的焦点并不是民间的传说故事而是史书记载、口碑流传的具有某种道德颂扬价值的东西,而且具有政治思想的文人士大夫并不能够深入体会民间世俗的力量和审美,更不大可能创作出适应市民广泛需要的小说。
  
  二、万历年间文人所面临的现实
  
  万历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种种矛盾不断,从宫廷到地方,各级官吏贪污腐化、吏治败坏,朝廷内外宦官专权、党派林立。政治腐朽导致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曰趋严重,“万历四十六年起,明政府借口向辽东用兵,开始按田亩加派‘辽饷’,前后三次增额。至泰昌元年,每亩加派银增至九厘,相当于全国总赋税额的三分之一以上,豪强地主田地的赋税也用各种方法转嫁到农民身上”,同时,人民还遭受连年的自然灾害,如水灾、蝗灾、瘟疫等,人民生活极度困难。
  面对这样的社会局面,具有爱国精神的文人士大夫们也试图尽最大努力改变悲惨现状。“有的文官从来没有受过军事训练却可以领导仓猝集合的民兵固守孤城,最后杀身成仁;有的文官不顾溽暑疫疾,和民夫同饮食、同农民一起在洪水的威肋下抢救危险的堤坝。”与此同时,政治的黑暗使文人们遭受了严重的排挤和打击,每日生活的艰难与是否与奸佞同流合污的挣扎使他们心力交瘁,力不从心。大量的文人为了摆脱所处的困境选择辞官归隐,但内心对于政治仕途的深切希望后产生的失望,又成为他们进行戏剧创作的动机和缘由。他们找到一种排遣内心苦闷愁绪的方式,并以委婉的形式来表达政治现实、自身想法以及隋感态度。如明代的戏剧创作大多有固定的模式:主人公的生活往往伴随着一场政治斗争;主人公的命运和忠奸斗争密切相关,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具体的作品如:沈?的《义侠记》、 卜世臣的《冬青记》、汤显祖的《紫钗记》、周朝俊的《红梅记》等。这些著作都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思想和性格,诠释着文人的使命意识和道德意识,形成一种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
  
  三、戏剧文体和文人抒情的需要相契合
  
  明中叶以后,随着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戏曲和小说的地位提高,逐渐成为当时社会广泛流行的创作文体。小说的创作依然以民间创作为主,属于“平民文学”的范畴。而戏曲的创作吸引了更多文人士大夫的加入,尤其是万历年间的戏剧作品更表现出文人化的艺术审美趣味,如陈与郊、梅鼎祚、郑之珍、张风翼等人的创作。
  为什么万历年间小说的创作依然集中在民间,而文人士大夫却开始着手创作戏剧,并引起了戏剧的“文人化”和“典雅化”呢?这种特别的现象和戏剧可以更好地契合文人士大夫抒情的需要相关。此时,文人士大夫跟随社会潮流,将关注的目光从诗文转向了戏剧,改变了以诗文言志或抒情的方式,而将戏剧作为抒情的另一种载体。
  首先,在语言构成上,戏剧是大融合的典范。它大量借鉴了韵文、韵散相间、散文等艺术形式,结合史传小说题材进行艺术综合又穿插了戏曲艺术独有的“科介”方式,使曲、白、介三者浑然一体、缺一不可;其次,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并和诗词一样具有音乐性和抒情性,并且繁简适宜,精炼有力。戏剧吸收了诗歌和小说两者的特点并很好地融合、表现出来。诗歌的思维艺术特征是主观的、直观的,它以第一人称为叙述主体,表达作者主观的、直接的情绪和情感。而小说的艺术特征是客观的、间接的,是用第三人称客观地描述事件的人物和发生过程以及作者对于某些事物的审美。戏剧在语言上结合自身情感和客观叙事表达,达到了物我合一的艺术思维方式。
  正因为戏剧这种独特的艺术文体符合了当时文人士大夫们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而万历年间的社会状况和政治形势给文人们带来了诸多困扰,文人们也哈恰需要找一种方式来寄托自己的理想抱负、抒写人生的得失顺逆,或者揭示社会、政治的现实及表达自身的体会,于是戏剧的文人创作便在万历年间迅速繁荣起来,形成了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关热词搜索:万历 我见 文人 万历年间文人创作“择戏剧 舍小说”原因之我见 戏剧文学性弱化现象之我见 热点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