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好累好压抑的句子 “读书就是生活”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惊悉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原中顾委委员汪道涵先生逝世的消息,身在北京的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心情十分沉痛,在赴上海参加汪老追悼会前夕,笔者有幸聆听了启正与汪老相识、相知过程的回忆。
  
  由“数量级”开始的友谊
  
  1982年,赵启正当选上海市劳动模范时在一次会上与汪老相识。赵启正问当时在场的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教授:汪老是学什么的?答曰:学机械的(因为汪道涵曾经担任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容易让人顺理成章地以为他是学机械出身)。而赵启正则通过汪老的讲话,猜测汪老是学物理的。问其原因,赵启正回答:因为汪老在说话中用了物理学的词儿:数量级。他觉得只有学物理的人才会用这样的词儿。后来问汪老,才知道果然不错。汪老从赵启正对物理学的敏感猜出赵启正也是学物理的,并从他的谈吐推测他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两个有着相同专业背景的知识分子就这样相识了,并由此结成了忘年交。
  
  终身受益的读书方法
  
  他们俩见面很大部分时间都在谈书。汪老曾问赵启正怎样读书、选书。赵启正说,我一般是到图书馆或是书店看书。汪老说,你脑子里没有这个问题,你就不能发现这个问题的书。再说新的领域的书你也可能不知道。怎么办呢?订一本《世界图书》,你就知道读什么书了。那上面有图书简介书评,这是一本高度压缩的读本。因为书评是读完书后写的,里面有新的思想,可以由此了解许多事情。一本书缩成一页,你就可以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些先锋问题有一个了然,这是最省时间的。赵启正深有感触地说,他教我的这个读书方法,使我终身受益。
  
  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学者风范,务实性格,平易近人,这是赵启正心目中的汪老,也是海内外媒体对汪道涵的一致评价。在公众场合出现的汪道涵总是一袭西装,银发整齐,精神矍铄,面容和蔼,给人以儒雅谦和的印象。汪老的言行举止有一种浓浓的书卷气。可以说他完全改变了中国高官的一贯形象,充满了儒雅敦厚的学者气质。他的脸上永远都带着亲切的微笑。那是一种乐观、自信的标志。
  1985年,他获得了美国塔夫茨大学授予的公共管理学荣誉博士称号。他也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名校的兼职教授。这些头衔并非虚设,正如一位美国资深记者所言:“(汪道涵)胸中有盘棋,且手中有数字,非常有条理。”此外,他还喜欢欣赏外国古典音乐,爱看京剧,喜欢下围棋。
  汪老精通中华传统文化,学贯中西,这从他与辜振甫的交往中就可见一斑。 “汪辜会谈”期间,汪道涵在新加坡的董宫夏莲厅宴请辜振甫,晚宴的9道菜的菜名就是汪老亲自定的,体现了汪老的智慧与诚意:乳猪与鳝片取名情同手足,乳酪龙虾取名龙族一脉,琵琶雪蛤膏取名琵琶琴瑟,董园鲍翅叫喜庆团圆,木瓜素菜叫万寿无疆,三种海鲜叫三元及第,官燕炖双皮奶叫燕语华堂,荷叶饭叫兄弟之谊,水果拼盘叫前程似锦,9道菜名连在一起就是:你我“情同手足”,同是“龙族一脉”,今夕“燕语华堂”、“琵琶琴瑟”和鸣,谱一曲“喜庆团圆”,祝大家身体健康“万寿无疆”,海峡两岸的“兄弟之谊”定能“前程似锦”、“三元及第”。台湾海基会的成员都很珍视这份心意,纷纷在菜单上签名,带回去留作永久的纪念。
  汪老当时赠送给辜振甫的礼物,是一把宜兴紫砂陶壶和一套十盒装京剧大全。5年后的上海“汪辜会晤”期间,汪老陪同辜振甫在兰心大戏院观看京剧折子戏,对京剧的共同热爱为他们的友谊抹上了浓烈的一笔。
  
  读书就是生活
  
  赵启正回忆说:汪老喜欢读书是出了名的。在他身体尚可时,经常会有人在上海书城看到他买书,也会在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在他家附近的高安路几家小书店里看到他的身影。老先生看到好书经常会推荐给大家阅读。不管多忙,汪老总是会挤出时间去各大书店逛,久而久之,不仅上海市的许多书店的店员都认识这位爱读书的“汪市长”,就是北京的三联书店、风入松等书店也是他时常光顾的地方,他还常与书店经理论书、选书。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说,他以前经常在北京的旧书店见到汪老,当时并不知道他是谁,只知道大家都是书迷,有好书都会特别关注,他们俩也有暗中较劲的意味。后来经由朋友介绍,两人成为了至交,经常在电话中交流思想、品评图书。
  汪老把自己能支配的有限的钱都用于买书了。他每月都要购置一些书,从科技专著、经济理论到文学评论、历史专著、名人传略以及艺术类书籍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
  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说过,“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而汪老可谓不可一日无书。不管回家多晚,他都会从床头的“书山”中抽取一册阅读。他在读书时并没有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言“好读书但不求甚解”的名士作风,汪老是属于“好读书且求甚解”的学者式读书,并且他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诂学,总是要结合当前的情况,研究实际问题。对于汪老的“好读书且求甚解”,赵启正感触颇深。
  他的学者风度、睿智的谈吐其实正来源于他平时读书的积累。所谓“胸中有丘壑,下笔皆文章”。虽然从专家、部长、市长到会长身份数变,但他对读书的痴迷一如从前。他把读书变成了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
  
  把书架搬到病房
  
  汪道涵接受过很好的中西文化的教育。在他从政期间,始终不忘将中国与世界进行比较;始终不忘通过学习,使自己有一种应变的能力。活跃的思维、不间断地学习,已经成了汪道涵留给世人最深刻的印象。汪老兴趣广泛,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宗教、科学诸领域均有涉猎。
  由于这两年经常住院,爱读书的汪老干脆把书架搬到了病房。汪老还特意请医护人员在病房里安置了两个小书架,上面堆满了各种书籍,可供汪老随时取阅。汪老的记忆力非常好,有时秘书一时都难以找到某本书的具体位置,但汪老却能脱口而出:某本书在第几层第几格,一看果然如此。最近几年,汪道涵对经济学方面的书较感兴趣,也喜欢看一些国际时事以及台湾方面的书。
  每年的五一、十一、春节回上海时,赵启正都会去看望汪老。去年五一,赵启正还专门带了一大兜书给汪老。每当见到汪老,他都会问赵启正:“你又读了什么书?这本书有什么观点?”“你的评论是什么?”听到赵启正的回答之后,汪老就再加评论。汪老还会把自己喜欢的书向赵启正推荐或送他几本新出版的书。
  知道汪老好书,有时在书店里遇到好书,赵启正便会买了托人带给他。“汪老的朋友都知道他爱看书,一有新书就给他寄过来,让汪老先睹为快。”赵启正说。
  汪老经常组织研究人员和学者们开会,听取他们对形势的意见。无论是老一辈的经济学家,还是年轻一代的学者,无不对其广泛吸纳意见的作 风印象至深。汪老把这一习惯也带到了医院。在住院期间,他也会把来看望他的专家、学者们召集在一起,让大家谈论国内外形势,发表各自的见解,由此了解多渠道的信息。去年春节赵启正回去看望汪老时,正好遇到一群学者朋友。大家交谈了一会,汪老提议:现在请启正同志谈中日关系。汪老很自然地让这样的一个场合变成了一个学习会。
  
  故人已逝 风范长存
  
  去年11月15日,赵启正到医院看望汪老,其时汪老已处于“四管齐下”(身上插满了各种各样的管子,汪老笑称自己是“四管齐下”)的状态。赵启正看到汪老正饶有兴味地翻阅《高等数学》,研究复变函数,不禁为其坚强的毅力而深深感动。
  得知赵启正要与美国宗教领袖路易?帕罗会谈,汪老表示很赞成。他说:这十分重要,因为美国人多数信教,这次对谈讲好了会产生好的效果,不然会影响国际关系。讲话时不要用语录式,要清楚地表达你的思想,在形式上要和谐。谈好后把谈话记录给我看看。他还向赵启正推荐了几本有关宗教的书籍,供他参考。
  赵启正不得不告别了,汪老拉着赵启正的手依依不舍,鼓励他(当时赵启正刚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的岗位上退下来):你年纪不大,还可有所作为。汪老似乎预感到自己来日无多,叮嘱他:常来看我。可见他留恋人生,留恋朋友们。赵启正却万万没有想到,此次他与汪老的见面竟成诀别。
  汪老曾对赵启正的第一本书(指《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作了充分的肯定,说此书对于如何交流思想、与人沟通很有帮助,还热情地向许多人推荐。本来汪老答应要为其“续编”《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的沟通艺术》一书写序的,作为本书的编辑我们也充满了期待,后因汪老身体不适,准备只题写书名,没想到汪老竟一病不起,这一愿望终于没能实现。每每谈及此事,赵启正便感到十分遗憾。
  2005年12月24日平安夜,曾经在书籍的世界中穿行不息的汪老,静静地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12月30日在汪老的追悼会上,赵启正最后瞻仰了安卧花丛中的汪老的遗容。
  遵照汪老的遗愿,他的数十万册藏书已全部捐献给了他的家乡――安徽省明光市。
  故人已逝,风范长存。
  责编:石 讯

相关热词搜索:读书 生活 “读书就是生活” 读书就是生活 我的读书生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