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灵异事件真实案例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西藏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编者按:为呈现地方外宣亮点,加强地方外宣的报道,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本刊从2006年第7期起开办了《前沿访谈》栏目,读者反响热烈。本刊记者深入到地方外宣战线的“前沿阵地”,通过对省一级外宣办主任的访谈,挖掘出他们身上那些充满智慧的外宣理念和经验,精心采撷那些行走在路上的鲜活的故事,以期为我们的外宣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本栏目与中国网合办,采用平面媒体刊登与视频直播或录播的方式同步进行。栏目开办以来,河南、内蒙古、陕西、河北、广东、江西等地外宣办主任的访谈文章已相继在此栏目中刊载。感谢各地外宣干部关注这个栏目,请其他省(区、市)外宣办主任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拨冗接受采访。在我们的努力和读者的支持下,此栏目一定会朝着大家预期的目标发展下去。
  
  2004年7月,作为中央国家机关企业单位第四批援藏干部中的“七仙女”之一,刘萱来到了西藏自治区党委外宣办副主任的岗位上,在外宣办主任顿珠多吉的领导下,开始了她三年的援藏生涯。在西藏的日子里,虽然远离家人,条件比内地艰苦,但刘萱喜欢通过写诗和散文来抒发对雪域高原的热爱和对内地亲人的思念。那些文字读来让人在寒冬中感受到融融的暖意。她曾说:“西藏,定会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首诗,一片永远不会退去的阳光。”与援藏生活相伴而生的不仅仅有诗意,还使她在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工作时积累的理论和宏观视野,得以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并不断提高。
  西藏外宣办主任顿珠多吉是一位藏族干部,和刘萱同时走上西藏外宣工作的领导岗位,他是一位非常务实的外宣干部,在他领导下开展工作的刘萱,不断就西藏外宣的话题进行着冷静思考。她说,西藏是国际舆论关注的热点地区,西藏的形象塑造十分重要,直接涉及整个国家的形象。西藏的外宣任务很重,该做的还很多。在国际交往日渐增多的今天,不仅西藏各级领导要增强外宣意识,全国的干部和媒体也要对西藏有基本的正确认识
  
  全方位的了解是做好西藏外宣工作的钥匙
  
  《对外大传播》:你在赴藏工作前后在思想观念和情感上有何变化?
  刘萱:我去西藏工作前,西藏对于我来说跟许多人一样,觉得很神秘,很令人向往,知道西藏是国际舆论关注的地方,属于对外宣传介绍的重点对象。2001年,为采访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我第一次去了西藏,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此我就再也走不出这“西藏情结”。那次西藏之行给我的印象是风光大气,人文景观古朴,宗教氛围浓厚,现代化发展快速,生活与内地差距正在缩小。同时,在西藏的感觉比在内地要超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神秘中带着神圣。现在想来,那是初来西藏的人都有的一种感觉。由于其海拔高度,由于其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宗教氛围,许多人向往西藏。每个人在感受西藏时的触角和感情也不一样,有很多先入为主的东西,也有很多带着个人情感和体验的东西,有的是被媒体制造出来的,也有自己制造的,加在一起很复杂,所以许多人眼里的西藏与实际的西藏是有一段距离的。《走进西藏》那首歌中唱道:“走进西藏,也许会发现理想,也许能看见天堂。”这不知打动了多少来西藏的人的心魄!
  我就是为之动情者之一。那次西藏之行,让我沉默了许久,许久我也没能真实地表达出自己对西藏最简洁的概括,当时我只感到如果自己要用两个字来说明对西藏的感受,那就是:没词。是的,西藏这片高天厚土让我震撼,我也为自己过去对这片神奇土地的无知而汗颜。我想,如果是一个外国人,面对这片蓝天白云下,处于雪山环抱中的高原上的一切,他们又会是一种怎样的眼光和感受呢?
  2004年,我有机会到西藏自治区党委外宣办任职,让我逐渐认识了一个真实的西藏,这是我一生的幸运。两年多来,我去了西藏许多地方,在这片高原上阅读了这片神奇的土地,阅读了她的过去和现在,她的变迁,她的真实渴求,她应有的本来面目。同时,我因有幸为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西藏做一点事情,感到了自己生命的真正活力和价值。我在西藏的工作状态是我参加工作以来最好的状态。两年来,我每年在西藏的时间达到300天以上,常常加班到深夜而从无怨言,虽然缺氧是天天都在发生的事情,但我常常忘记了这一点,我常说的一句话是:“为了西藏,我愿意。”
  来西藏工作后,对西藏的认识有了不少变化 。其实,西藏首先不是媒体制造出来的那个西藏,更不是西方舆论炒作出来的那个西藏。我们要做好西藏外宣工作,首要就是搞清楚这一点。我们不能被过去媒体制造的西藏牵着鼻子走,不能西方媒体说什么,我们就回答什么,我们要还西藏以本来面目,即首先要讲的是西藏历史、传统、文化、宗教、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和对西藏认知与把握的真实。
  因此,我认为对西藏全方位的了解是我们做好西藏外宣工作的真正钥匙。
  
  “今天向世界说明西藏,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
  
  《对外大传播》:你曾说过,西藏是离天最近的地方,来自西藏的声音也会是最灿烂、最明亮、最真实的声音。在当今西藏外宣所面临的新形势下,外宣工作者应当如何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西藏?今天向世界说明西藏,与过去有何不同?
  刘萱:如果你留意一下40年来西藏高原上发生的诸多方面的变化,应该说她的新面貌是很灿烂的。但是,这些年来,西藏的真实面目被西方舆论误导了许多,且起了先入为主的效应。
  在国外受众那里,他们了解的是另外一个西藏,包括西藏的过去和现在,好多方面都被歪曲了。比如,把我们现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歪曲了,说成是掠夺资源;把我们修青藏铁路说成是破坏环保;把我们发展西藏的现代化教育说成是灭绝西藏传统文化;明明现在藏族人有充分的信仰自由,非说是受到控制等等。一句话,我们做任何对西藏社会发展进步有利的事情都有问题。
  2006年7月,青藏铁路开通之前,我专门去了一趟青藏铁路沿线,看到沿线的农牧民因为青藏铁路的修建而有了不少收入,因为青藏铁路的通车解决了不少人的就业和发展问题。那曲一位镇长,很年轻,大学刚刚毕业,小伙子很精神,他对我说:“火车一通,我就更有事情做了,我们村的牧民都很兴奋,有的打算编织西藏传统工艺品出售赚钱,有的准备投资酸奶厂。”他说他愿意再在这里干上十年。要知道,那曲海拔4500米以上,一到冬天连城里的下水管都冻住了,上厕所都得顶着寒风去外面。许多年轻人都想进城。为了当地的老百姓,他愿在镇里干十年,当时我真的很感动。我还接触过不少基层的干部,他们都是这样朴实无华,愿意为老百姓做事。应该说,西藏的一点一滴变化,都有他们的功劳。老百姓乐见这样的变化,可是,西方舆论了解这些吗?他们体验过寒冬中藏北的寒风吗?体验过老百姓对于现代化生活的渴望吗?他们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因此,我们做外宣工作的首先要理直气壮。我常说,西藏没有什么不敢面对媒体的,我们对西藏的介绍要综合全面,以我为主,要讲究基础性、长期性、针对性。我在自治区党校的一次研讨会上说过,在对外宣传西藏工作中,除了让世界了解西藏外,还应该加一句,让祖国内地了解西藏。内地对西藏的了解也很不够,把她神秘化了。我们正处于全球化时代,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大,放大或缩小的声音都会起重要作用。在此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媒体不能很好地了解西藏,不能很好地把握什么是以我为主,极有可能不自觉地帮助西方媒体炒热所谓“西藏问题”。对西藏的过去有所了解,才能对今天的西藏发展有发言权。了解了西藏40多年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知道什么是时代的呼唤,什么是历史的真实。了解了藏族人民当下的生活,才有资格谈论西藏是否应当成为一些人所期望的“活化石”。
  刚才你问的一个问题很好,今天向世界说明西藏,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舆论环境不同。总体上,西方涉藏舆论“一边倒”的情况还存在,误解还存在。但是,得益于全球化,世界是开放的,中国也更开放,来西藏的外国人和媒体也越来越多。近几年来,我们每年接待外国记者团在10批左右,这些记者团几乎无一例外地得出一个结论:百闻不如一见。他们为西藏的进步而惊讶,为这里的蓝天碧水而陶醉,对西藏浓厚的宗教氛围有了真切的感受。可以说,经过近些年的努力,涉藏舆论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是我们对世界的了解认识更深刻了。也就是说,随着中国在国际舆论格局中的崛起和我们更多地与国际媒体打交道,我们更加懂得如何去向世界说明西藏。在过去的两年里,通过亲身经历西藏对新闻发布会的认识和此项工作的不断推进,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近几年,西藏自治区政府一直在致力于信息公开,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步。从2004年初至今,西藏自治区政府已举行新闻发布会近60场,2005年就举行了30场,平均每月至少举行两场新闻发布会。每次参加新闻发布会的有十几家媒体,20多位记者到场。通过新闻发布介绍西藏,在西藏各部门和地区都已达成了共识,这方面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还有,利用网络向世界介绍一个行进着的、鲜活的西藏,是非常有效的途径。西藏已有7家有新闻资质的网站,对介绍西藏起了积极作用。
  有了这样的变化和背景,我们在做外宣工作时,就应该有一种“跳出西藏看西藏,跳出外宣看外宣”的新视野和新视角。人们常说“有理不在声高”,但是在全球化时代国际舆论环境的背景下,我认为,有理时声也要高,才能让受众听到西藏最真实的声音。当然, 这“声”就是一切从真实入手,用事实说话,以真情动人,把真话说真,把实话说实。
  
  “以更有亲和力和人情味的媒体语言,用西藏发展的事实说话”
  
  《对外大传播》:面对外国媒体对西藏的不了解乃至误解,应当如何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做到“把真话说真,把实话说实”呢?
  刘萱:由于多年来西方媒体和达赖集团在国际舆论中的误导,国际舆论对西藏还存在不少误解。首先,他们对西藏属于中国一部分的历史有模糊认识,认为西藏是“被占领”了,中国政府向这里不断移民,这里的文化传统正在遭到毁灭,环境受到破坏等。再就是他们对现实视而不见,对我们的正面介绍不信任,乐于相信那些歪曲报道。对于这些问题,我想应该处理好“以我为主”和“有针对性”的关系,以我为主不是自说自话,加强针对性不是没有主见被人牵着鼻子走。我接受过国外媒体的采访,对此深有感触。
  2005年底,英国著名导演乔纳森准备制作一部通过中国人的视角反映中国情况的电视专题片《中国》,我在拉萨接受了乔纳森的采访。开始时,他很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让我谈历史以及现代化建设给西藏带来的变化,只对他自己关心的问题感兴趣,而我也毫不客气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并用了大量事实说服他,到了后来,他接受了我的观点,对建设西藏的人们表示了由衷的敬意。他问我:
  “2008北京奥运会时,如果国外用‘西藏问题’鞭打你们,你们怎么办?”我立即纠正他:“请你收回‘鞭打’两个字,我记得我们小时候在犯了错误的时候,才会伸出小手被大人‘鞭打’,而我们国家在西藏问题上没有犯任何错误!相反,你们所看到的拉萨,从过去的一条街、三个商店,发展到了今天这个样子,不知你从大街上自由朝佛和转经的藏民的笑脸上看到了什么?”这位导演对我的回答非常满意。
  外宣干部在和外国记者打交道的过程中,特别注意要用事实和数字说话,说他们能听懂的话,讲清楚我们要说的事实。如果我们说话的时候不把握国外的规则和受众心理,我们的真话在他们听上去就像假的一样。
  在中央外宣办工作时,我认真地看外宣办领导是如何与外国媒体交往的,向他们学了很多经验。在西藏外宣办的日常工作中,我留心记下了一些关键的数字:每年的人口、农牧民纯收入、国家投入等。党的西藏政策、外宣政策以及“十一五”规划等政策内容和包括经济、历史、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区情,我都非常熟悉。在与来访的外国媒体打交道前,我会先想办法了解其政治、文化背景,本人的视角和关注点,摸清其会提什么刁难的问题,然后做出充分的准备,尽量从媒体喜欢的角度切入,以更有亲和力和人情味的媒体语言,用西藏发展的事实说话。
  《对外大传播》:西藏组织过哪些向世界推介西藏的大型活动?区外宣办在这些活动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起着怎样的作用?效果如何?
  刘萱:我们主要是配合国务院新闻办做好每年的“请进来”、“走出去”工作,区外宣办的作用一是做好基础性的工作,二是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三是整合西藏外宣资源,发现外宣的新亮点。如前所说,这些活动为我们争取国际舆论,树立西藏的正确形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6年,德国《明镜》周刊记者团来西藏采访,周刊总编辑奥斯特说:“西藏的美丽、现代、洁净、社会安定、秩序井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通过与张庆黎书记坦率的交谈,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宗教政策、中国政府对西藏文化的保护,以及青藏铁路开通对西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他说,他将把他所看到的真实的西藏告诉他的家人、朋友和同事。瑞士记者团来采访后说:“我对西藏的印象需要重新思考。”奥地利记者团说:“到西藏找到了与流亡在外的西藏人辩论的足够论据。”印度记者团说:“中国的西藏人生活比流亡印度的西藏人要好得多。”英国广播公司(BBC)世界新闻频道《展望》栏目制作人说:“在西藏的采访是我一生中最特别的经历,足以让我回味一生。我没想到中国政府关于青藏铁路建设的环保意识这么超前,没想到西藏发展这么快、这么现代、这么开放,没想到西藏信教群众可以如此自由地信奉藏传佛教,没想到藏汉民族可以相处得这么融洽。”
  近年来对外宣传介绍西藏开展“走出去”活动,把文化周办到国外去,也很见成效。文化周活动近年在国外已办了七八次,每次都让国外受众着实地兴奋和激动了一回。2003年在泰国的那次文化周,有许多观众是从外省赶来参加的,我们的演出场场爆满,他们说“听到了天上的声音”。2005年和2006年我们在意大利、丹麦、尼泊尔和奥地利举办的文化周也非常成功,反响很大。当我们的歌舞诗《神奇的家园》在国外热演时,国外观众从这台晚会与国际接轨的舞美灯光和健康向上、充满活力和激情的藏族同胞身上,看到了西藏的发展进步,看到了西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2005年在尼泊尔的西藏文化周,是自治区外宣办组织的,除了藏族歌舞表演和图片展,还有和当地民众的交流活动。我们外宣办的几位藏族干部,英语都很好,可以流利地用英语和藏语表达。他们的亲身经历使外国观众看到西藏新一代藏人的确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西藏,一个更加开放的时代正在来临
  
  《对外大传播》:作为西藏外宣办副主任和西藏自治区政府新闻发布会主持人,你曾主持过多场西藏新闻发布会,这其中有哪些深刻的体会和难忘之事可与我们的读者分享?
  刘萱:2004年以来,我已主持西藏新闻发布会近60场。这中间,有关重大活动的,如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新闻发布会;有突发性事件的新闻发布会,比如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后,布达拉宫门票的价格问题,2005年日喀则促巴村人间鼠疫新闻发布会;有日常性的对外介绍西藏各方面情况的发布会,如西藏的环保、文物保护、妇女儿童发展情况等。我最深刻的体会是,西藏与全国相比,一方面,还是一个信息相对闭塞,人们的观念相对保守的地区。另一方面,这里又是一个天天都在企望变化和发生着变化的地区。有一首这样的民谣:“昨天飞机飞过去了,今天飞机还没飞来......”在寺院里喇嘛用手机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西藏的人口200多万,手机用户已达到90多万。
  由于内在发展的需要和外力的作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信息公开透明的必要性。而作为向外界介绍西藏的一个窗口,新闻发布会这个平台的作用越来越大,从这个平台上发出去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和被利用,各级领导也已尝到了甜头并深刻认识到,在这个纸包不住火的时代,不断向外发出及时正确的声音,是我们树立西藏良好形象的首选。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有两件事。一是我第一次主持新闻发布会时,感觉是在开一个只讲话不讨论的会议,记者们的提问是事先有准备的,发言人的发言是“照本宣科”,整个发布会很沉闷,不活跃。刚开始我想努力通过工作来改变这种情况,但收效甚微。但两年下来,还是有一定变化,我们通过交流和培训,将外面世界的信息及时传递,有一些发布会有了一些变化。第二件事是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后,人们好像一下子与世界的距离拉近了很多似的。在2006年“珠峰文化节”的新闻发布会上,日喀则地区的领导和新闻发言人告诉我,他们今天的发布会绝不照着稿子念了,果然,这两位发言人在发布会上如数家珍般向记者们介绍了珠峰文化节的各方面情况,在回答问题时更是自信而流利。那天记者们也很兴奋和活跃,这是西藏新闻发布历史上经历的第一次充满激情而又活跃的新闻发布会。我也很激动,有了这样的开头,让我感觉到:西藏,一个更加开放的时代正在来临!
  责编:谭震少鸽

相关热词搜索:告诉你 西藏 真实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西藏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我 告诉你真实的韩国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