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采访】名人创业成功的案例500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如今网络越来越发达,各种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要想了解什么信息,只要上网一搜,什么都可以轻松找到。在对外报道中,如果你想报道什么,在网上可以找到大量的相关资料,编辑一篇文章不会有问题。但是,对外报道不应该靠这个去完成,要写出有生命力、有感染力的好文章。还是要深入一线采访,掌握大量一手材料才能做到。
  
  采访能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一篇对外报道就好像一座高楼,基础要打好,才有可能建造一座高质量的高楼,而这个基础就是前期的采访。
  采访才能贴近生活,才能贴近事实,才能贴近人的心灵。在采访中,记者经常会被采访对象所感动,而被触动的心灵,才能悟性突发,写出感人的文章。就拿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来说,记者们冒着危险前往地震灾区,见证了第一现场,见证了生命的脆弱与坚强,见证了生命的奇迹。正是他们亲历着那里发生的事,采访了当地当事人,时刻被那里的人们感动着,才写出了那些感人至深的报道,才使我们看到了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场面,那些令人心动的人物和事迹。而基于现场采访的对外报道,也使国外受众了解到了地震灾区的真实情况。感受到中国人的力量与坚强。
  当然,有人可能不以为然。认为用网上大量的信息同样可以编辑出好文章。网络不发达的时候。我们的对外报道曾经有过剪刀加浆糊的历史,网络发达了,利用网络资料编辑文章似乎也无可非议。但是,我以为编辑水平再高,不去采访靠资料编辑的报道是缺少灵魂的,是没有血肉的,是没有生命力的。同样是“5?12”汶川大地震,如果记者不去地震灾区采访,而是靠网上报道资料编辑文章,且不说真实性打折扣,更不可能感动人心,因为那是吃人家嚼过的饭,个中滋味不言而喻。1998年中国发生的那次大洪水灾难,我有多篇报道是根据报上的材料编辑而成,那时我在观念上认为《北京周报》是周刊,发稿慢,一般不用去现场采访,所以文章虽然数量上不乏“气势”,但是缺少的就是现场感、动人感。从我在《北京周报》近30年的记者经历来看,我所写的报道受到读者肯定的或者是获奖的,都是采访而成,编辑过的文章也无数,但没有一篇是自己能够理直气壮地认为是好文章,甚至羞于向人提起。
  特别是人物报道,就更必须要采访。成功的人物报道会因为有情感而生动,而这个情感就来自和采访对象的心的交流,心的相融。我在采访东方集团董事长张宏伟时。通过和他交谈,知道了他从一名建筑工人奋斗到今天拥有一家上市公司,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我和他是同龄人,对他的经历感同身受,我理解他的艰辛,佩服他的勇气,更为他的成功而感动。这样一个充满魅惑的成功男人就鲜活地出现在我的报道中了。如果坐在电脑前,靠网络搜索,或者靠送来的材料编辑文章,就不可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这样的人物报道是活不起来的,更生动不了。
  美国记者鲍勃?福尔曼斯说:“笔头上的功夫差劲点,照样可以当个出色的记者。可是如果不会采访,那就休想当个出色的记者了。”
  
  做足“功课”便于交流与沟通
  
  当确定要去采访某个人物或某个事件时,一定要先做好“功课”,即采访准备。所谓准备。就是为了熟悉采访对象,先去搜集采访对象有关的方方面面的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就像一个指挥员,在作战前要制定一个有效的、周密的、确保胜利的作战方案一样。
  中国海军第一次出访南亚四国的时候,我去海军采访。采访前我先搜集了海军出访的有关资料。了解海军历史、装备、舰艇,还要打通各种采访环节。到部队采访一直是受限制的,上军舰采访,就更加难了,特别是我们是对外报道,部队方面就更加谨慎。在我的努力之下,在不违背部队纪律的前提下,我登上了那几艘出访的军舰,采访了海军官兵。由于事先对海军有关资料的研究,在采访时用他们熟悉的术语和官兵们谈他们的舰艇,谈他们的海上生活,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他们很乐意跟我谈这谈那,气氛很融洽,还带我参观了舰艇上的各种设施。正是因为采访前的准备充分,才顺利地完成了采访。
  在采访前如果不做认真准备,就会造成采访的失败,即使采访不陌生的领域,也要认真准备。有一次,我要写一篇关于中国自行车的报道,去采访自行车协会的一位领导。生活在自行车的王国里,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自以为对中国自行车的状况不是很陌生,没做什么准备,结果在采访时就很尴尬。当这位专业人士跟我谈的时候,很多方面我都没想到,很多情况我都不了解,感觉自己就像傻子一样显得那么无知。这让我想起了在新闻界被传为笑柄的一个故事。1961年3月8日,英国影星费雯丽飞抵纽约,庆祝《乱世佳人》复映。一个记者去采访她。记者问:“您在电影中扮演什么角色?”费雯丽反问道:“你看过这部影片吗?你看过那部小说《飘》吗?”记者回答:“都没看过。”费雯丽说:“那就不必多谈了。”她无意和一个如此无知的人交谈。
  记者的无知,来自于不对采访对象做研究,来自干不对采访领域做研究。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要想采访成功,就必须事先做准备,补充自己的知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才能很好地和被采访者交流与沟通,才不会说外行话,才有可能很好地完成采访。和被采访者拉近距离的共同语言就是被采访者熟悉的话题,说白了也就是和什么人说什么话。和美术家谈美术,和经济学家谈经济,和农民谈种地,和司机谈汽车……这样才能让被采访者产生好感,就会乐意接受你的采访。
  在新闻界,有一个很经典的例子。美国已故的报刊评论员利布林有一次去访问一位著名的赛马骑师。见到骑师,利布林劈头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您赛马时左镫皮带比右镫皮带多放几个眼?”骑师一听这个问题很内行,就兴高采烈地从马镫谈起他的驭马术。这位记者并不精通骑术,对骑师这一行也很少打交道。他只是在采访前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请教了一些行家,知道赛马的骑手为了克服在圆形跑道上产生的离心力,两个脚镫的皮带不能一样长。对于这个细节,一般人不注意,而行家必定了解。利布林第一个问题就从这里开始,使那位骑手既惊讶又高兴,谈话的兴趣也就激发起来了。而这位骑师平时是一个很难对记者开口的人,很多记者在他那里碰了钉子。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学到的不仅是采访技巧,还有采访的细节。外国人是很关注细节的,对外报道要贴近外国读者,就不能忽略细节的采访,这样才有对外的针对性。比如,我在采访一个生活在中国的美国人时,谈到他在中国的家,房子不够大想换一个大房子,就要具体问到原来的房子有多少平方米,想换一个多少平方米的房子,只有具体的平方米数字才能体现房子的大小,要不然大房子只是一个想象的概念。说到生活很方便, 就要了解到底怎么方便,要有具体的,附近有超市,买东西很方便;学校在附近,上学很方便;交通干道就在旁边,交通很方便等等。了解更多地细节,有助于外国读者的理解,也符合外国读者的习惯。
  无论是中国记者,还是外国记者,写出那些有生命力文章的著名记者,都是在采访上肯下功夫的。闻名世界的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在每次采访前,总是用很长时间做准备,阅读与采访对象有关的材料和书刊,还要作笔记和写研究心得。她说,每次采访之前都要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准备几个星期甚至一两年。著名记者范长江每到一地采访,总是先搜集、查阅当地有关的地方志和史书。
  可见采访前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没有采访前的准备就没有成功的采访,没有成功的采访也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写作。
  
  深入采访才能写出好文章
  
  如果采访前的准备很充分,一般来讲一次采访就能成功,但是有时迫于时间或者是和被采访者交流出现问题,不能获取充分材料,还要再采访,只有充分掌握大量材料才能写出有质量、有血肉的报道。
  有一次,我去青海采访,就想到达赖家乡去看看,写一篇对外报道。达赖是个敏感人物,公众关注度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说:“达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宗教人士,他是披着宗教外衣,长期在国外从事分裂祖国活动、破坏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政治流亡者。”对这样一个敏感题材的报道,很多人觉得不好把握政策,不敢涉及,当地外宣部门也持同样态度,不愿意让我去采访,这给采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我的努力下,外宣部门终于同意让我去看看。从西宁驱车沿盘山路行驶40公里到了这个小山村,首先去了达赖的故居,那里有达赖的一个亲属在看护,他带我参观了故居,并对我的问题做了解答。这时天色已晚,不得不往回赶路了。回去后,我对采访所了解的信息分析后,怎么想都不能够写成一篇质量好的报道。于是,我再次征得外宣部门同意,又去采访了这个村。第二次去,已经有了初步印象,心中就有了较大把握,再次采访达赖的亲属,对方也没有了戒心,还把我带到他家里,向我讲述了他自己一家在这里生活的故事以及与达赖的来往情况。后来,我又随意走进这个村里的其他人家去采访。这个村里的农民非常朴实,无论是走进哪一家,说明来意后,我都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并跟我谈起了他们的生活、信仰、对未来的憧憬等。
  这两次采访,使我对这里有了很多了解,写这篇报道就心中有底了。这篇报道把达赖家乡的变化,政府对达赖故居的修缮,政府给予达赖亲属的待遇和他一家人的生活,以及村子里村民的生活,客观地呈现给读者。这样既让读者看到了达赖故乡真实的生活风貌,又体现了国家的宗教政策、统战政策以及经济建设带来的变化。这篇文章获得了外文局优秀文章奖。
  这次采访我体会到再难的采访,只要下功夫都有可能成功。采访一定要充分,只是一知半解,难以写出好文章,只有大量掌握素材,并将素材有效使用,才能写出质量高的文章。
  在采访中,面对被采访者,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不能把自己的情绪带入采访,要讲究采访艺术,消除与被采访者的隔阂,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才能保证采访的成功。
  有一年我们去首钢采访。当时找了一些工人开座谈会,面对我采访的问题,这些工人侃侃而谈,完全是套话、大话、空话。很显然,由于这里经常被采访,这些人有可能是经常被安排接受采访的,已经形成了一套套话。当时心想对内报道讲这些套话、空话、大话惯了,可对外报道是不需要这些套话的,我要的是实际内容,是真心话,而不是套话,那时我还年轻,心里一气就不管不顾地说了一句很冲的话,弄得那些工人就愣住了。后来意识到这样会让被采访者不快,就赶紧想办法补救。我到了他们工作的车间里,跟他们像朋友一样地聊天。引导他们讲心里真实的想法。我的真诚打动了他们,后来他们也放下了那些套话,跟我讲了好多真心话。这以后,我再去任何地方采访都谨记要把被采访者当成朋友,只有真诚才能打动被采访者,只有真心才能换取真心。
  采访成功了,就有了写好文章的基础。有了基础,才有可能写出有生命力、有感染力的好文章,有了质量高的好文章,才能吸引外国读者,才能提高对外传播的水平。

相关热词搜索:采访 成功 成功采访 采访成功人士问题大全 成功人士采访报告ppt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