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运用术语和数据】以下与数据的存储结构无关的术语是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当哥本哈根会议成为地球上每一个人关注的话题的时候,低碳也成为了一个流行名词,作为关乎这个星球存亡的一个关键词,它频频出现在各个媒体的报道中,如何做好“低碳”报道,却成为了一个难题。
  对于绝大多数记者来说,并不具备相关科学的学历背景,复杂的科技术语和专业数据也成了记者头疼的事。但是,在做这种报道时,如果能够运用好那些看似复杂的素材,不仅能够为文章增强可信度和厚度,也能够使科学之外的政治和经济话题显得有据可依。
  《华尔街日报》2009年12月15日发表一篇署名文章《中国正在成为绿色技术领导者》极好地运用了科学专业知识,这些术语不仅没有成为阅读壁垒。反而成为文章的亮点。
  这篇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中国广阔的市场和规模经济效应正在降低太阳能、风能,以及电动汽车电池等环保技术的成本,它正在成为绿色技术的领导者。
  文章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开头:“在北京郊区一家热电厂担任总工程师的许世森(音)放下电话就笑了,电话是从加拿大打来的,一家公司对他在降低煤炭燃烧排放的温室气体成本上的进展很感兴趣。
  许世森领导的工程师小组正在努力解决气候变化的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如何在不向大气中排放碳的情况下燃烧煤炭。’’
  这句话其实是在解释一个非常复杂的科学名词,记者没有直接给出一个“碳捕捉”的概念,相反,他用一句非常平实的话告诉我们,许世森的小组正在做什么。
  对于读者来说,这是非常言简意赅的表达,因为刚刚进入文章第二段就碰到一个陌生的名词,阅读到这会感到受挫,而这句话却让普通读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接近一个专业科学术语。
  记者在随后的文章中解释说:“碳捕捉技术捕获的是燃煤发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被捕捉的二氧化碳可以被深埋于地下,特别是盐洞或废旧油井中。碳可以在煤燃烧前后进行剥离。燃烧后的碳捕捉技术更为简单,而且只需在现有燃煤电厂中进行技术改造即可。
  煤燃烧前的碳捕捉要复杂得多,需要对电厂进行重新设计。煤炭需要转换为气体,剥离其中的碳,然后燃烧剩余部分。”
  这部分介绍非常简洁清晰,寥寥数语就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做碳捕捉,所谓碳捕捉捕捉的到底是什么,捕捉了之后怎么办,以及燃烧前和燃烧后碳捕捉的区别。
  值得赞赏的是,对于新兴的科学概念,《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处理得非常谨慎,他指出,这种运用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建成的电厂造价高达数十亿美元,目前尚未投入商业运营。
  文中一方面提出,一部分批评人士认为这项技术不过是全球变暖问题的一块“创可贴”,因为它们能效很低,耗水耗煤;另一方面又指出,一些分析师预计,在2100年前,全球减排总量中将有15%至55%来自于碳捕捉技术。
  其中,“创可贴”一词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这项技术治标不治本的状态。在科学写作中,运用比喻的手法解释科学名词是非常常见的手法,这一点非常值得对外报道的记者学习。
  更可贵的是,记者并没有将报道停留在解释中国低碳技术的层面,而是将其提高到了经济和政治的高度。
  文章从许世森的个案引申到中国正在为推广清洁技术所做的努力,称许的工作是这个国家所做的尝试的一部分,而随着中国在从起重机到电脑的几乎所有领域开展这项工作,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最终可能会重塑商业活动。
  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备受瞩目,中国的一举一动被放在了聚光灯下,不管是中国的记者还是外国记者,都对中国在低碳方面的努力非常关心,而中国今年也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召开了低碳经济大会,并发表了《南昌宣言》,强调世界各国担负起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在对外报道中,应注意到,“低碳”绝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名词,它代表了一种经济动向,更代表了一种国际间的政治博弈。
  正如经济学家樊纲所说,在没有足够的证据将全球变暖,以及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说法证伪之前,我们应当对这些问题予以极高的重视,并考虑相关的对策。对外记者也是一样,在科学将其证伪之前,我们应予以极高的重视,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化繁为简的技巧,来报道这一全球性“科学”事件。
  
  文章实例――中国正在成为绿色技术领导者
  
  许世森(音)放下电话笑了。在北京郊区一家热电厂担任总工程师的许先生解释道,电话是从加拿大打来的。一家加拿大公司对他在降低煤炭燃烧排放的温室气体成本上的进展很感兴趣。
  许世森领导的工程师小组正在努力解决气候变化的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如何在不向大气中排放碳的情况下燃烧煤炭。
  许世森所从事的工作是中国推广清洁技术努力的一部分。随着中国在从起重机到电脑的几乎所有领域开展这项工作,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最终可能会重塑商业活动。
  中国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上引人注目,中国官员正对美国和其他富裕国家施压,要求其接受新的限制其排放的条款,并继续对贫穷国家采用清洁能源技术的努力给予补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但不为人知的是,中国现在正在成为一些环保解决办法的来源。
  所谓的中国价格,即将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本结合,这改变了制造业的规则,并正扩散到清洁技术领域。麦肯锡中国办事处的董事华强森说:“中国价格将进入可再生能源领域,特别是依赖资本密集型项目的能源领域。”
  中国的目标面临着巨大挑战。中国最终可能只是成为一个低成本的生产基地,而不是创新的来源。更糟的是。它在降低成本上的努力可能会扼杀海外的创新。
  
  “碳捕捉”应用方兴未艾
  碳捕捉技术捕获的是燃煤发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被捕捉的二氧化碳可以被深埋于地下,特别是盐洞或废旧油井中。碳可以在煤燃烧前后进行剥离。燃烧后的碳捕捉技术更为简单,而且只需在现有燃煤电厂中进行技术改造即可。
  煤燃烧前的碳捕捉要复杂得多,需要对电厂进行重新设计。煤炭需要转换为气体,剥离其中的碳,然后燃烧剩余部分。这种运用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建成的电厂造价高达数十亿美元,目前尚未投入商业运营。
  中国的很多工厂,比如无锡尚德太阳能公司,已经拉低了太阳能板的价格。中国在煤气化领域拥有技术领先优势,已在石化及化肥生产领域用到了这一技术,以替代更为昂贵的天然气。总部设在休斯敦的未来燃料公司用从中国获得认证的煤气化技术在宾夕法尼亚洲建起了一座电厂。
  批评人士称当前的碳捕捉技术不过是全球变暖问题的一块“创可贴”;因为它们能效很低,甚至为取得同样的电能而不得不燃烧更多的煤。此外,这项技术还是用水大户,而且将碳封存于地下也是未经证实的技术。
  不过,仍有一些分析师预计,在2100年前,在全球减排总量中有18%至55%将来自于碳捕捉技术。
  许世森就是领军人物之一。这些日子以来,他为了三个清洁燃煤电厂项目而忙碌。其中一个设于北京郊区,北京高碑店华能电厂的冷却塔的下方。
  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前就已建成的北京高碑店项目捕捉了该工厂排放的部分二氧化碳,在对其进行提纯后卖给了食品包装企业及碳酸饮料厂家。
  分析师指出,虽然碳捕捉技术已经成为主流,但真正普及至少需要5到10年时间。
  
  引领风能太阳能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重塑两大已经得到普遍应用的绿色能源行业:风能和太阳能。
  据能源研究机构剑桥能源咨询公司说,2004年,外国公司在中国的风力涡轮机市场占有八成份额。现在中国企业拥有75%的份额,因为国产设备比欧洲产品便宜三分之一。
  中国的风力涡轮机开始出口。2009年10月,沈阳能源集团签署了一项协议,为美国得克萨斯州一个风电厂提供240台风力涡轮机,这是美国最大的风电项目之一。
  中国在全球光电太阳能板市场中已占有了30%份额。尚德太阳能、英利绿色能源,以及天合光能等太阳能板企业将大多数产品出口到了欧美市场,令全球此类产品价格下降了30%。
  来自中国的竞争正在迫使对手们调整生产。美国的一些太阳能发电产品厂商说,将把组装线从美国搬到中国。通用电气表示,将关闭特拉华州的一个工厂。英国石油公司旗下的太阳能发电子公司今年春季说,将停止马里兰州的生产,转而依靠中国供应商。
  尽管中国的应届工科大学毕业生队伍庞大,外国企业却仍创造并拥有大部分关键技术。位于伦敦的智库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的研究主管伯尼斯?李说,中国在技术上落后了10年左右。该机构曾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低碳技术专利持有者进行过研究。
  和其它行业一样,中国的低成本制造业可能引发保护主义。暗示未来可能发生争执的一个例子是,纽约州民主党参议员查尔斯?舒默致函美国能源部长,抗议用联邦刺激资金来支持得克萨斯州的15亿美元风力发电项目,除非项目采用美国制造的涡轮机。

相关热词搜索:术语 巧妙 数据 巧妙运用术语和数据 巧妙运用评价 巧妙运用数字的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