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明信片》报道启示:手绘明信片的报道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用外国人的笔触展现精彩世博      新华社的世博对外报道亮点之一就是对外部为提升上海世博会海外影响力、拉近海外受众与中国之间距离而开设的《世博明信片》栏目。
  对外部精心策划的《世博明信片》专栏,意在专门邀请海外人士以上海世博会为背景,让他们用自己的笔触讲述自己的世博故事,介绍世博会的精彩看点和他们对上海和中国的独特洞察。从对外传播效果上来看,这种以外国人的视角来分享上海世博会魅力的第一人称报道方式,相对于我们自己的报道,更具亲和力、影响力和说服力,更容易被海外读者接受。
  目前已经播发的20余条《世博明信片》作者中,既有来自英国的设计师,也有来自美国的中国通;有曾经参与上海申博的前驻外大使,也有参与世博场馆建设的建筑师;有国外大学的教授和学生,也有驻华使领馆官员;有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也有排队看展览的普通老外。
  其中较为典型的文章包括:瑞典驻上海总领事馆新闻官的《我与上海世博一起摇摆》、乌干达前驻华大使的《世界刮起“中国风”》、在美国馆担任志愿者的哈佛大学学生的《世界凝于一个城市》、斯里兰卡一位银行职员的《我的中国记忆》、乔治城大学学生的《世博――让中国看世界,让世界看中国》、欧盟驻华使团新闻处处长的《“东方曼哈顿”的精彩世博》、爱尔兰国家馆馆长的《上海世博将为孩子留下一个更加和谐的世界》、太平洋联合馆馆长的《我的精彩世博记忆》、挪威馆餐厅厨师的《欢迎品尝挪威美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匈牙利语主播的《多元化让世界走到一起》等。
  这里列举的每一篇都是参与或参观上海世博会的外国人通过自己在世博园、在上海、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从不同的角度对上海举办世博会这一历史事件进行解读和观察,在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中国日新月异发展成就的感悟和思考。这些稿件都被海内外主流媒体广泛采用。
  其中,笔者约请美国知名投资家,《江泽民传》、《中国三十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的作者罗伯特-劳伦斯?库恩撰写的3篇《世博明信片》获得了较为突出的效果。6月中旬,在写作关于“中国独秀论”的一篇稿件时,笔者对库恩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了采访。无意中,库恩提到,他将在6月末来上海。看到邮件后,感觉他来上海应该跟世博会有关。最后经确认,库恩是应中央相关部门和上海市政府的要求,为东方卫视和中央电视台制作一个分五集播出的电视专题片――《世博的意义,上海的使命》。
  于是笔者就尝试邀请库恩为新华社撰写一篇《世博明信片》,讲述他对上海世博会的理解、对中国举办世博会的思考。他欣然答应,3天后发来了一组3篇关于世博会和中国的文章。
  这3篇文章共4700个单词,分别为“Expo 2010 Shanghai:searchingfor meaning"’(《探寻上海世博会的意义》)、“Expo&doing businessin China”(《世博会对投资中国的启示》)、“Shahghai:world city?”(《上海,成长中的世界都市》)。
  一个来自美国的“中国通”跨越中西文化隔阂、摒弃对中国的偏见,以清晰深刻的语言和逻辑,深入解读本届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以及中国举办世博会的重大意义,客观冷静地思考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成就、发展理念、发展动力等问题,回答了海外舆论关于“中国投资环境在恶化”、“中国是不负责任的国家”、“中国极力掠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世博会是一个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等不公正言论。
  从7月1日开始,新华社连续3天播发了这组稿件。美国《商业周刊》网站、《印度时报》、泰国《亚洲日报》、《上海日报》、《中国日报》网站、人民网、中国网、世博会官方网站、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新浪网等多家中外媒体全文采用了这三篇英文稿件,并在显著位置予以展示,起到了很好的对外传播效果。因采用良好,发稿中心要求笔者将这三篇编译成中文,播发后随即被人民网、凤凰网、中国网、腾讯网、网易网、大洋网、新浪网、搜狐网等数十家网站转载。用外国人的声音传播真实中国
  《世博明信片》是新华社对外部增强国际传播效果的一个创造性尝试,让了解中国、关心中国、对中国有好感的外国人讲述他们对上海世博会,进而对整个中国的认识,从而以外国人的笔触,用西方人的思维和话语体系,客观生动地讲述中国话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当前,一些扭曲、歪曲中国形象的报道在海外舆论中频频现身,如“中国投资环境正在恶化”、“中国在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成为最大获益者”、“人民币不升值是全球经济失衡的罪魁祸首”、“中国的日益强大必将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等。在回应这些论调的时候,如果纯粹让中国官员出面澄清,让中国学者分析解释,稿件就很难避免宣传味道的出现,也不太容易得到海外受众的认同和共鸣,如何回应这些背离事实的声音、纠正被曲解的中国形象,进而向外界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已经成为对外报道面临的挑战之一。
  以目前甚嚣尘上的“中国投资环境恶化论”为例,中国官员的一次次出面澄清、商务部的一次次声明似乎并没有太多改变海外受众的固有成见,有时甚至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这是因为“自我辩解”很容易给人一种“狡辩”、“辩护”的感觉。因此,如果对外稿件中全是中国人的话语和观点,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在对外部发稿中心和经济新闻采编室相关领导的提示下,笔者在8月份采访了知名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库恩、伦敦前副市长约翰-罗斯和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院院长姚树洁,采写了中英文重点稿件“Better to assessChina"s FDI climate with companies’acti‘ons”(《以外企的行动而不是语言来评判中国的投资环境更为可信》)。稿件的主体是上述外国专家所提供的数据和事实,深入鲜明地指出了“中国投资环境在恶化”论调的荒谬。
  库恩在读过稿件之后评价说:“这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新闻稿件,虽然没有来自中国措辞激烈的反驳。我的几个朋友读了之后,对中国投资环境的优劣有了一个更加客观的看法。”稿件也得到了众多用户的采用,其中包括日本中通社、《中国日报》及其香港版、《环球时报》、菲律宾《星报》、泰国《亚洲时报》、意大利《欧华时报》等多家海内外主流媒体。
  此外,为了回应美国国会威胁以人民币汇率为由对中国产品实施惩罚性措施,笔者近期采访了两位来自美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采写了中英文重点稿件“US economists opposeimposing punitive measures againstChina”(《拿人民币汇率玩政治把戏无益美国解决自身问题》)。一方面,由于被访者是全球顶尖的经济学家,对这一话题的理解深刻、独到、权威;另一方面,被访者是在美国备受推崇、家喻户晓的经济学家,因此他们说的话分量足、说服力强,更加容易得到外国受众,尤其是美国人的认可和共鸣。该中英文稿件被国内外众多权威媒体采用。
  通过《世博明信片》和此后在其启发下采写的对外新闻稿件,笔者发现,诚然,中国新闻的对外报道最需要的是发出中国人自己的声音,让中国人讲述自己的故事,进而展现一个精彩的中国。但有些时候,尤其是对那些外国受众和媒体经常抱有偏见的中国话题,我们也需要突破创新,另辟蹊径,借外国人之口来向世界展现―个真实的中国。
  事实证明,让外国人用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话语体系来讲述中国故事,易于纠正海外媒体对中国形象的曲解,消除海外受众对中国的误解。
  责编:谭震

相关热词搜索:明信片 世博 启示 《世博明信片》报道启示 世博明信片 世博明信片见证世博进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