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政对银行业影响 [台资银行业抢滩大陆市场]

发布时间:2020-02-19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现在台湾银行业参股大陆银行的价格,溢价2倍是起步价,3倍是行情价,甚至有的要到5倍,此一行情超出台资银行业者的预期      2010年9月16日,台湾4家银行在大陆筹
   建分行的申请,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台湾银行业的八年“登陆”梦想,在ECFA正式生效的第五天得以成真。
  这是台湾金融业的转折之年。
  自从《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MOU),以及《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订之后,台湾银行业以前所未有的高调抢进大陆市场,积极寻求在大陆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参股大陆银行。
  “台资银行早期将目标客户定位在大陆台商,但是争夺大陆本地客户资源,分享大陆完整金融市场才是它们的长远目标。”厦门大学台研院经济所副所长唐永红说,“争取全面办理‘油水最为丰厚的’人民币业务才是它们梦寐以求的。”
  
  争先抢进
  6月29日ECFA签订之后,无论是公立银行还是民营银行,都开始积极寻求与大陆银行进行合作,或者筹划在大陆设立分支机构。
  除了此次被批准设立分行的4家台资银行之外,台企银、玉山银等公司的高层也在8月前后分别与大陆多家银行的相关负责人洽谈合作事宜,兆丰金控将在大陆设立据点提上日程。目前,兆丰国际商银在台湾以外设立了31个据点,为海外台商提供金融服务,但在台商最多的大陆,却没有一个据点。
  中信金控高层曾对外表示,预期10年后,来自大陆的收入将超越岛内。据悉,为布局大陆,台湾各大金融机构累计储备至少1500亿元新台币。
  “岛内银行业市场小、竞争过于激烈、资产回报率非常低,早就期望进入大陆这个赚钱的市场。”唐永红表示。
  以资产规模计,台湾是亚洲第四大银行业市场,但岛内银行众多、市场高度分散、过度的竞争导致信贷品质恶化、过度信贷消费等情况。2002年岛内银行业发生企金呆账风暴,2005、2006年又发生信用卡卡债风暴、现金卡风暴,台湾金融业经营环境渐趋恶化。2007年亚洲前300家银行里只有19家银行亏损,其中就有10家是台湾银行。
  由于岛内的质疑,以及两岸金融监管合作机制缺失的制约,台湾银行业者眼看着大陆市场的大好机会和台商客户逐渐流失,却只能坐困愁城。
  据悉,目前岛内银行存款29万亿元新台币,而贷款却只有18万亿元新台币,资金相对过剩,银行获利能力普遍较低。 唐永红说:“对于台湾银行业来说,大陆市场是最容易开拓,也是最有潜力的市场。”
  
  “偷渡的金融家”们
  其实,在大陆早已经有台资银行“潜伏”并经营多年。
  总部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中心,已在大陆经营长达13年的上海华一银行便是其中一家。即便位于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上的华一银行第2家分行――天津分行,也已经运营了一年半,并且在去年开业后的第三个月实现单月赢利。
  华一银行天津分行行长黄永财告诉记者,天津分行是华一银行华北区总部所在地,未来华一银行在天津将有3家同城支行,目前正在为筹备滨海支行而忙碌。
  这家生在大陆,长在大陆的台资银行,赶上了两岸金融合作的黄金时期。台湾金融业市场的多家分析机构,已将其股票溢价确定为不低于3倍。
  包括华一银行在内,在大陆已投入实际运营的台资银行,其设立方式如今看来显得有些特别,不仅都属于间接登陆,而且方式也有不同。
  1995年成立的宁波协和银行,以及1997年成立的上海华一银行,它们的设立完全没有台湾岛内银行业者参与,只是为了解决台商融资困境,由具有产业背景的台资企业牵头成立。这是台资银行第一种间接登陆方式最为突出的特点。
  无论是宁波协和银行的控股股东台湾太平协和集团,还是上海华一银行的控股股东台湾宝成国际集团,其实都没有银行经营背景。前者以经营石化业著称,后者则是全球制鞋业代工霸主。
  当时处于台商投资大陆的一波高潮阶段,在大陆的台商很快就开始抱怨融资难,大陆主管部门决定允许台资企业在大陆成立银行。
  太平协和集团的汪世忠,宝成国际集团的蔡其瑞,他们在两岸人脉深厚,抢得先机,蔡其瑞的华一银行在第一年就实现赢利。等到其他台商想效仿之时,这道门被关闭了。这两家台资银行的设立也一直被当做“特批”。直到现在,人们还戏称上海华一银行和宁波协和银行为“偷渡的金融家”。
  另外一种间接登陆模式,则是本世纪初才出现的,台湾本土金融资本绕道香港间接参股大陆银行。此模式受惠的台资金融机构有身在台湾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和台湾富邦金控两家。
  台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通过控股香港上海商业银行间接持有上海银行的股份,两岸三地的“上海银行”随后在多个业务领域低调地展开合作。
  2008年,富邦金控通过香港富邦银行(前身为香港港基国际银行)间接持有厦门商业银行(2009年11月底更名为厦门银行)19.99%的股份。
  
  后ECFA时代多直接登陆
  虽然设立分支机构不如收购或者参股大陆银行来得快,但是随着两岸相继签署MOU、ECFA,台资银行业者对于在大陆设立分支机构,“戴自家帽子”做生意的意愿较先前变得强烈。
  2010年6月29日,两岸正式签署ECFA。在ECFA的关于服务贸易早期收获计划里将银行业列入,大陆对台湾银行业给出的6项具体优惠措施也都属于“超WTO待遇”,某些方面甚至优于香港的CEPA待遇。
  比如,ECFA服务贸易早收清单里给予台湾银行业“申请在大陆中西部、东北部开设绿色通道”的承诺,可使它们在这些区域能够快速设立分行并开展业务。
  中国社科院台研所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朱磊表示,由于台资银行规模小,台资金融机构对于其他外资银行来说并没有优势,大陆金融市场准入门槛相对台资银行业者较高,因此需要一些市场准入的优惠待遇。
  获得了优惠待遇的台湾银行业者转而更积极地着手直接进入大陆金融市场,大陆银行的参股价格由此被炒高。据了解,现在台湾银行业参股大陆银行的价格溢价2倍是起步价,3倍是行情价,甚至有的要到5倍,此一行情超出台资银行业者的预期。
  
  商机开拓的意义远大于促进改革
  大陆金融市场究竟有多大?这些台资银行进来之后,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呢?目前只有一些业内人士或者机构给予一些侧面、间接的分析。
  美林银行曾评估认为,由于大陆台商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以1/3企业有融资需求,仅潜在融资市场的规模就高达7.5万亿元新台币,超过台湾本地市场6万亿元新台币规模。
  再加上,大陆市场潜力巨大的消费金融、财富管理、货币结算等业务收益。这是一张诱人的金融大饼。只要吃到这张金融大饼的一小口,台湾金融业的获利也将明显改善。此外,大陆银行业存贷利差大约是台湾银行业的3倍,大陆银行获利也就相对台湾岛内更为容易。
  这些台资银行究竟能为解决台商融资难问题提供多大的帮助呢?东莞台商协会会长叶春荣表示:“台资银行进来之后在业务、资信掌控等方面都没有问题,但是目前进来的台资银行规模都不算大,对台商融资的帮助可能有限。”
  黄永财则表示:“台资银行虽然规模比不上大陆银行,但在服务上至少超过大陆银行业10年,大陆的企业或个人金融需求都蕴藏着巨大的市场。”
  麦肯锡的研究认为,众多二线、三线城市仍然存在非常多的市场空间,这值得台资银行认真开发。
  台湾宝来证券在分析“台湾金融机构登陆机会与可能发展方向”问题时认为,未来有经营特色的台资金融机构可望胜出,如具有消费金融、财富管理、信用卡经营优势的台新金、中信金,具有多元化经营经验的国泰金、富邦金抑或是大陆金融机构学习、发展的方向。
  台湾“经研院”院长洪德生曾撰文认为,想引进外资银行来达到促进中国银行体系改革的目的,似乎很难在短期内达成。台湾金融业者在大陆开设分行或参股,商机开拓的意义远大于对中国金融健全发展及强化体质的贡献。
  (《望东方周刊》2010年第39期,作者为该刊记者)

相关热词搜索:台资 抢滩 银行业 台资银行业抢滩大陆市场 台资银行抢滩内地市场 台资银行抢滩河南农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