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略高度应对坎昆会议] 中国如何应对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

发布时间:2020-02-19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外交战略和政策”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就中国未来在联合国气候会议上的应对之策进行了深入探讨。   齐晔(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以往应对气候问题,有政策,有行动,但缺乏战略。现在终于有人提出了从战略的角度进行思考,这是个好现象。实际上,中国政府在1990年以后就气候问题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级别都是很高的,如2007年6月成立的国家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就涉及27个部委,由温总理亲自任组长。而且我们也作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如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这个目标是非常具体的。而碳排放第一大国美国才承诺同期减排17%,比小布什时期还有倒退。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去参加哥本哈根会议,本该是志得意满的,但在会上却发现,我们的努力没有换来相应的回应,反而受到发达国家减排衡量、核查标准等多方面的公开非难,这里值得反思的东西太多了,说明我们在谈判过程中的战略定位不清晰,尤其是外交部与发改委等部门在关键问题上协调不够,使得我们在气候问题国际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中国最近已经意识到要捍卫发展的正当性问题,我们在天津会议上就比较积极主动。
  其实,气候谈判有个隐含原则:“接受现实,面向未来”。当前中国在气候谈判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缺乏公平原则,阎学通教授在《建设一个碳排放公正的世界》报告中所提出的以公正原则替代平等原则的说法值得肯定;二是战略定位不清晰,战略行为不协调。我们未来要整合国内研究气候变化的智库,使科学研究能对未来的战略谈判提供技术支撑。
  周剑(清华大学核研院研究员):在金融危机下,美国依然泥足深陷,为了转嫁矛盾,它想把国际注意力转移到中国身上,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就是个典型。不过,中国也并非没有制敌之策,在哥本哈根大会上,中国以“基础四国”为战略依托的做法很成功,我们要继续加大协调力度,使之在坎昆会议上保持一致立场。
  张海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在哥本哈根会议后,气候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战略问题,而中国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中国的首要任务是要提高谈判艺术,避免成为气候谈判的焦点。要善于展示自己的“软实力”,比如在谈判之前要提出建议,我们要善于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将自己的国家利益包装在国际利益之下。要多从战略层面去考量,其一,要对环境、政策、外交三个方面进行平衡,综合考量;其二,对即将参加坎昆会议的各个国家,尤其是谈判对手的谈判关切点及其背后的决策内幕进行了解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另外,我们自己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即我们要在坎昆会议上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都要求我们的智库要为中国的气候谈判人员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撑。
  周大地(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进行气候谈判的关键是要进行合作。现在,关于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问题,“球”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一边,只有发达国家拿出决心与诚意,谈判进程才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注意到,现在美国国内尚未就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达成共识,一定程度上表明美国还没有为谈判做好准备。为了推动谈判取得进展,欧洲国家也应积极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所必需的资金与技术。相关国家不应一味地打“中国牌”。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已提出节能减排目标,已经把气候变化、发展可再生能源等作为国家重要的政策。
  参与讨论的专家们普遍认为,从长期角度讲,只要采取适宜的政策,中国在国际二氧化碳减排谈判中的困难将会逐渐解决。

相关热词搜索:应对 高度 战略 从战略高度应对坎昆会议 应对坎昆会议 坎昆会议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