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大理日记

发布时间:2017-02-10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游大理日记篇一:游大理日记

游大理日记

【原文】

十二日 觉宗具骑挈餐,候何君同为清碧溪①游。出寺即南向行,三里,过小纸房,又南过大纸房。其东即郡城之西门即演武场。又南一里半,过石马泉。泉一方在坡坳间,水从此溢出,冯元成谓其清冽不减慧山。甃为方池,其上有废也。志云:“泉中落日照见有石马,故名。”又南半里,为一塔寺②,前有诸葛祠并书院。又南过中和、玉局二峰。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峡中西望,重峰罨映③,最高一峰当其一派,独高垂如匹练界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之下流也。从溪北蹑冈西上,二里,有马鬣在左冈之上,为阮从其后西二里,蹑峻凌崖。其崖高穹溪上,与对崖骈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从此以内,溪嵌于下,崖夹于深窅④。路缘崖端,挨北峰西入,一里余,马不可行,乃令从者守马溪侧,顾仆亦止焉。

【注释】

①清碧溪:在下关西北13公里。为点苍山18溪中风光最美的一溪,有上、中、下三潭。

②一塔寺:《大明一统志》大理府寺观:“弘圣寺,在点苍山十峰麓,中有塔高二十丈,又名一塔寺。”此塔今存。③罨映:彼此掩覆而衬托,罨通“掩”。

④深窅(yǎo):幽深;深邃。

【译文】

十二日 觉宗备好马匹带上午饭,等候何君一同去游清碧溪。出寺后马上向南行,走了三里,走过小纸房,又往南经过东就是府城的西门,村西的山下就是演武场。又向南一里半,经过石马泉。一池泉水在坡坳之间,水从此处溢出去,泉水的清冽不比慧山的泉水差。砌成方池,池上有废弃的基址,都是冯元成的遗迹。志书说:“落日下泉水中照见有这样起名。”又往南半里,是一塔寺,寺前有诸葛祠和书院。又向南经过中和、玉局两座山峰。行了六里,渡过一条大。又向南,有山峰向东方环绕而下。又走二里,绕过峰下山冈的南边,于是向西寻找小径走入峡谷。从峡中朝西望互相掩映,最高的一座山峰位于峡谷后方,有积雪的痕迹,独自高高下垂,如一匹白绢隔断了青山,有溪水从峡谷中这就是清碧溪的下游。从溪北踏着山冈向西上登,行了二里,有坟丘在左面山冈之上,是阮尚宾的坟墓。从墓地后向踏着峻岭登上山崖。这座山崖高高隆起在溪流上,与对面的山崖并立前突如同门扇,上边高耸下面陡削,溪流冲破其从此处以内,溪流深嵌在下方,山崖夹立于头顶上,全都狭窄倾斜,幽深杳渺。路沿着山崖顶端,紧靠着北面的山峰

一里多路,马不能再走,只得命令随行的人在溪边守马,顾仆也停在这里。

【原文】

余与巢阿父子同两僧溯溪入。屡涉其南北,一里,有巨石蹲涧旁,两崖巉石,俱堆削如夹。西眺内门,双耸中劈,仅峰垂雪正当其中,掩映层叠,如挂幅中垂,幽异殊甚。觉宗辄解筐酌酒,凡三劝酬。复西半里,其水捣峡泻石间,石理灿然,颇饶烟云之致。于是盘崖而上,一里余,北峰稍开,得高穹之坪。又西半里,自坪西下,复与涧遇。循涧西逼夹门下,则水从门中突崖下坠,其高丈余,而下为澄潭。潭广二丈余,波光莹映,不觉其深,而突崖之槽,为水所余,腻滑不可着足。时余狎之不觉,见二僧已逾上崖,而何父子欲从涧北上,余独在潭上觅路不得。遂蹑峰槽,与水滑足,与水俱下,倾注潭中,水及其项。亟跃而出,踞石绞衣。攀北崖,登其上,下瞰余失足之槽,虽高丈余,其上削,腻滑尤甚;即上其初层,其中升降,更无可阶也。再逾西崖,下觑其内有潭,方广各二丈余,其色纯绿,漾光浮谷,午日射其中,金碧交荡,光怪得未曾有。潭三面石壁环窝,南北二面石门之壁,其高参天,后面即峡底之石,高而脚嵌颡突,下与两旁联为一石,若剖半盎,并无纤隙透水潭中,而突颡之上,如檐覆潭者,亦无滴沥抛崖下坠;而东面而溢,轰倒槽道,如龙破峡。余从崖端俯而见之,亟攀崖下坠,踞石坐潭上,不特影空人心,觉一毫一孔,无不湿衣曝石上,就流濯足,就日曝背,冷堪涤烦,暖若挟纩。何君父子亦百计援险至,相叫奇绝。

【译文】

我与何巢阿父子连同两个和尚逆溪深入。多次涉到溪水的南北两岸,走了一里,有巨石蹲在山涧旁,两侧山崖上高险都陡削地堆积着如同夹道。往西眺望里面的门扇,双双高耸,当中劈开,仅如一条线,后面山峰上下垂的积雪正当其映,层层叠叠,如挂在墙上的条幅垂在中央,特别幽雅奇异。觉宗总是解下竹筐斟酒,共劝饮了三次。再向西走半里峡中奔泻在岩石间,石头的颜色光洁细膩,花纹灿烂,颇富于烟云的意态。从这里绕着山崖上走,一里多,北面的山找到一块高高隆起的平地。又向西半里,从平地向西下走,再次与山涧相遇。顺着涧水向西半里,径直逼近夹立的石水从石门中突立的石崖上下泻,石崖高一丈多,而下方是澄澈的深潭。水潭宽二丈多,波光晶莹映照,不觉得水深,上的沟槽,被迅急的水流冲刷,高处虽然仅有一丈多,滑膩光溜得不能落脚。当时我只顾玩水没有察觉,见两个和尚面的石崖上,而何家父子想从山涧北边上登,我独自一人在水潭上找路,找不到。于是踩着峰上的沟槽上走,与水流头滑倒,与流水一起冲下来,倾注在深潭中,水没及脖子,急忙跳出水,坐在岩石上绞去衣服上的水。攀着北边的山上边,下瞰我失足跌倒的沟槽,虽然高仅一丈多,它上面的沟槽水道,曲曲折折,如像刀削出来一般,尤其滑腻光溜它的第一层上,那中间上上下下之处,也没有可以踩踏之处了。再翻越西面的山崖,向下看去,山崖内有水潭,长宽水色纯绿,波光荡漾,碧玉浮动,照耀在山崖峡谷之中,中午的艳阳照射在水中,金碧交辉,流波激荡,光怪陆离得水潭三面的石壁环成一个窝,南北两面石门的石壁,高耸入天空中,后面就是峡底的岩石,高处也有两三丈;可石脚

突,下边与两旁联结为一块岩石,像剖开的半个瓦瓮,并无丝毫缝隙漏水到潭中,前突的崖石之上,如屋檐覆盖在水也没有水滴从石崖上抛洒下落;然而水从潭中总是向东面溢出去,轰鸣着倒入沟槽水道之中,如天龙冲破峡谷。我从身见到此景,急忙攀着山崖坠落下来,坐在潭边的岩石上,不仅山影使人心荡去一切杂念,觉得每一根汗毛每一个毛莹透彻。连忙脱下湿衣服晒在石上,就着流水洗脚,就着阳光晒脊背,冷得足以洗去烦恼,暖得好似怀抱着丝棉被。千方百计攀援险途来到,互相高叫奇绝。

【原文】

久之,崖日西映,衣亦渐干,乃披衣复登崖端,从其上复西逼峡门,即潭左环崖之上。其北有覆崖庋空,可当亭榭之如掌,平甃若台,可下瞰澄潭,而险逼不能全见。既前,余欲从其内再穷门内二潭,以登悬雪之峰。何君辈不能从,但云:“余辈当出待于休马处。”余遂转北崖中垂处,西向直上。一里,得东来之道,自高穹之坪来,遵之曲折西上里余,逾峡门北顶,复平行而西半里,其内两崖石壁,复高骈夹起,门内上流之间,仍下嵌深底。路旁北崖,削壁无度,乃以石条缘崖架空,度为栈道者四五丈,是名阳桥,亦曰仙桥。桥之下,正门内之第二潭所汇,为石所亏蔽,不北,有叠石贴壁间。稍北,叠石复北断,乃趁其级南坠涧底。底有小水,蛇行块石间,乃西自第一潭注第二潭者。时而不知,只望涧中西去,两崖又骈对如门,门下又两巨石夹峙,上有石平覆如屋而塞其后,覆屋之下,又水潴其中,①,而大不及外潭之半。其后塞壁之上,水从上涧垂下,其声潺潺不绝,而前从块石间东注二潭矣。余急于西上,遂石而上。涧中于是无纤流,然块石经冲涤之余,不特无污染,而更光腻,小者践之,巨者攀之,更巨者则转夹而梯之危矗直夹,弥极雄厉。渐上二里,涧石高穹,滑不能上,乃从北崖转陟箐中。崖根有小路,为密箐所翳,披之而行。人声在绝壁下,乃樵者拾枯于此,捆缚将返,见余,言前已无路,不复可逾。余不信,更从丛篁中披陡而西上。其处亦渐密,路断尤痕。余莽披之,去巾解服,攀竹为絙。复逾里余,其下壑底之涧,又环转而北,与垂雪后峰,又界为竟升。闻清碧涧有路,可逾后岭通漾濞,岂尚当从涧中历块耶?

【注释】

①渊淳(tínɡ):深水潭。

【译文】

很久之后,山崖上阳光西射,衣服也渐渐干了,于是披上衣服再登上山崖顶端,从那上面再向西逼近峡中的石门,就环绕的山崖之上。它北边有下覆的石崖平架在空中,可以当做亭台楼榭来休息,前方有块如手掌样的地方,平平地砌可以下瞰澄碧的水潭,但险要狭窄的地势不能见到全貌。不久向前走,我想从石门内再去游石门内的两个水潭,并上的山峰。何君这帮人不能跟随,也不能阻挡我,只是说:“我们将出去在马匹休息的地方等候。”我于是转过北面山

向西径直上走。走了一里,遇上东边来的路,从高高隆起的平地而来,沿着这条路向西曲折上登,非常陡峻。一里多石门北边的顶上,再往西平行半里,这以内两侧山崖的石壁,又并排相夹高高耸起,石门内山涧上游之间,底部仍然路旁北面的山崖,陡削的石壁上没有裂痕,不能越到前方,就用石条沿着山崖架空,横架为栈道,有四五丈长,这里也称为仙桥。桥下边,正是石门内第二个水潭积水的地方,被岩石遮蔽着,来不及见到。过到桥北,有叠垒的石阶贴稍向北走,叠垒的石阶在北边又断了,就趁着岩石叠成的台阶向南下坠到涧底。涧底有小溪,蛇一样流淌在石块间,一个水潭流注到第二个水潭中的水流。此时第二个水潭已经错过但不知道,只是望着涧中向西走去,两面的山崖并排扇,门下又有两块巨石夹立对峙,上边有块岩石平平地覆盖着如同屋子,但堵住了后面,覆盖的石屋下边,又有水积是澄碧的深水潭,只是大处不到外边水潭的一半。它后边堵塞的石壁之上,水流从上边的山涧中垂下来,水声潺潺不前方石块间向东注入第二个深潭去了。我急于向西上登,就从山涧中经过石块上走。涧中从这里起没有纤细的水流,过冲刷洗涤之后,不但没有污泥沾染,而且更加滑腻光溜,小些的踩着它走,大些的攀过它走,更大的就转过相夹之上边远望两侧的山崖,危崖矗立,笔直相夹,更加雄伟壮丽。慢慢上登二里,涧中的岩石高大穹隆,光滑得不能上去边的山崖上转而登到山箐中。山崖脚下有条小路,被浓密的竹丛遮住了,分开竹丛前行。又走二里,听见有人声在绝柴的人在此地拾枯枝,捆好后即将返回去,见到我,说起前边已经无路,不再能翻越过去。我不信,再拨开成丛的竹西上爬。此处竹子的形体渐渐大起来,也渐渐浓密起来,路断了,毫无踪迹。我不着边际地拨开竹丛,去掉头巾脱下竹子当做绳索,又穿越了一里多。脚下壑谷底的山涧,又环绕着转向北,与后面积雪下垂的山峰,又隔为两层,无法听说过清碧涧有路,可以翻越后岭通到漾濞,莫非还是应当从山涧中经由石块走么?

【原文】

时已下午,腹馁甚,乃亟下;则负刍之樵,犹匍匐箐中。遂从旧道五里,过第一潭,随水而前,观第二潭。其潭当夹左崖即阳桥高横于上,乃从潭左攀磴隙,上阳桥,逾东岭而下。四里至高穹之坪,望西涧之潭,已无人迹,亟东下沿至休马处。何君辈已去,独留顾仆守饭于此,遂啜之东出。三里半,过阮墓,从墓右下渡涧,由涧南东向上岭。路当乃为感通间道;余东逾其余支,三里,下至东麓之半。牧者指感通道,须西南逾高脊乃得,复折而西南上跻,望崖而可循也。二里,登岭头,乃循岭南西行。三里,乃稍下,度一峡,转而南,松桧翳依,净宇高下,是为宕山①,而感焉。

【注释】

①宕山:《大明一统志》作荡山,又称上山。《元混一方舆胜览》大理路崇圣寺条载:“又西南有上山寺,幽雅之趣比。”感通寺又称上山寺,元代已很著名。

【译文】

此时已是下午,饥肠辘辘,于是急忙下山;就见背负柴草的樵夫,仍爬行在山箐中。于是从原路返回五里,经过第一水向前走,观看了第二个水潭。这个水潭正当夹立的石门里边,左边石崖上就是阳桥高高横在上方,于是从水潭左边的石磴,登上阳桥,越过东岭下走。走了四里后来到高高隆起的平地,望见西涧中的水潭旁,已没有人的踪迹,连忙着溪流出来,走了三里路来到马匹休息的地方。何君一帮人已经离开,单独留下顾仆在此守着饭,于是吃了饭向东出里半,经过阮尚宾的墓,从墓右侧下渡过涧水,由涧南向东上岭。路应该向南翻越高大的山岭,是去感通寺的捷径;它的余脉,走了三里,下到东麓的半中腰。牧人指点,去感通寺的路,必须向西南越过高大的山脊才能到达,就又折望着山崖上登,居然无路可走了。走了二里,登上岭头,就沿着山岭南侧向西行。走了三里,才稍稍下走,越过一条南,松柏密蔽依稀,佛寺高低错落,这就是宕山,而感通寺就在山中了。

【原文】

盖三塔、感通,各有僧庐三十六房,而三塔列于两旁,总以寺前山门为出入;感通随崖逐林,各为一院,无山门总摄在,与诸房等,正殿之方丈有大云堂,众俱以大云堂呼之而已。时何君辈不知止于何所,方逐房探问。中一房曰斑山写韵楼故址,初闻何君欲止此,过其门,方建醮设法于前,知必不在,乃不问而去。后有人追至,留还其房。余告以其人曰:“余知其所止,必款斋而后行。”余视其貌,似曾半面,而忘从何处,谛审之,知为王赓虞,乃卫侯之子,向曾于大觉寺会于遍周师处者也。今以其祖母忌辰,随其父来修荐于此,见余过,故父子相谂①,而挽留余饭焉。饭令僧来招。既饭而暮,遂同招者过大云堂前北上,得何君所止静室,复与之席地而饮。夜月不如前日之皎。

【注释】

①谂(shěn):知悉。

【译文】

三塔寺、感通寺,各有僧舍三十六房,而三塔寺的是排列在两旁,全部以寺前的山门作为出入口;感通寺顺着山势依自辟为一院,没有山门统摄,而且正殿所在的地方,与各处僧房一样高,正殿的方丈有处大云堂,僧众全以“大云堂而已。此时不知何君一帮人住在什么地方,就挨房打听。其中一房名叫斑山,是杨升庵写韵楼的故址,起初听说何君处,经过门口,正在门前设坛念经做法事,心知必定不在,便不问就离开了。后边有人追上来,挽留返回他们房中。要去找同行的人,那人说:“我知道他们住的地方,一定要招待斋饭后再走。”我看他的容貌,似乎曾见过一面,但么地方,仔细审视他,知道是王赓虞,是卫侯的儿子,大理府学的生员,从前曾在大觉寺遍周禅师处会过面。今天因去世的祭日,跟随他父亲来此施斋做法事,见我路过,父子俩都认出了我,便挽留我吃饭。吃饭时,何君也命令僧人

游大理日记篇二:游大理 阅读答案

阅读答案《游大理日记》、《三峡》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选自《三峡》)

【乙】六里,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c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①,独高垂,如匹练界②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③之下流④也。……从其后西二里,蹑⑤峻凌崖。其崖高穹⑥溪上,与对崖骈⑦突如门,上耸下削(转 载 于:wWW.ZHaoqT.nEt 蒲 公英文 摘:游大理日记),溪破其中出。(选自《游大理日记》)

【注释】①派:量词。②界:隔断。③清碧:溪水名。④下流:河流的下游。⑤蹑:踩、踏。⑥穹:隆起。⑦骈:并列。

9.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1)隐天蔽日:____(2)或王命急宣:____ (3)有峰东环而下:____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渡一溪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B.即清碧之下流也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谚》)

C.与对崖骈突如门 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D.上耸下削 上书谏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

13.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参考答案】

9、(1)遮藏(2)宣布,传达(3)环绕

10、B

11、(1)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的两岸都是山连着山,一点没有断缺的地方。

(2)(我)于是向西寻找小路走入峡谷。

12、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峰当其后。

13、甲.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或全句。乙.溪破其中出。

游大理日记篇三:游大理阅读答案

游大理阅读答案

①晨起游大理。

②大理名胜风物素以洱海、苍山、三塔为最。

③洱海形似耳朵,面积约250平方公里,远看广阔无艰,水天相接。恰逢雨后初晴,风烟一空。人坐船中,但鳞波浩森,湖光滟潋,红日分辉,白云共影,好似凌波仙子踏浪而前。那妙处,只可悠然心会,难以言语传达。

④时近中午,弃船登岸,去看那苍山。苍山有峰十九座,逶迤相属,所见三五座与洱海遥遥相对。它不很高,在婀娜多姿的海面前,显得奇岖挺秀,意态扬扬,有如一个小丈夫,颇见一些阳刚之气,古人云:山色空蒙雨亦奇。在倏然而至的蒙蒙细雨中,原来神清骨俊的小丈夫,一下子变得浑茫含蓄,温情脉脉。此时山与海已经完全融为一体,分不清哪是山、哪是水了。

⑤三塔是大理真正的代表。塔为一大二小的白色建筑,大者居中,小者为翼,比肩而主,坐落在背山面海的高坡上。大者为唐代所造,小者建于宋代。大者高耸巍峙,气宇轩昂,小者玲珑剔透,风致绰约。大塔小塔,显示了唐人与宋人不同的时代风尚和审美情趣。此处地势崇峻,四无阻隔,登临塔顶,极目远眺,一海通天,数峰拔地,百里田畴,万户炊烟,大理曼景尽收眼底。

⑥正当我徜徉在这山水之间,为其景色所陶醉的时候,忽然一阵清风迎面吹来,顿时感到异常的愉快。这风不像塞外的寒风,凛冽刺骨,凄厉颤栗;不像海南的热风,温湿炽闷,惨怛造疾;甚至也不像家乡的杨柳风,虽然柔和却带有泥土的气息。这风不大不小,不徐不疾,就像靳妇软绵绵的小手,抚摸着你的脸庞和额头,轻轻的,柔柔的,使你感到舒心适意,飘飘欲仙,恨不得将自己化作一泓春水,和着这妩媚温馨的天籁之风,一起飞散到九霄云天里去。

⑦大理向来有“风花雪月”的说法,此时,我才真正意识到这一说法的可信。风,我算是见识到了。遗憾的是,雪和月因为时节的缘故,无法领略。那么这花呢?想来是因为有山茶、杜鹃、报春花等常开不败吧!昆明也是四季如春,何以大理独以花名?正在揣摩之时,不经意间发现一个个长得如花似玉、貌若天仙的白族姑娘,我的心不禁为之一动,这不就是“金花”吗?

⑧要说我最欣赏的,还是大理人对于白色的崇拜。大理世代居住着白族,白族尚白,以白为主。不用说塔称为白塔;海和山也和白色有关,晴天清白透明,细雨霏霏之时,则像披上了一层白纱;大理的风花雪月,哪一种不是和白联系在一起呢?至于白族人民,尤其是姑娘们,其穿戴打扮,更是与白色融为一体了。

⑨白色不仅是一种颜色,显得明亮、纯洁,令人赏心悦目;更是一种色调,蕴涵着神圣的境界,你只要是浸润其间,久而久之,就可以被它熏陶咸器。

⑩夕阳西下,我看着三塔的倩影,感受着大理的魅力,带着不能长留的无奈,一步一顾地下山而去。

1.用浪线画出文中交代作者游踪的语句。

2.第四段中哪些词语体现了苍山小丈夫的气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六段为什么要写“塞外的寒风”、“海南的热风’、“家乡的杨柳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课文看,大理何以用“花”取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理人崇拜白色,这是作者最为欣赏的。你以为作者欣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晨起游大理

人坐船中

弃船登岸

登临塔顶

一步一顾地下山而去。

2:逶迤相属;不很高;奇岖挺秀;意态扬杨;阳刚之气.

3:通过描写塞外寒风的凛冽刺骨,凄厉颤栗,海南热风的温湿炽闷,惨怛造疾和家乡杨柳风的柔和却带有泥土的气息,来衬托大理山风的清淡柔和,体现出那风给人的舒适感.

4:大理所谓"花"是赞美当地白族女子的美丽圣洁.从侧面反映出当地民风的淳朴.

5:作者欣赏白色,不仅仅因为白色是一种颜色,显得明亮、纯洁,令人赏心悦目;更因为它是一种色调,蕴涵着神圣的境界,你只要是浸润其间,久而久之,就可以被它熏陶咸器。

相关热词搜索:大理 日记 游大理日记阅读答案 游大理日记翻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