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绑带元素!全新_为经济新闻注入“活”元素

发布时间:2020-02-21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联系新闻学的研究对象,经济新闻的定义是:经济新闻是人类社会最新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最新的自然经济现象的报道。可见,经济新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写好经济新闻,让读者从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为,写好经济新闻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
  为经济新闻注入“活”的元素不是一件易事,我们日常读到的经济新闻大多有数字罗列型、文件介绍型,还有学术型的,这类报道往往因为枯燥乏味、专业术语太多,让人费解,一般受众都会一览弃之,留不下太深的影响。对于被采访对象来说,也起不到应有的宣传作用。
  如何让经济新闻“活”起来,让受众愿意看,这里面大有文章,笔者以为,需要攻克三个难关。
  一是报道的角度要“新”。这就要求作者要熟知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写好经济新闻的基础。不同时期,国家会有不同的经济政策,如2007年,股指高涨,新股民猛增,人民银行一再出台新政策,提高存贷款利率,这时政策的抑市引导作用凸显。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暴发以来,我国又陆续出台一系列新政策,如“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家电下乡”等,以扩大内需,引导消费、保增长。在这样不同的经济背景下,作者就可以以不同的角度来撰写经济新闻,适时宜的经济新闻自然而然注入了顺应时期的“活”元素,吸引读者眼球。再比如,去年,经历了三聚氰胺事件的阵痛,我区伊利、蒙牛两大乳品企业加大企业监管力度,销售日益回暖。而这个时期,消费者关注的就是伊利、蒙牛的产品还信得过吗?其整改的结果如何?抓住了大家关注的热点,时效性跟上了,文章自然有了新意。
  二是报道的方式要“新”,要有现场感,让人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2006年,《内蒙古日报》经济新闻采访部策划了“重点项目万里行”系列报道。该组报道共有10余名记者参与,记者们亲临一线,采写了很多鲜活的稿件,见报后受到多方关注。这组报道很重要的一个成功因素是因为采取了现场目击、开场有声的写作手法。策划组明确要求,凡是没有现场感的、没有开工动静的稿件一律不发。在笔者撰写的《绿色的经济板块――神华煤焦板块》一文中,就这样开的头:“原煤入洗,再捣成饼状,一堆堆捣固焦就这样从煤箱中不断滑出。目睹神华乌海煤焦化厂生产捣固焦的工艺流程,让记者对有助于煤炭加工转化的捣固焦有了感观的认识……”通过记者目睹,把读者一下子拉到了现场,大家接下来会很好奇,究竟这个捣固焦有什么用?会给企业带来多大的效益?这样,就达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是报道的内容要“新”,作者要用换位思考法撰写稿件。我们写经济新闻时,往往会陷入作者收到什么信息就报什么信息的怪圈,忽略了受众想从报道中了解什么的根本所在,犯了一厢情愿的毛病。所以,你的报道内容要从受众的出发点选择。比如,笔者前几天收到一篇来自保险行业的信息,说要清理整顿保险中介机构,材料里用大量篇幅介绍了怎样整顿中介机构等。如果就这样报道出去,会很乏味,读者只知道保险中介机构要清理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清理,而这些才是受众想要了解的。因此,收到该条信息后,笔者没有马上报道,而是又详细了解其中详情,然后以《我区要对保险中介机构说“不”》标题见诸报端。虽然文章谈不上有多么好,但起码能给受众传达一个完整而有用的信息,即保险中介机构当前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要改,如何改。
   总之,写“活”经济新闻需要作者苦修内功,多捉“活”鱼,捕捉经济生活中的新鲜事、家常事,让受众读来有趣,也为他们的工作、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有用信息。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相关热词搜索:注入 元素 经济 为经济新闻注入“活”元素 为实体经济注入新活力 为夜经济注入文化元素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