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内容创新 [以品牌战略创新党报新闻摄影]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近年来,《湖北日报》从形式到内容全新改版,响亮地提出“责任造就公信力”的口号,此举目的只有一个―打造党报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此,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空前重视视觉元素对于提升报纸竞争力的作用,在具体操作上更加重视新闻摄影和版面编排,加大新闻图片的应用力度,切实做到发挥总编辑在调度中的关键作用。
  
  呈现图片独特价值
  
  作为报社总编辑,必须引入现代编辑理念,跟踪世界平面媒体发展潮流,加大图片等形象和色彩元素的作用力度,尤其应该盯着一版,盯着头条,头条可能是文字,也可能是照片。
  新闻摄影由于它的直观性,在新闻传播中更加具有公信力。读者对平面媒体的视觉诉求越来越高,不仅诉诸于理性,更加诉诸于感性。因此体现记者责任感的镜头,具有更加独特的价值。在日常报道尤其是重大战役性报道中,《湖北日报》坚持让照片占主体、唱主角,突出新闻图片在版面中的位置和作用。
  《湖北日报》在新闻摄影方面确立了立足高度、深度、力度,不断打造新闻精品,实施“一主三台”策略。“一主”指一版的照片,“三台”指三个新闻摄影的平台:品牌栏目“焦点”“影像点评”和不定期的新闻摄影专刊,最终实现用相机写深度报道的目标。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报纸要想赢得更多读者,必然需要一张独具魅力的“脸”,吸引读者购买和阅读。而“脸面”的魅力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图片价值大小。
  从改版开始,在一版照片的运用上,《湖北日报》作了很多突破性探索。比如图片占位上升,位置扩大,用图片新闻作头条,或者用组合图片作头条等。具体而言,现在《湖北日报》一版每天刊登的图片一般不少于3张。坚持刊发大于等于3栏的一张新闻主照,它必须有视觉冲击力、能提升读者阅读兴趣,我们把这个压力给了摄影部,不能随便弄一张图片交过来,签过来的图片达不到要求要被退回去,摄影部还要挨批评。拍到好照片只是一个方面,好照片还必须用好、用活,才能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焦点”从读者本位出发
  
  “焦点”摄影专版是“一主两翼”中最重要的一翼,是《湖北日报》摄影部最早创立的摄影品牌。“焦点”每周五固定出版,到目前已经刊出100多期。
  从2004年底开始,《湖北日报》对新闻摄影报道的改革首先从摄影专版启动,在选材和表现手法上作了一些创新,由单纯追求画面冲击力向新闻和形象并重,由单纯摄影向图片和文字并行,由平面向立体转变。坚持关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以小见大、以情动人。
  经过20多期的探索,2005年2月,摄影专版正式更名为“焦点”栏目,定位于新闻栏目,广受读者和同行们的关注。究其原因:一是影像视觉下移,过去的摄影专刊是三大视角―大事件、大场面、大人物,而现在“焦点”的视角下移,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情感世界,关注弱势群体,关注边缘人物,讲求故事化,人性化,生活化。二是题材更为多样,版面上的影像面孔多样化。三是图片文字双修,过去主要是图片报道,现在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00多期“焦点”摄影专版中,题材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选材不拘一格,透视的是社会矛盾的焦点,把握的是时代发展的主题和群众需求的脉搏,反映的是改革开放时代嬗变中的矛盾纠葛甚或阵痛,展示的是人们在构建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甜酸苦辣及所干、所思、所盼,扬的是主旋律,唱的是正气歌。
  《城市“候鸟”》这组照片讲述的是湖北云梦县一群农村留守儿童在“领队”的带领下,坐火车到北京看望打工的爸爸妈妈,6幅画面串起一个完整、感人的故事。出发前,主人翁京晶特意在屋前的荷塘摘了一朵荷花,想把它带到北京送给妈妈。经过长长的旅途,京晶和爸妈在北京团聚了。《城市“候鸟”》在荆楚网引发热议,众多读者表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全社会都应关注的话题,更有读者要求推出姊妹篇―关于“城市‘候鸟’”母亲的报道。
  在全国,长期与孩子分离的打工母亲已经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顺应读者要求,我们及时推出摄影专题―《思念的夏天》,关注在城市谋生的“打工母亲”。6幅画面刻画出“打工母亲”的真实生活。
  “焦点”摄影专版将图片新闻直观生动的视觉性与文字新闻丰富的思维性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1+1>2的视读互补效应。“焦点”的文字部分灵活多样,有通讯、特写、随笔、采访手记、现场实录、新闻解读、人物对话、人物语录、记者心语、记者感言、专家点评、专家观点、专家寄语、编者按、编后语、新闻背景、相关背景、相关链接、数据链接、焦点BBS等20多种。
  “焦点”从广度而言,是社会的大扫描;从深度而言,是社会的深层透视。经过多期的运作,“焦点”已经变得成熟稳健,显现出较强的品牌效应。
  
  尝试经济新闻的另一种表达
  
  “影像点评”是伴随着《湖北日报》改版步伐而诞生的一个全新的摄影专栏,是经济版的常设专栏,已渐显品牌活力。
  经济新闻通常被认为是“硬”新闻,要想在经济新闻摄影方面有所突破,可能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是, “焦点”专版的成功探索给了《湖北日报》摄影部信心,大家决定在经济版几乎每天一期开办“影像点评”栏目―一组生动直观的照片加上简短的文字点评,照片主要描述事实,文字则解读背景、点评新闻现象背后的本质。
  2005年12月24日,第一期“影像点评”试刊《流水线上的工间休息》诞生。
  2006年1 月1日起,“影像点评”正式以每天一期刊出。这个栏目的“点评”是对新闻事件的更深层次解读,而不是新闻事件的延续。要求摄影部的13位记者用心思考经济领域的新现象,逼着他们不得不加强学习,提升自己。
  在推出一段时间后,“影像点评”不断尝试推出系列图片报道,把单个点评变成集约式“轰炸”,延伸新闻内涵,强化报道效果。
  例如,围绕武汉小吃虽然好吃,但总是走不出武汉三镇的现象,推出系列报道―《汉味小吃三镇打转转:憾》《浴火未能重生:痛》《如何做大:变》,将汉味小吃的“围城之困”分析得透彻明了,并道出其今后发展方向。
  2006年7月初,“影像点评”又在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荆楚网刊出,与读者(网友)互动。摄影部在该网站开辟了一个“摄影观察”专栏,把每期“焦点”和“影像点评”的内容登上去,由网友发表评论,并在报上登出网友观点。网民的参与,一下子开阔了这个栏目的视野,对一个现象、一个问题的看法也由过去编辑、记者的一家之言成纵横比较的态势。
  
  展现地方视觉表情
  
  作为报纸,过去一直习惯于运用文字,能不能不囿于文字,大大地去突破一下呢?在改版中,《湖北日报》作了大胆尝试,不定期推出大型摄影专刊作平台,以视觉诉诸人们的理性和感情,达到亲和、可感的传播效果,其中的四个版“2006荆楚表情―行进中的湖北影像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人们回顾往事时,都是与画面结合在一起的,所谓“历历在目”,此之谓也,在回顾一年大事时,完全可用照片,也来它一个痛快的“历历在目”!方式是用连续的画面反映,借鉴“演出季”这个说法,移植过来,以春、夏、秋、冬为分野,策划一个行进中的湖北历史画卷。
  设计的目的在于,以图为经,以文为纬,文图结合,以图为主,反映十一五开局之年湖北大地发生的变化。采编思路是,抓两头,大事为一头,生活细节为一头,要求富有诗意,虽然是回顾性报道,但要使人们对经历过的事情有新的认识。有美感:文字精,版式新,色彩鲜。发挥个性化,各版可设主持人,发头像,进行个性点评。
  摄影部说干就干,动员全体同志由查资料入手,仔细梳理一年的大事,然后配发各种照片。为了体现民族风格,还专门找来剪纸用作素材,分别套嵌春夏秋冬四个字,作为四个版的标识。几位主持人也发挥才情,各自的评点非常有个性。
  这个摄影专刊于2006年12月18日推出,给读者展示荆楚一年的“表情”以很大回旋余地,使读者在借助这个平台回顾一年经历之时,也得到视觉形象的享受。
  
  适时从镜头后面走出来
  
  摄影记者一般是站在镜头后面说话的,但是,从公信力角度出发,该出来时,摄影记者要从镜头后走出来,这样何其有个性!在当代传播领域,信息的个性化整理是一个取向。以往文字记者在个性化方面做的努力较多,而摄影记者则较少。现在,在潮流面前,凡是记者都应该顺应,不分文字还是摄影。
  比如,2005年9月8日的《湖北日报》“焦点”专版,不仅画面引人瞩目,更在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南线和北线(按这期“焦点”采访区域划分)两位摄影记者分别从镜头后面走出来,把照片和感言与自己的摄影作品一起展现在读者面前,受到好评。
  这个版既有视冲击力,也有情感冲击力,是与那图、那人、那语言在这个版里契合得到位分不开的。
  党报新闻报道包括摄影报道的改革是一个持续深入的过程,公信力的造就,品牌的打磨也是一个持久的战役。《湖北日报》今后还要大力延伸摄影记者的视野,既要使新闻图片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又要通过图片传递摄影记者的人格魅力,不断推陈出新,打造品牌栏目和新闻精品,使报纸焕发新的青春活力。(作者是湖北日报社总编辑)

相关热词搜索:党报 品牌战略 创新 以品牌战略创新党报新闻摄影 创新新闻摄影 党报新闻图片的运用与思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