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采访代表委员十方法|两会代表委员驻地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共有2900多名中外记者报名采访今年两会,主要采访对象是参加两会的4000多名代表委员,采访者与采访对象近乎3比4的比例。对于记者来说,这么激烈的竞争,采访策略决定采访能否成功,决定报道能否出彩。记者在这场“新闻大战”中的采访策略、技巧,也为两会后采访报道知名人士提供了借鉴参考。
  
  一、 知己知彼。
  
  一般来说,除了几个比较大的媒体,大部分媒体都只能派几位记者参加两会采访,所以大部分记者都是综合记者,什么都要采访,哪方面都要涉及;但是所要面对的采访对象―代表委员则大部分都是某一领域的“高人”、专家。这就要求记者采访的事前功课一定要做到位,不光要详细了解清楚代表委员的身份、曾经从事的行业、在哪些方面比较有建树、曾提出过的建议、观点、提案、议案;也要明确自己的采访计划、采访目的、采访日程,采访范围内的相关资料等。要做到知己知彼,才有对话权。
  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任会斌的会前准备分三个阶段:
  1. 拟定报道方案。2月27日抵达驻地后,分析驻地代表团代表的特点、职务和代表所处领域近期的热点问题,以此圈定拟采访代表、委员的名单和采访重点。并结合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每位代表的情况,将计划采访的题目细化为小问题,列在了各个代表的名下。
  2. 熟悉政策,收集消化素材。会议开幕前的几天,按照采访方案,大量调阅与采访问题有关的素材资料,认真消化。同时,将一些列入发稿序列的急稿及早拟好提纲,素材较充分的题目也尽可能拿出初稿,将需要采访代表的地方空下,为采访打下基础。
  3. 获得会议信息。代表们入住后,先与各代表团负责联系媒体的负责人接洽,拿到代表、委员的房间号、议案等材料。并上网搜索人大和政协的新闻中心,确定会议日程和议程,以进一步明确采访日程安排和重点。
  每次全体大会开幕前,4000多名代表委员入场,谁都不认识,哪个才是记者的采访目标?因此,“知彼”的重要一环就是学会“认人”,《上海证券报》在两会前,针对代表委员的“堵人”采访,组织记者“看照片认人”,把各主要财经部委正职副职领导照片打印出来,让记者先熟悉,甚至进行现场比对,把采访目标的形象牢记于心。
  
  二、提炼问题。
  
  “今年您带来了什么提案?”,很多记者碰到代表委员时都会问这样的问题,由于代表委员听得多了,这样提问往往激发不起代表委员的回答热情,经常被敷衍过去。采访代表委员的关键是精心提炼问题。
  《中国劳动保障报》记者周晖说:“两会中,经济学界的名人诸如吴敬琏、厉以宁等,都是媒体竞相采访的对象。采访他们,准备不超过两个的简短问题,在稍纵即逝的采访时机里,快速提出问题。而且问题的提炼,必须是在阅读他最新发表的观点基础之上提出的,防止问那些他们已经回答了无数遍,在媒体上已经报道过的话题。”“采访名人,最好别问那些大而化之、浮光掠影的问题。最好提那些他们擅长的专业问题。在妇联组分组讨论时,我和另外两家媒体的记者在走廊里采访敬一丹。我准备的农民工和留守儿童以及退休年龄的问题,她曾经做过节目,非常熟悉,因此和我谈得很多。但其他两位记者所问的:今年你打算提交什么提案、三八节到来之际您打算说些什么,都被敬一丹一句带过。”
  
  三、寻找共鸣。
  
  两会期间,记者想采访代表委员,而一些代表委员也期望通过媒体表达一些观点、诉求,如果记者在采访时,满足了代表委员的这种期待,寻找到共鸣点,采访就容易成功。
  2007年我国首批退耕还林工程项目8年补贴期限将至,内蒙古、陕西等西部地区大面积的退耕林木却尚未进入收益期,各界非常关注退耕还林政策的走向。为此,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任会斌在会前拟定了退耕还林补贴接续政策、完善生态建设长效补偿机制等题目,并到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项目区进行调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两会期间,内蒙古发改委主任梁铁城、陕西造林大户牛玉琴等代表抵达驻地后,任会斌随即登门采访。尽管“未约而至”,但由于所采访的正是代表关心和计划在会议上呼吁的话题,代表非常配合采访,有问必答,提供了很多独家资料和有见地的政策建议。任会斌据此采写的《补偿期限将至,收益困局待解―部分人大代表呼吁尽快出台退耕还林补偿接续政策》《部分人大代表呼吁尽快建立生态建设长效补偿机制》等系列稿件刊发后,获得了较好反响,代表们看到后还主动向记者表示感谢。
  
  四、执着表现。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一般比较忙碌,除了全体会议外,每天还要参加小组讨论。采访竞争虽然很激烈,但最重要一点还是充分尊重代表委员,想他们所想,不能为了完成自己的采访任务,而对委员代表一味地进行“死缠烂打”。
  但另一方面,记者还应该表现出对采访对象的执著精神。在不打扰委员代表个人生活的前提下,可以在旁耐心等待,等到代表委员方便时再上前采访。《上海证券报》记者苗燕在采访时曾几次等待代表委员吃饭或者午休,最长的一次有将近3个小时,并且最终打动了他们,接受了她的专访。
  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任会斌说:“在碰到代表委员不接受采访时,既要见缝插针地‘磨’,又要有意识地提高采访效率。”近年来,羊绒资源开发、钢铁行业整合热潮等问题很受媒体关注。两会期间任会斌和同事想采写一组关于羊绒产业发展、钢铁行业整合的调查稿件,拟采访鄂尔多斯集团首席执行官王林祥、包钢集团董事长林东鲁。但王林祥、林东鲁等代表对记者采访讳莫如深,几次约访都遭到婉拒。无奈之下,任会斌和同事决定“磨”下去,一有机会就向代表诚恳地表达采访要求和意图。同时私下也加紧消化相关材料,精简出一组核心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持续努力下,两位代表终于同意接受采访,发出了《我国羊绒产业亟须突破品牌之困》《中小型钢铁企业:投身整合才有出路》等重点稿件。
  
  五、另辟奚径。
  
  每次在人民大会堂门口台阶上,都有许多记者“围堵”“有新闻”的代表委员。新华社音像记者董佳说:“采访不能硬碰硬,不要去堵第一个出现的目标,而去堵想要悄悄溜走的第二个出现的目标。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就是这么堵到的,在别人都把目光锁定在第一个出现的部长身上时,我发现了汪光焘,我连续问了他三个问题,都是关于廉租房,他边走边回答,很是配合,记者获得独家新闻,当其他媒体记者发现部长后一波一波涌过来时,我带着满意的答案回去发稿了。”
  3月11日,政协关于农业问题的记者招待会后,《广州日报》记者徐锋和其他众多记者一起涌向前台想提问,但很快被工作人员挡住,林委员也从侧门离开。徐锋并没有随其他记者一起就此返回,而是在人民大会堂前面略做了停留,试图等到林委员出来,果然,最终独家等到了林毅夫,圆满完成了采访任务。新华社记者王永霞在采访杨澜委员时,同样采用了滞后策略,杨澜一出现,立即被记者们围得水泄不通,王永霞就在外面稍等片刻,待大部分记者“围攻”完毕后,便抓住机会上前赶紧问了两个问题,获得了满意的回答。
  而对于一些行业性媒体,大可不必去围堵那些人气很高的代表委员,可以着重采访那些自己关心领域的专家。相比之下他们没有那么多人围堵。《中国劳动保障报》记者周晖说:“只要记者能够独具慧眼,照样可以在这些别人注意不到的人物身上,事半功倍地挖掘好看的新闻。”
  
  六、讨论碰撞。
  
  对于一些知名代表委员来说,每天接受无数记者的采访。记者采访他们,首先要自己心中“有货”,能与代表委员形成双向的交流碰撞,才容易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两会期间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任会斌想写一篇关注失地农民出路的问题,可是目前国内除了落实补偿、积极就业、落实低保等措施外,其他创新性举措较缺乏,多位代表接受采访时谈不出新观点。为此,任会斌从我国现行的土地补偿政策出发,与代表们一起讨论土地价值、补偿标准、分配制度等问题,以及国外征地补偿措施,最终碰撞出既要让农民分享土地的实际价值,又要长期分享土地的增值部分的观点。据采访写成的稿件《离开农村满怀喜悦,融入城市步履艰难―部分人大代表把脉失地农民出路之困》《要让农民分享土地的真实价值》等稿件刊发后,其中的新观点受到好评。
  《中国劳动保障报》记者周晖说:“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采访时不能只听采访对象说,你也应该提供一些对他来说非常新的消息和情况,我常年在基层调研,有一些记者看到的现象采访对象不了解,但又是他很关心和惊讶的。说出这些,会使采访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代表委员开始时不太愿意对你提出的问题回答时,《上海证券报》记者苗燕说:“可以先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感受,引导他们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七、拉近距离。
  
  一些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对一些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但由于性格内向、表达能力不强等原因,接受采访时较拘谨,不容易打开“话匣子”。记者采访要有意拉近和采访对象的距离。
  《广州日报》记者徐锋说:“在全体大会期间,有一些代表委员会在休息大厅短暂休息,此时气氛比较轻松,你也可看准某个‘有新闻’的代表委员坐着,做到他旁边去休息,然后找机会攀谈,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上海证券报》记者苗燕说:“在休息大厅,看到‘有新闻’的代表委员,可以先提出要和他们合影,要签名什么的,他们一般都不会拒绝,待距离拉近之后,采访就很容易了。”
  拉近距离也包括感情沟通与交流。采访时,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并不应是简单的问与答的关系。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任会斌说:“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一些代表时,不单为了某个特定的问题采访,而是主动与代表进行多方位沟通,倾听代表诉求,了解代表思考,设身处地地为代表着想。既能完成了预定采访任务,还有大量额外收获。”
  以来自内蒙古的农牧民代表廷•巴特尔为例,他对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现代农牧业发展、农牧区保障和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等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也有不少困难需要呼吁。由于廷•巴特尔较内向,接受采访时较为拘谨,思路也打不开。任会斌索性抛开采访提纲,与廷•巴特尔聊起了草原、牧民以及牧区的生产、生活,渐渐地廷•巴特尔精神放松了,话也多了起来,与记者一谈就是近两个小时,收获颇丰。后来6条稿件中都用到了采访廷•巴特尔的素材。
  拉近距离还包括尊重、倾听。记者与代表委员进行坦诚的交流,尽量少打断代表委员的思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扎西顿珠说:“与代表委员的采访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循序渐进,这样既可加深你对代表委员的了解,同时记者本身可以赢得代表委员的信任。”
  
  八、见缝插针。
  
  两会会期14天,要做大量精彩报道,还要为会后报道打下基础,关键要把握住点滴机会,利用各种场合,见缝插针地进行采访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扎西顿珠说:“楼道、房间、大厅、餐厅、车上等场所都可以成为你开展工作的最佳时机。”两会,每个角落都有新闻。
  《广州日报》记者徐锋在委员驻地,不放过任何一个和委员攀谈的机会,包括电梯里、大厅里注意观察,先注意看清委员的胸牌名字,然后再问他的提案主题,并尽量问到该委员的房间号码、手机号码。这样偶尔也能挖到“好料”,为后期采访积累后备资源。到代表房间去串门,聊议案、建议或具体政策的落地。就餐时,尽量创造机会和代表委员坐在一起,闲聊时,引导话题,由此曾报道过独家新闻。他在报道小组讨论时,先选择一个认为会“出新闻”组旁听讨论,再挑选一个可能会“出新闻”的组,放个录音笔,会后再听录音,以免错过“好新闻”。
  
  九、预先铺垫。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代表委员详细作答。如果仅仅依靠在人民大会堂前台阶上的“堵”或者记者招待会后的“追”,就不能获得满意的回答。因此,记者需要借用这些时机,为下次详细采访做好铺垫。
  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最高法院院长肖扬参加山西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京华时报》记者田乾峰在肖扬刚准备落座时,拿着提前准备好的提问提纲,递到他面前,上面非常礼貌地写着:“肖扬院长:您好!打扰您,我有以下几个问题想请你会后答复……”,文末,还订上了一张自己的名片。由于当时时间较少,肖扬建议记者换个时间采访。后来,肖扬还派工作人员核对记者的采访提纲。直到3月14日,肖扬再次到山西团参加小组讨论结束时,记者再一次迎上去,说明采访意图,肖扬找到了田乾峰的提问提纲,欣然接受了采访。《京华时报》据此采写了整整一个版的新闻《“同命不同价”近期将改变》和记者的采访手记《肖扬兑现采访承诺》。
  
  十、创造机会。
  
  代表委员都是新闻富矿,一般来说,记者也别指望一次就把某个代表“挖干榨尽”,如果条件允许,应尽量主动创造和代表委员交流机会,以再次获取新闻素材;另一方面,与代表委员的交流熟悉,也能为会后采访打下良好基础。
  《广州日报》记者唐迎春知道广东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厅长方潮贵是明星代表,在今年两会重视民生的大背景下,拥有丰富的新闻源。3月2日,在采访写成独家新闻《广州即将推行全民医保》时,为了留下“后路”,在采访的同时问了方潮贵今年准备提交的议案,顺便借了他的U盘。第二天,又专程把U盘还给方潮贵,创造了又一个交往、熟悉的好机会。过了几天,就餐时,又主动凑到和方潮贵一起就餐,跟他约定采访“劳动和社会保障热点”。方潮贵一口就答应了。于是,又出了一个独家新闻《广东将争取今明两年全部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
  记者在采访后,注意将发出来的样报或者播出时间及时反馈给代表委员,反馈过程也是交流的机会,代表委员们看到自己的言论刊登出来非常高兴,与记者也由生变熟,不少代表、委员后来甚至主动约记者谈对一些问题的见解,记者也能有额外收获。此外,写出稿件后,如果有很多涉及到使用直接引语时,必要的情况下要让代表委员审阅,一是防止稿件见报后引起代表不满,获得信任;二是也能创造再次交流沟通的机会。

相关热词搜索:两会 采访 委员 两会采访代表委员十方法 两会采访农业委员 两会委员采访吕钟梅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