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新闻”与“造新闻” 造吗在哪里找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关键词]找新闻 造新闻      在新闻界,有句行话叫“处处留心皆新闻”。这里所说的“留心”,是指我们的记者(通讯员)善于用心去“找新闻”,即善于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眼光去发现和捕捉各种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进而深入采访,写出鲜活的好新闻来。
  而个别记者、特别是个别通讯员却不是这样,不肯下工夫“找新闻”,而是热衷于“造新闻”。这些人善于揣摩新闻单位某一时期的特殊需要,投其所好地去组织、导演这样的特殊需要的“新闻”,然后写出新闻稿。以期能见诸新闻媒体。这就是生造出的“新闻”。
  试举一例。有一年,沿淮地区遭受洪涝灾害,农业失收,损失较大,农民群众的生活发生困难。春节来临,上级党委、政府非常关心灾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出了保证灾区人民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的“三有”要求。还要让灾区人民群众过年能吃上饺子。“让灾区人民过年吃上饺子”。这可是一个不低的要求,如果能切实做得到,自然有新闻价值。有位“记者”想找这样的新闻,又不肯用心费力去找,于是乎。就找到县有关领导,精心导演了一条“让灾区人民吃上饺子”的“新闻”。大年三十,他们一行带着面粉和猪肉(一样仅一份),前呼后拥地来到灾区某农户家中,为这户农民送上一袋面粉和一块猪肉。寒暄一番,待摄影、摄像“采访”完成后。便打道回府。
  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一,当地各家新闻媒体分别以《灾区人民的笑声》、《灾区群众过年吃上了饺子》为题,报道了大灾之年人民群众生活无忧,过年能吃上白面猪肉饺子的新闻。有的媒体还报道了群众吃饺子的幸福美满的心情。当然更少不了灾区群众的感恩之情。
  这篇不是假新闻(就那一户而言,确实领到了面粉和猪肉,吃上了饺子)的假新闻见诸媒体后,在当地灾区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群众听到广播,看到电视、报纸后,纷纷找到村干部问上级发给他们的猪肉、面粉哪里去了。更有甚者,有的群众还找到乡里、县里,状告树干部“贪污了上级发给他们的面粉和猪肉”,非要讨个说法,搞得基层干部叫苦不迭。时隔不久,笔者见到那位“送面粉猪肉”的县负责任人,问及此事,那位负责人苦笑着说,那位记者说组织这条新闻“正是时候”,能上年初一报纸、电视、电台的重要版面和时段。对县里的救灾工作是一个肯定和促进。当记者问其送了多少户时,这位县领导坦率地承认:就送那一户,哪能都送呢,全县有几十万受灾群众,如果都送得几千头猪,哪儿有呀。
  这篇由记者人为导演的“新闻”,其负面效应还远不止这些。它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正常的生产救灾工作。报道中说该地“大灾之年灾区人民生活无忧、过年吃上饺子”,过着幸福生活,势必使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产生错觉,减少对那个地方的生产救灾的注意力和投入。它还影响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媒体言之凿凿地报道“面粉、猪肉送到灾区群众,家中”,实际上群众却根本没有见着,群众当然有意见。于是,就出现了群众告村干部“贪污面粉猪肉”的纠纷,影响了灾区干部群众开展生产救灾的积极性。出现了这样的事,基层干部和群众产生怨气,势必影响干部群众的情绪,影响当地的安定团结。当然,也给制造“新闻”的导演者以及新闻媒体带来不良影响,极大地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所以,我们的记者和通讯员一定要保持新闻的真实性,说真情,道事实,因而要把心思用在敏感地发现新闻和深入地采访报道上,迈开脚步到处找新闻。而不要企图走“捷径”,挖空心思地去“造新闻”,成为可耻的新闻造假者,那是注定要被人民唾弃的。

相关热词搜索:新闻 “找新闻”与“造新闻” 怎么找新闻媒体曝光 找新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