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改善负面情绪的实用方法【论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问题及改善】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新闻事业健康发展,在关于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方面也有了较大进步。然而,目前我国负面新闻信息传播方面仍旧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通过加强新闻立法,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素质等措施予以改善。
  【关键词】负面新闻信息 传播 灾难 舆论监督 消极事实
  
  一、负面新闻信息的含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新闻的本源。【1】
  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变化,生成并表现为客观事实。其中,有一些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另一些则相反,产生消极甚至有害的作用。我们把前一种事实称为“正面事实”,把后一种称为“负面事实”。把关于“正面事实”的新闻信息称为“正面新闻信息”,关于“负面实事”的新闻信息称为“负面新闻信息”。
  负面新闻信息又可以分为由客观原因引起的负面信息和由主观原因引起的负面新闻信息。前者主要指对自然灾害的报道,主要是关于地震爆发、山体滑坡、矿山瓦斯爆炸、暴雪、洪水、干旱、等等自然灾害。【2】后者又可细分为(1)批评揭露型信息,注重对政府官员、社会机关和司法系统的腐败行为等的监督。(2)社会危机事件信息。关注由于瘟疫、传染病、大型事故、经济危机、失业、饥饿、政变、暴乱等而造成的社会信息。(3)关于社会生活阴暗面的信息。它涉及的内容多是暴力、犯罪、性、名人丑闻、流言蜚语、婚姻变故等等一些社会阴暗面。
  社会现象含有“负面”信息,但取材于“负面”信息的新闻报道,并非必然对社会产生负面效果。相反,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在实现新闻价值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负面新闻信息传播具有引导舆论、监督政府的功能,预警、提醒的功能,宣传法制、预防犯罪的功能,正视听、止讹传的功能以及舒缓情绪、缓解矛盾的功能等。
  从负面新闻信息的报道产生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上看,它显示出优于一般正面报道。负面新闻的阅读率、视听率普遍高于一般的新闻。在新闻信息的传播中,负面新闻信息不但能够造成即时的轰动效应,成为街头巷尾一时的谈资,而且能够造成持续影响,在新闻事实产生并结束了很久以后,仍然停留在公众的脑海中。从传播空间上说,负面新闻信息一般能够引起全国上下的普遍关注,引发人们对自己身边现实生活的思考。
  
  二、我国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似乎进入了“多事之秋”:自然灾害、突发事故、违法犯罪等事件增多。其实,负面事实以前就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负面新闻信息的增多不是因为“天灾人祸”,而是社会信息传播渠道日益畅通,社会透明度逐渐增加的表现。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体制依旧不健全,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现状
  我国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起步较晚,发展也相对缓慢。长期以来,我国的新闻事业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肩负着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实现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3】从这样的基点出发,新闻媒体传播的新闻信息大都以鼓舞、激励、表扬的正面信息为主,对负面新闻信息持有一种小心谨慎,甚至有意回避的态度。
  近几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话语环境日益宽松,负面新闻信息传播取得长足发展。从涉及领域来看,传播的负面新闻信息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法律、伦理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传播内容看,在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逐渐将重心放在百姓切身利益上;从传播形式上看,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多管齐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的发展,对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贡献颇大。网络使草根话语得到大量流通。面对负面信息,人们往往及时传播,畅所欲言。迄今为止,已有不少负面新闻信息先曝光于网络,之后才得到主流媒体关注。
  (二)我国负面新闻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负面信息的传播得到了发展,然而仍然存在着诸多因素束缚了新闻工作者的手脚。
  1、我国的新闻立法还不健全
  当前,我国的法制建设总体上还不够健全,新闻法制的建设更处于不尽如人意的情况。虽然早在1980年,上海代表赵超构先生就提出了制定《新闻法》或《新闻出版法》的口头呼吁和建议。【4】但是时至今日,新闻法仍在孕育中。
  在当今“追求眼球经济,淡化社会责任”的流弊中,负面新闻信息也出现了“假冒伪劣”产品。一些造假者瞅准了新闻立法的空缺,大肆制造假新闻,给人们生活、社会生产造成了不良影响。与此同时,负面新闻信息通常涉及到不法分子、强权势力,对负面新闻信息的采集和传播也是新闻媒体执行舆论监督职能的过程。但是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力还无法得到法律的有力保障。
  2、我国媒体对于负面新闻信息的态度过于小心谨慎
  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桥梁、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对维护人心团结、社会安定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负面新闻信息毕竟包含着消极的因素。新闻从业人员在面对负面新闻信息时往往犹豫、退缩甚至回避。
  此外,人情公关也是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一大阻碍。据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门口总是排起了两个长队。一队是平民百姓反映问题,希望能够借助媒体的力量给与支持的队伍;另一队则是各地当事人提着礼物说情的队伍。
  3、某些新闻记者缺乏职业道德,滥用媒介权力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要求新闻从业人员树立崇高的职业理念,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具备严肃、严谨、认真、踏实的职业态度;遵守职业纪律;确保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
  现实生活中,有些记者为了一己私利,或采访收“红包”,或领取封口费,或制作假新闻制造轰动效应……不少百姓感叹媒介人员素质过低,缺乏职业道德意识,滥用“第四权利”。
  
  三、怎样改善我国的负面新闻信息传播
  负面报道在我国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负面报道的发展必须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报道之路。从我国负面报道目前还存在的缺陷、我国的国情以及我国新闻媒体的责任来看,要改善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现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新闻立法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制定了明确的新闻法规,新闻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等合法权益才能够得到保障,种种钻法律空隙、制造假新闻的行为才能够得到遏止,人情公关、以礼换“平安”的现象才能够消除。
  我国应参考国外的成功立法经验,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新闻媒体的报道权利给予法律保障。妥善处理《新闻法》和其他相关法律的配套建设问题,优化新闻环境,维护《新闻法》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和可操作性。其内容应保护新闻媒体的采访权、报道权、批评权和评论权不受侵犯。对行业保护、地方保护、阻挠采访等阻碍舆论监督工作正常开展的行为提供惩处的法律依据。对正当的新闻采访予以坚决的支持。
  (二)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素质,相信群众
  负面新闻信息的采集、报道写作和发表都常常遇到反对势力的阻挠,这时就需要新闻从业人员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能够做到“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矢志不渝地追求事实真相,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同时,还应该相信公众的承受能力,相信群众的分析力和判断力。当今社会的公众大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他们是作为独立的决策主体而存在于社会中的。教育背景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使人们具有接受负面新闻信息的能力。
  (三)讲究时效,把握报道时机
  新闻与生俱来的基本特点只有两个:一是真实,二是新鲜。在事实清楚,又不违反宣传纪律的情况下,新闻媒体应抢得时效,力争第一时间内对发生的各种新闻,包括负面新闻作及时、正确的报道。
  需要注意的是,新闻媒体在报道负面新闻信息时要遵守新闻宣传的纪律,以有利于控制事态的变化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前提,在时效上该抢则抢,有时候该压则压,要合理地把握好报道时机。要有大局意识,选择时机成熟时发布负面新闻信息。
  (四)控制数量,注意平衡报道
  在现代社会里,新闻传媒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它传播的信息形成了人们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进而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判断,它不仅制约着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例如新闻媒体对负面新闻信息集纳编排和集中报道,会把灾难的图景放大,给公众一种夸张的误导,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造成威胁。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对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样社会才能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协调发展。其中,新闻传媒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它塑造的“拟态环境”至关重要。
  一方面,我国新闻媒体应充分发挥正确舆论导向作用。“总之,一切鼓舞和启迪人们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而奋斗的新闻舆论,都是我们所说的正面,都应当努力加以报道”。传媒要把握好报道的度,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合理控制负面新闻信息的数量,并使其影响最终达到正面效果,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负面新闻报道也要强调 “度”的问题,过于细节地描写犯罪过程、突出感官刺激、大肆渲染技术手法的采用,容易激化矛盾、诱导犯罪、丑化报道对象等等,这些都会为受众所诟病。■
  
  注释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2】邓利平.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野 [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4】陈仕鑫.试论当代中国新闻立法的必要性及基本问题分析 [J] .2004年4月19日,http://www.省略
  
  参考文献
  1.专著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陈石安.新闻编辑学 [M].台湾:台湾三民书局,1981年版。
  (3)邓利平.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野 [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4)沃纳丁?塞弗林. 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电子文献
  (1)陈仕鑫.试论当代中国新闻立法的必要性及基本问题分析 [J] . http://www.省略,2004年4月19日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08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信息传播 改善 负面新闻 论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问题及改善 论负面新闻的适度传播 阐释论负面新闻的适度传播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