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经济网【对地方经济新闻报道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关键词】地方性 经济新闻报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推进,人们的经济生活变得日新月异、异彩纷呈,经济报道越来越成为我们新闻报道的重心之一。而作为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地市报的经济报道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加大报道分量。不过,与地市报整体的新闻报道相比,经济报道尚面临着不少难题和需要突破的地方。
  综观我们一些地市报的经济报道,大多是静态的工作总结、成就汇报式的。经济新闻做得太硬会远离读者,而枯燥无味、语言生硬、数字化、难懂是经济新闻容易出现的问题。那么,如何改进经济新闻的报道,使地市报的经济报道更贴近百姓?怎样才能做出可读性强并具有生活化倾向的经济报道?
  
  变“眼睛向上看”
  为“眼睛向下看”
  
  从百姓的视角切入经济活动与经济现象,把经济报道的“大问题”与读者的身边事结合起来,“大”题“小”做,从而使经济报道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生硬的经济报道通俗生动地呈现给读者。记者应以普通人的视角来写作,透过普通人这个点来深化有主题的面,一方面赋予报道人情味,另一方面又突出贴近性,极易使读者产生共鸣。一般来说,老百姓对经济新闻是否感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报道的内容是否与读者有关。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才能拉近读者与报纸之间的距离,使经济报道产生亲和力、生命力。
  现在,经济已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衣食住行玩中就包含有经济规律、经济政策和经济建设成果等方面内容。因此,经济报道想要增强可读性,就要求记者对市场上出现的纷纭复杂的经济现象保持足够的敏感。像彩电降价、空调热销、菜价涨落、煤气调价等现象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是有其内在原因的,把这些老百姓密切关心的信息及时报道出去,不仅百姓感兴趣,对生产经营者及时了解信息、调整政策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我采写的新闻调查《26户个体肉贩状告红头文件赢啦》,就是从老百姓的菜篮子入手,抓住了一条新闻“活鱼”。由于地方保护主义,致使铜陵县城南市场26户个体肉贩罢市,老百姓买不到猪肉,造成不好的影响。我经过半个月的明察暗访,写就此篇。稿件刊出后产生较大反响,后来获安徽省政府新闻奖二等奖、安徽经济好新闻二等奖,全国企业报好新闻一等奖。
  经济报道一定要密切联系经济生活的实际,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选择报道主题和角度,增强贴近性、可读性。今天的读者群,对经济政策、经济信息有着更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多是从切身的利益角度去认识经济政策和经济改革的。怎样满足他们的需要,是经济报道工作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也可以说对经济报道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不从群众切身利益的角度选择报道主题,不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就很难吸引和打动读者,取得好的宣传效果。
  
  用讲故事的手法写经济新闻
  
  用讲故事的手法写经济新闻,可以让经济新闻贴近读者。增强经济报道的解释能力,强调经济报道的解释功能。在报道分析经济现象的同时,向受众解释事件为什么这样。同样,经济新闻如果没有故事,不与社会生活关联,就无法贴近生活。对于原本专业性较强的经济报道来说,故事化这种手法是增强可看性的有效途径。现在大多数经济新闻的背景资料多是统计数字、抽象图表,大量的经济术语是枯燥乏味的,简单罗列“专业术语+数字+图表”让受众看了厌倦。如此让受众敬而远之的经济报道,又怎能取得好的宣传效果呢?在这方面,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就做得比较好,被业界称为“华体”。“华体”借鉴了文学写作中的故事描绘手法,常常能使枯燥无味的硬新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易读性和趣味性。客观地说,新闻是一种选择的艺术。面对同一新闻,不同的记者因立场、角度等不同,报道时选取的视角也各有迥异。“华体”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抽象的概念和数据,尽量做得让“老太婆都能看得懂”,因而显得耐读、令人回味。我采写的《抠出来的效益》一稿,借鉴了这种手法。我从一家基层单位在厕所里安装一只新水表、一只新电表的故事展开报道,引出这家基层单位的立足内部挖潜,节约一度电、一滴水的事迹,突出了当时企业厉行节约,勤俭持企的大主题。稿件在《铜陵有色报》头版头条位置刊出,产生了较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此稿荣获当年安徽省政府新闻奖二等奖等多项奖项。目前,中央电视台的经济频道,在制作经济报道时,非常注意挖掘经济生活中的故事,提炼成功或失败人士在艰难的市场竞争中独特的心路历程。这些报道因为有故事性,因而好看,能吸引人,从而把一些经济理念和经营谋略,在很轻松的观看氛围下传递给受众了。
  
  挖掘经济报道的深度
  
  新闻媒体在报道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时,不能只停留在对信息的简单披露上,而应对某一时间或某一现象进行一个立体、全方位的深度透析,这样,写出来的报道才会有分量,才能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怎样让铺天盖地的、包括政经、产经、财经、公司企业、经济评论等经济新闻报道中的硬板的数据变得通俗易懂,进而对读者具有指导性、服务性?这就需要我们在做每条新闻时花足心思,力求拿捏准每条经济新闻的民生节点。这就要密切联系“地”情实际,宣传中央的方针、政策,增强报道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党的方针政策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各地的实际不尽相同。作为地市报,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不能光说“普通话”,还要善于把“普通话”化为“地方话”。有了针对性,才能有指导性,报道才有特色。比如说,国家出台一项经济政策、法规,对地方有什么影响?与百姓生活有什么关系?就需要媒体从中找到接口,否则报道就不容易为读者所接受。一次,我在家休息,与自己同住一栋楼的几位住户同上门收水费的收费员争吵了起来。原来有几位住户一个月只用去4吨至6吨水不等,而收费员却收9吨水的钱,说这是有红头文件规定的基数。住户认为这不合理。收费员的理直气壮,居民的无奈,让我想把这件事搞清楚。我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终于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搞清。不仅水费如此,而且气费也如此。并且得出结论,水、气最低基数消费于法无据,而是一些垄断性经营的行业的霸王条款,其实是违法的。而当时,国务院正在全国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活动,其中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同时要求尽快撤消所有与国家法律相违背的地方性法规。据此,我写了《水、气“最低消费”合理吗》的长篇调查报告,在《铜陵有色报》以半个版刊出,并在《安徽日报“经济周刊”》头条位置配评论发表,引起较大社会影响,推动了铜陵市取消水、气最低基数消费的进程。此稿获铜陵市政府新闻奖二等奖。
  
  地方的经济新闻
  应从全国和全球找背景
  
  如果在报道地方性经济新闻的时候不注意从全国甚至全球的范围找到新闻发生的大背景,就会影响经济新闻报道的深度。也就是说,在报道一条地方性的经济新闻时,要将它放在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角度去找这条新闻的位置。只有放在这些背景中采写出的地方性经济新闻,新闻背后可能隐含的深刻意义才能更完整地显现出来,地方性经济新闻的启发性和借鉴性也就体现在这里,其新闻价值也就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此外,围绕经济政策动态、新法规的出台,可以做新闻调查,可以找专家解读,也可以解析对企业的影响。心中装着读者,尽可能多地从百姓关心的经济现象和实践中去寻找线索、发现题材,写出来的经济报道才能受百姓欢迎。同时,经济报道语言要出彩,不是要记者到汉字堆里找生僻、晦涩的词汇,而是将日常的生活话语用出新意,这样的报道才具有大众性、社会性,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
  只要坚持不懈,在经济报道实践中创新报道思路、丰富表现手法、拓展报道广度、增加报道深度,做到思想性、指导性、可读性、实用性有机结合,努力使经济报道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就会不断开辟出经济报的新天地。■
  (作者单位:铜陵有色报社)

相关热词搜索:新闻报道 几点思考 地方 对地方经济新闻报道的几点思考 艾尔伴家新闻报道几点关门 艾尔伴家新闻报道几点开门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