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_利用传统文化打造电视名牌栏目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本文通过对《梨园春》《中国红歌会》比较分析研究,认为利用传统文化,可以打造电视名牌栏目,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并能达到较高收视率和理想传播效果。   【关键词】传统文化 梨园春 中国红歌会 电视品牌
  
  近年来,一些省市电视媒体在挖掘传统文化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运用传统文化内容对电视形式进行重新包装设计,收视率得到提升,并在全国形成了较大影响力,电视栏目也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牌。河南卫视《梨园春》和江西卫视《中国红歌会》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一、利用传统文化打造电视名牌栏目具有独特优势
  
  1、有利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新人
  河南电视台以厚重中原文化为依托,多方位挖掘地方传统戏曲文化,通过综艺手段包装,借助电视传媒弘扬传统戏曲文化艺术,使“梨园春”栏目走出了一条现代电视手段与传统戏曲有机结合的新路,成为著名电视文化品牌。
  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又是红色歌谣的故乡。江西卫视大力挖掘革命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结合,打造江西红色文化品牌《中国红歌会》。央视市场研究CTR高级研究员靳智伟认为,“中国红歌会”是充分依托红色的传播资源,通过电视歌唱的活动,唤醒红色记忆,拓展当代的红色主题,缔造和谐氛围,市场综合开发的媒体事件。
  2、能够创新电视品牌栏目,提高核心竞争力
  《梨园春》与《红歌会》通过新颖、独特、富有创意的节目内容和形式吸引受众的关注和参与,有效提高收视率。
  1999年《梨园春》改版,栏目最大的变动是注入了擂台赛、直播热线、专家点评等新内容。在110分钟节目时间里,既有专业人士表演的名家名段、戏曲小品,又有业余选手在现场一展风采。《梨园春》在许多地方建立了戏迷俱乐部,还经常组织艺术团到全国巡回演出,拉近了戏曲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中国红歌会》对各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导入时尚元素,融入流行元素,充分激发普通大众、红歌歌手和当红歌星的参与热情,不仅使中老年人倍感亲切,也让年轻歌迷喜闻乐见。[1]
  3、有利于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梨园春》自1999年5月份改版以来,在中原地区及全国观众中不断掀起收视狂潮,在河南及其周边省份,每到星期日晚上,爱好戏曲的观众锁定《梨园春》,栏目的平均收视率达25.85%,最高收视率达到37.48%,观众分布于18个省、市、自治区,此外还有一些海外观众对这个栏目也很喜爱。2007年黄金周期间,拥有《中国红歌会》这张王牌的江西卫视,在全国35个城市全天收视首次进入卫视亚军位置,跻身全国32家省级卫视收视前三强。
  
  二、利用传统文化打造电视品牌栏目的途径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资源和自然地理资源可以说是最丰富的,而且是没有被挖掘的资源中最丰富的一块。”“电视和电影不一样,越本土化的东西,越贴近的内容,老百姓越容易接受,中国人最终还是要看中国人自己的东西,所以制作出高品位的本土内容的节目才是制胜的关键。”[2]那么,如何利用好传统文化把电视栏目打造成名牌栏目呢?
  1、要明确受众定位
  电视节目一般是针对特定的收视群体,只有明确的受众定位,才可能拥有固定的受众,并逐渐使之形成收视习惯和传统,也有利于使受众产生对频道的忠诚度。[3]
  《梨园春》根植中原,定位在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上。从受众的角度看,《梨园春》的目标受众非常明确,是以喜爱豫剧的河南观众为主体,兼顾其他剧种的戏迷;从传播内容的角度看,《梨园春》传播的是不折不扣的传统文化,并且极具地方特色;《梨园春》给合适的人找到了合适的传播内容,牢牢抓住了核心受众,不断吸引边缘受众,培育潜在受众。[4]
  《中国红歌会》开始的定位为群众广泛参与演唱革命经典歌曲的一个活动。这一明晰的内容定位,使得她能明显地区别于其它电视媒体的选秀活动。后来定位进行了调整,高扬“唱响红色经典、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的旗帜,坚持内容制作经典化、评委选择专业化、演唱风格多样化、观众定位大众化,突出自身特色,避免了栏目内容同质化。
  2、要调动受众参与
  《梨园春》以“戏迷擂台赛”作为受众参与的主要方式,以戏迷守擂与攻擂的形式,在受众参与节目的同时又引进竞争机制,充分调动了受众的积极性。红歌会对于参赛选手没有年龄、性别和职业等限制,吸引受众积极参与,形成蔚为壮观的场面。两个栏目的参赛选手中,最小的选手有三四岁的儿童,最大的选手则有七八十岁的老人,选手来自于全国各地,既有农民、自由职业者、打工者、公司白领,也有干部、教师、学生和退休人员,庞大的参与群体形成了人际传播效应。
  3、要注意运用名人名家调动受众参与热情
  邀请本行业的评委或知名专家学者坐镇栏目,既能提高节目的层次和水平,也能彰显公平和公正,有利于形成栏目的公信力。一方面参赛选手可以获得专家评委的指点和评价,在参赛水平和技能上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受众获得知识的愉悦和提升,增强对参赛选手的实力水平的辨别力。如梨园春的评委,特别是“擂响中国”《梨园春》全国戏迷擂台赛,评委都是曲艺、戏曲界的名家大腕,他们的参与让广大受众享受到了戏曲的乐趣,增加了节目的分量。红歌会在全国海选到总决赛都有著名专家评委做精彩点评。他们的参与不仅让观众领会了新时期赋予红歌的意义,更让观众了解了准确表达红色情怀的科学方法。
  4、要树立市场理念,以产业经营推动节目新发展
  《梨园春》创办伊始,就确定了依靠市场求生存、求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文化优势,把栏目冠名权、广告代理权等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公开招标,解决了开办栏目、发展文化的财力保障。随着影响的扩大,又从文化领域向实业、咨询服务业延伸,拥有了自己的企业和工厂。在成功举办两届后,2008年,江西卫视再次斥巨资打造 《中国红歌会》,结合奥运主题,在节目模式上进一步创新,除了常规的广告合作外,还设有总冠名、唯一指定产品(机构)赞助商和黄金点标版等几个合作项目,品牌营销充分体现了出来。
  
  三、利用传统文化打造电视品牌栏目应注意的问题
  
  1、要弘扬主旋律
  应在弘扬主旋律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为人民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挥好其文化娱乐的功能,真正做到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核心观众来影响和带动非核心观众,为电视事业再添一笔绚丽的色彩。《梨园春》《中国红歌会》在弘扬主旋律方面的成功就是有力证明。
  2、要注重突出地方特色
  《梨园春》既保留优秀传统剧目,又不断推陈出新。除了演出河南豫剧、曲剧、道情等地方戏之外,同时兼演京剧、黄梅戏、越剧、评剧、晋剧、秦腔等,甚至有稀有濒临灭绝剧种。《梨园春》的特色是民族的、本土的、背靠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所以有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和无限的生命力。[5]
  江西电视台依托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文化,激发广大观众的爱国情结,适时、巧妙、成功地对全国亿万观众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红歌会》通过唱响红歌电视选秀,达到了推广革命精神、弘扬主旋律与电视节目盈利的有效结合,也因此进行大众议题的设置,引导大众关注、了解和传播红色文化,收到了理想的传播效果。[6]
  3、要扩大地方影响
  要注重挖掘地方资源,从本地受众需求视角来制播节目,吸引本土受众,再逐步从地方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梨园春》在河南地方取得成功后,先后两次赴台湾演出,乌鲁木齐戏曲周、北京戏曲周、赴南美国家演出……连续多年举办“擂响中国”全国戏迷擂台赛,在中原、全国观众乃至世界观众都产生冲击波。《中国红歌会》注重从本地突围,在获得一定效果后,辐射全国,从五大唱区的海选到两场突围战,再到六场愈来愈精彩的晋级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参考文献
  [1]王有希,王可丰,中国红歌会,永恒的光荣与骄傲[J]声屏世界,2008.2:11-12
  [2]赵飚,《梨园春》的成功所引发的思考[J].新闻爱好者,2003.1:51
  [3]王炎龙,谈强势媒体的“娱乐”――生存娱乐化透析凤凰卫视,博客中国网http://www.省略
  [4]卢焱,蒋愈红,梨园春的传播学思考[J].新闻爱好者,2003.9:50
  [5]史骥,《梨园春》成功散论[J].东疆学刊,2008,25(3):71-73
  [6]黎祖华,张呖,刘开源: 电视选秀节目的创新――解析江西卫视《中国红歌会》的成功因素[J].新闻爱好者,2008.6(上半月):49
  (作者: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南阳理工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姚少宝 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传统文化 名牌 利用 利用传统文化打造电视名牌栏目 利用区域资源 打造学校文化 区域文化资源研究现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