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组兔区热议_透视《蜗居》的热播与热议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近期,电视剧《蜗居》不仅在各大电视台热播,在网络上也同时兴起了一股《蜗居》热潮。本文从身份认同、网络的二次传播以及网络舆论的“蝴蝶效应”等角度,透视了《蜗居》热播与热议背后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蜗居》 网络传播 网络舆论
  
  2009年下半年,由六六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蜗居》在各级电视台热播之后,又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蜗居》热潮。 《蜗居》以“房”为主题,叙述了在房价飙升时期一对草根姐妹的奋斗历程,揭示了城市白领光鲜表面背后所承受的巨大的高房价压力。“蜗居”的本意是“狭小的住所”,电视剧所表现的不仅是住所的“蜗居”,更是生活在喧闹都市的人们心灵的“蜗居”以及内心的困惑与压力。这样一部普通的电视剧为何会引来如此多的关注,并且形成现实的热播与网络的热议遥相呼应的状况呢?
  
  一、《蜗居》激发受众的身份认同
  
  《蜗居》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满足了受众的收视需要,激发了受众的身份认同。身份是指从本质上确认某人某物一系列特征的总和。①社会学中的认同分为两种,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社会认同指的是别人赋予某个人的属性,基本上可被看作是表明一个人是谁的标志。一个人往往有多重的社会认同。自我认同指的是自我发展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形成了对自我以及对我们同周围世界的关系的独特感觉。②
  《蜗居》的主人公是一对名牌大学毕业的姐妹,她们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也没有奢华的物质生活,有的只是在大城市立足的信念和自身的能力。而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名校这个招牌似乎已经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她们只能从零开始,努力奋斗,为自己的一套蜗居打拼。海萍和丈夫苏淳大学一毕业就住到了租来的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为了攒钱买房省吃俭用,海萍一句“工资的增长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的增长速度”道出了都市白领生活的无奈与压力。
  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同样面临着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大学的不断扩招,高学历人才的不断增加,本来就给他们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经过拼杀侥幸留在大城市的人又会因为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而一筹莫展。城市房价的飙升让他们很难拥有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可以做房奴的人可能还是幸运的,虽然薪水的大部分要用来还贷。但是更有大批的大学毕业生居无定所,生活没有保障。而房子与人们幸福感的联系越来越紧,成为很多人奋斗的目标。腾讯网发起的一项投票活动吸引了36万名网友参加,结果显示8成人认为幸福与房子有关,其中69.9%的人认为幸福的家庭至少该有一套房;10.5%的人表示“不仅该有,至少85平方米以上”;只有10.0%的人认为“房子和幸福无关”。③
  《蜗居》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呈现激发了受众对大学毕业生的多重身份的认同,他们既是刚刚走出父母“襁褓”的孩子,又是老板手下刚刚走入社会的年轻人,还是奋力为自己的另一半打拼的爱人……他们年轻、为生活疲于奔波,社会现实的压力让他们在城市中很难找到归属感。
  具有相似经历的受众会通过这部电视剧激发强烈的自我认同。正如编剧六六所说:“每一个写字楼里拥有一平方米隔间、月月还房贷、出门坐公交、中午吃盒饭的人,都能从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④剧中主人公的生活是现实中的很多人曾经经历或者正在经历的生活。因此,受众内心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自然对电视剧也会产生非常高的关注度。
  激发受众对多重身份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是《蜗居》抓住受众心理的关键,受众在观看电视剧的同时,也是在完成自己与周围世界的交流,抑或是加固了对年轻人的社会认同。
  
  二、《蜗居》在网络上的二次传播
  
  很多电视剧都将电视作为传播的主要渠道甚至唯一渠道,但是《蜗居》在网络上的传播甚至胜过电视。在这个过程中,网络二次传播的作用不可忽视。电视剧通过电视媒介的播出称为首次传播,把它通过网络的传播称为二次传播。因为网络对电视剧的传播是在电视剧播出之后,广大观众看了以后有很多感想、有话想说才引起了网上热评,从而造成了网络传播的强大攻势,加速了优秀电视剧传播的速度和范围。⑤
  《蜗居》曾一度跃居很多门户网站的视频频道点播排行榜的榜首。网友们通过网络下载或者在线收看的方式对《蜗居》进行执着的关注。一时间,《经典台词》、《蜗居》剧评以及很多关于《蜗居》的评论席卷了各大网站,凤凰网读书、文化频道出现了诸多关于房价、年轻一代以及“二奶”话题的评论。《蜗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这个虚拟的公共空间迅速传播开来。还有网友创建关于《蜗居》的博客、播客、论坛。在这里,他们可以自由地交流,无论是对电视剧的褒扬还是贬抑,无论是对角色的喜爱还是讨厌,都可以通过网络空间进行交流。网络为《蜗居》迷提供了最直接最便捷的交流渠道。
  《蜗居》充分地利用了网络这一公共空间,通过这个话语渠道,成功地完成了网络的二次传播,满足了制作方和受众的需要。制作方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扩大电视剧的影响力,而受众也找到了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二次传播在这个过程中功不可没。
  
  三、网络舆论的“蝴蝶效应”推动对《蜗居》的热议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来的。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⑥近年来,很多网络事件的发生以及发展无不如“蝴蝶效应”般开始于一个并不起眼的举动,但其所带来的影响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如早期的“人肉搜索”、“铜须门事件”和近期的“躲猫猫”、“欺实马”等事件。
  《蜗居》在网络上的热炒开始于一个评论该剧台词“很黄很暴力”的帖子,该网友对《蜗居》的画面进行了截图,把其中“很黄”的台词一一呈现出来。该帖子称《蜗居》的台词过于露骨,有伤风化。这个帖子就像“蝴蝶效应”中的那只蝴蝶,牵一发而动全身,紧随其后的,是网友们就该问题各种各样的评论,而且来势凶猛,影响力很大。据统计,百度贴吧蜗居吧中的帖子已高达468464篇,⑦各大网站关于 《蜗居》的帖子也是数不胜数。
  笔者认为,仅从表象来看,《蜗居》的台词受到了众多的非议,这些非议是否能代表真实的情况呢?在广电总局重申《蜗居》调查中,我们看到,82%的人认为《蜗居》的台词并不黄,没什么;90%的人认为《蜗居》是一部反映现实问题的好片;87%的人认为《蜗居》内容根本不需要删减。⑧这些数字已经说明,受众对于《蜗居》的态度远远不同于上文中提到的发帖人,“很黄很暴力”只是一家之言,并且与事实并不相符。就是这样的一种“假象”却吸引来如此庞大的关注群体,将一些原本没有关注《蜗居》台词的受众带到了一种预设的情景中,这样的先入为主并不利于受众对电视剧的理解。一部电视剧真正应该被关注的是它的剧情和现实意义,而不应该是台词。
  网络舆论往往利用受众的群体无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将观点灌输给受众。这关于《蜗居》的舆论流,又一次应证了网络舆论的“蝴蝶效应”,它将《蜗居》推到了风口浪尖,将其置于舆论旋窝的中心。这种效应对于《蜗居》而言是一件幸事,让更多的受众从深层次理解该剧的现实意义,从一个侧面推进了该剧的热播与热议。
  《蜗居》是一部反映现实生活的好片子,它犀利的视角、写实的情节、经典的台词以及对现实问题鞭辟入理地揭露为它赢得市场增加了筹码。而它对受众身份认同的激发,对网络的二次传播的有效运用以及网络舆论“蝴蝶效应”的产生,才是它热播与热议背后的深层原因。■
  
  参考文献
  ①梁玉晶:《析当代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及其对策》,《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12月,第4卷第4期
  ②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 《社会学(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27-28页
  ③④http://news.省略
  ⑤赵丽华:《网络二次传播的作用》,《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3期,第5页
  ⑥http://baike.省略
  ⑦http://tieba.省略
  ⑧《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第51期,第13页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8级新闻专业研究生)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蜗居 热播 透视 透视《蜗居》的热播与热议 网友热议蜗居幽默台词 蜗居幽默台词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