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说法》亲和力浅析|今日说法深圳630碎尸案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在全国200 多家电视台已开办的法制栏目中,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影响最大、受众面最广。《今日说法》能在众多的法制类栏目中脱颖而出,使观众产生每天中午“约会”的意识,这与节目传播过程中蕴含的亲和力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今日说法》 亲和力 故事化 民生化 互动化
  
  《今日说法》十年,水滴石穿的精彩。自1999年1月2日诞生至今,每天中午12:38都有五千万人收看,占午间全国收视观众的5%,收视率稳居中央电视台收视率前10名,成为让人们端着饭碗看的 “佐餐电视”,这说明它以自身的亲和力,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在节目定位、叙事风格、主持人风格、语言运用、选题样式、节目形式等方面,体现着《今日说法》作为一个法制类栏目特有的亲和力。
  
  一、节目定位平民化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杨秀国教授认为:“亲和力决定影响力”。《今日说法》能形成午间五千万人的收视期待,与栏目本身所具有的亲和力是分不开的。其亲和力首先来自节目定位的平民化。
  《今日说法》在十年的进程中,以“重在普法,监督执法,促进立法,服务百姓”为己任,将节目定位为“切入新闻事件、百姓参与、法学专家点评”。栏目制片人钱蔚用八个字概括“普法真谛,百姓情怀”。
  在阐述事件、制作节目时坚持平民化的风格,用法律的视角解读老百姓日常生活,反映他们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难题,既普及了法律知识又充分体现了其服务百姓的特色。平民化的节目定位整体上决定了《今日说法》栏目接近百姓心理,接近百姓生活的路线,并把这种亲和力贯彻到节目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二、叙事风格故事化
  
  作为一档法制类栏目,《今日说法》并没有走“大案特案”路线。而是通过讲故事的手法,把一桩桩发生在生活中的案例,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法理阐释,客观地叙述给观众。通过故事化的叙述使案例由枯燥变亲和,百姓乐于参与判断,在不知不觉中也吸收了他们需要的法律知识。
  《今日说法》通过悬念设置、插叙、细节展示、架构矛盾冲突等技巧,形成了故事化的叙事风格,加强了栏目的可视性。如《穿越斑马线》中,节目一开始主持人就抛给观众一个悬念,为什么在同一条斑马线上,短短两天时间就死了两个人呢?记者分别采访路边琼山华侨中学的学生和学校对面卖小笼包的老板娘;接着分别采访了交通局副局长、司机、行人,从他们的角度看问题,发表各自的观点;展示类似交通事故录像;抓拍行人随意翻栏杆的细节镜头。通过各方的讲述,观点的对比,事件逐渐清晰,问题的原因也被揭示出来。
  另外利用电视独有的声像结合优势,转换叙事视角,合理运用影视语言元素来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使观众对案件内容理解更容易、印象更深刻。运用蒙太奇等电视技巧,人物形象鲜明,叙事条理清晰,各方观点相互交锋,利于故事的展开,也使得故事的讲述更丰富、更有吸引力。
  
  三、主持人人际化
  
  “人际传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具有较为浓厚的感情色彩,也正因为此,人际传播对态度改变的作用最显著。主持人形式把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传播效果大大增强”①。人际化的主持人以各自独有的个性魅力,逐渐成为了节目亲和力的符号。栏目制片兼主持人肖晓琳说:“主持人在演播室的表现,你是观众的朋友,而不是导师;是桥梁,而不是哪方面的代言人”。
  10年来,《今日说法》陆续成功打造出四位明星主持人――撒贝宁、张绍刚、肖晓琳和路一鸣。撒贝宁以健康的形象,严谨的风格,谦虚内敛的态度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而张绍刚也以平民化的形象、逻辑缜密及健谈风趣的风格受到了众多电视观众的称赞。肖晓琳的严谨明快、平和明丽和路一鸣儒雅含蕴,平易轻松的风格也让观众津津乐道。几位主持人还拥有共同的节目人格:平民化姿态,站在观众的角度,提出观众最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说,四位主持人亲和的人格魅力是观众对节目产生情感依赖的重要因素。
  
  四、语言通俗化
  
  案例叙述的故事化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观众娓娓道来,使节目内容具易受性,收视群体具广泛性。在这里没有深奥的法律原理,有的只是针对案例朴实的法律解析。节目中,主持人的牵针引线、记者的采访、权威专家的点评、当事人的讲述,都是带有生活味的话语。即使是专家点评,也未出现艰涩的法理,而是通过比喻,举例等方式,把法理语言通俗化,易受化。有时,案件的讲述人,在曲折的叙述中,不忘加点口语化的幽默,就像是在和大伙聊家常。据说,栏目制片人审片时经常会对节目编导说:“去问你妈,去问你姥姥,他们看懂了吗?②”
  语言通俗化表现在每期的标题上,如《温柔过后》、《父亲的第一次道歉》、《“冷眼”看嫂子》等,标题中没有出现法律专业名词的影子,都是很生活化的词汇和观众熟悉的事物。标题的字数简练,少则一两字,最多不会超过八个字,瞬间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观众花很少的精力就可以理解标题。
  
  五、选题民生化
  
  倾向民生的选题体现出的亲和力,也是吸引观众的原因之一。正如《今日说法》所表述的:“今日我们的‘说法’,讲述的可能不是您的故事,但却一定是您身边的故事。”所采访的多是发生在百姓身边的事,所解释的正是困扰着百姓的法律困惑。关注人的命运,不忽略弱势群体的声音,表现出浓浓的民生味和人文关怀。
  《今日说法》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每期栏目的跨度都很大,今天讲诈骗团伙骗婚,明天可能讲爷孙俩被害的凶杀案,后天可能涉及到住房问题。但是据统计节目80%涉及到的都是民事纠纷,报道对象也都是普通人。这些人物形象真实朴素,观众有亲切感。普通人讲述普通人的遭遇,特别能引起观众的注意和感情上的共鸣。在各种各样的案例中,观众总能找到自己需要的法律知识。用制片人钱蔚的话说就是:“欢乐着中国百姓的欢乐,痛苦着中国百姓的痛苦”③。
  
  六、节目形式互动化
  
  节目形式的互动化体现在节目之内和节目之外两个方面。
  首先在节目中,《今日说法》形成了“记者+百姓+专家”的互动组合。记者经常采访事件外的各色人物,让他们表达对案件的看法。而后镜头切回演播室,由专家发表观点。各种“说法”的互动提高了观众“观点参与”的热情。尤其是周六播出的周末反馈版让观众直接参与节目,回答观众关心的问题,追踪观众关注的案例。让观众参与其中、心随我动,也体现了受众本位的理念。
  其次,在节目之外栏目组还陆续组织各种形式的特色活动,其中部分活动已成为每年定期播出的系列活动。如2001年12月4日,《今日说法》栏目举办《法制的力量》专题晚会。晚会上观众与一些官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互动沟通。以年度法制人物评选为主线的“12?4”大型晚会,以高端访谈为特色的“两会特别报道”。每年“五一”、“十一”特别节目“说法做客,请你断案”,由群众与明星共同参与断案;还有以“青少年自我保护”为主题的暑期节目等等。节目形态的不断创新,节目的立体化运作,增加了节目的亲和力,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
  此外《今日说法》还积极与新媒体联机互动,利用央视网开设今日说法网络版,设立“法律求援”、“观点交锋”、“论坛热帖”、“说法日志”等栏目,更直接灵活地与观众互动和交流。许多网友都在该栏目的网络社区留言、发帖,询问法律问题,参与每月一次的节目评选活动。
  活动的举办,网络的利用,结合节目的播出,形成了节目内外联动,观众热情参与的良好格局。节目形态互动化营造的亲和力,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使《今日说法》品牌更加深入人心,生命力更加旺盛。
  作为一档法制类栏目,《今日说法》最显著的就是以平民化情怀打造的亲和力,时时以受众为中心,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风格,朴素生动的阐释法理,解读中国人生活中的法律难题,使节目始终保持着浓浓的民生味。《今日说法》作为一档法制类栏目所具备的亲和力,还给予我们进一步的启示,用法制视角解读民生能够获得更大的报道空间,产生点滴记录中国法治进程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①张葵阳,《今日说法的传播学分析》[J].《新闻窗》,2008(2)
  ②蔡祥荣,《情系百姓立足普法――浅析如何坚持三贴近》[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5(3)
  ③钱蔚,《今日说法――普法真谛百姓情怀》[N].《法制日报》,2004-1-15
  (作者:均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亲和力 浅析 今日说法 《今日说法》亲和力浅析 今日说法电视栏目浅析 今日说法电视栏目题目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