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闻报道与人文关怀】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与每个受众利益的关联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在进行经济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调整思路,将实用性、建设性和前瞻性作为牢牢遵循的准则,体现经济报道的人文关怀意识。
  【关键词】经济报道 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
  
  一、经济新闻报道要以人为本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与每个受众利益的关联度也越来越高。现实生活中需要及时、权威的经济新闻,以帮助受众做出判断和选择,因此,在进行经济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调整思路,将实用性、建设性和前瞻性作为牢牢遵循的准则,才能让经济新闻报道保持自己的个性特征,吸引受众,为百姓所喜闻乐见。
  (一)立足之本――实用性
  经济新闻报道的受众,无论是经济政策的制定者、投资者,还是消费者,当他们阅读、收听、收看一则经济新闻的时候,看重的是这条新闻是否具有价值,希望通过一条或一系列的经济新闻报道,能够对一种经济现象或经济事件有一个真实而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帮助他们做出理性的判断。
  翻开经济类报刊我们不难发现,《国际金融报》的品牌理念是“成就梦想,创造财富”;《21世纪经济报道》的办报主旨则是“新闻创造价值”,这些体现的都是经济新闻的实用性。这种实用性表现在提供信息的有效性上。谁能够“快”、“准”、“透”地提供经济新闻信息,无疑就是抓住了经济新闻报道的主动权,在媒介竞争中脱颖而出。
  所谓“快”,就是及时为受众提供各种经济动态和信息;而“准”则是经济新闻必需坚持的原则;“透”即是让没有专业背景的普通受众同样能够看得清、听得懂经济新闻。
  在以最快时效发布了经济新闻后,我们还要为新闻报道提供背景和专业的解读,将新闻报道里所隐含的与经济发展、与市场趋势的关联性解读出来,而这应该是准确的。因为经济新闻受众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参差不齐,这就要求经济新闻要把“究竟发生了什么”写清楚、写明晰、写通俗,让专业人士读了解渴、普通受众看了明白。著名的财经报纸《金融时报》的编辑方针就集中体现在权威性、准确性和分析性这三个突出特点上。《华尔街日报》的写作风格也一直是力求用简洁的语言来说明复杂的问题。
  (二)发展之路――建设性
  经济新闻报道的受众,需要的是一盏能够在经济大潮中指引方向的明灯。经济新闻报道在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上,仅仅通过报道重大经济事件,揭示与其有关的问题和矛盾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报道要能具有建设性,对于经济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法。
  《财经》杂志的亮点在于它的报道力度。像2000年10月份的《基金黑幕》、2001年2月5日的《庄家吕梁》、2001年6月5日的《谁在操纵亿安科技》以及2001年8月7日的《银广夏陷阱》等,这一系列的深度调查报道,通过揭露像基金公司的违规操作、所谓绩优公司编制虚假财务报表的重大丑闻等,直面批评中国股市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但其更大的价值在于警醒市场,对于中国股市的体制建设、监督体系的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要使经济新闻具有建设性,首先,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记者要对国家中远期的政经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取向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从而对自己的新闻采访有原则性的把握。因为大多数受众的决策,都是受经济报道所传递的信息影响。如果没有这种全局性的、政策性的把握,记者采制的稿件不仅不会有建设性,还很有可能会出现问题。
  其次,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记者在看待一些经济现象时,必须具备社会大局观与经济大局观,经济报道本身有其特殊规律,不同经济现象相关性很强,会连带引发许多社会问题,而社会问题又往往会引发政治问题。当前经济报道较难把握,关键就在如何稳妥把握好与经济相关的社会政治问题的解读角度。采制经济新闻时,我们需要做到能及时发现,不盲目炒作,擅长理性分析,写出具有建设性的报道,以有利于受众的经济生活及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只有自觉追求、体现一种理性、建设性,我们的新闻报道才能够对受众负责,而通过对全体采编人员的培训、引导,我们的媒体才能够呈现出理性、建设性的特色,才会得到更多受众的肯定。
  (三)腾飞之力――前瞻性
  如果说政府的行为是一只看得见的手,那么市场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对政府经济主管部门的报道,更多体现出的是建设性原则,那么对市场的报道,前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预测准确的前瞻性报道最能体现出经济新闻的品质。
  当一种新兴产业或一种经济现象逐渐受大众关注之际,我们要能及时洞察出其中潜在的价值和发展中的问题,在报道中尽可能为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有利的舆论条件,这是体现一家有影响力的主流经济媒体对自身社会责任的强烈意识。
  准确把握产业和经济发展趋势是我们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这种准确把握的能力建立在对新兴产业发展大背景的全面了解、对经济发展所处国内外大环境的把握,以及对经济现象、经济问题长期思考的基础上。可见,前瞻性经济新闻报道要求记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某个行业、产业、经济领域可能发生的变化(尤其是不利的变化)提供出可参考的解决途径。
  
  二、经济新闻报道要体现人文精神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 “三贴近”原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在宣传思想战线大力倡导的工作原则,也是新闻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实现途径。“三贴近”不仅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走进生活、接近群众,还需要在经济新闻报道中融入人文关怀精神,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只有关注人,尤其是关注普通人,才能贴近受众,培植兴奋点,具有感染力。
  在新闻报道中融入人文关怀精神,关键是要关注受众的需求。想让新闻报道为群众所接受,不能只从领导的、部门的、工作的角度向受众介绍情况,要心里有受众,及时了解他们关心什么、议论什么、喜欢什么、反对什么。当国家和地方有重要决策、法规和重要信息出现时,要让群众知晓;同时关心群众迫切需要了解哪些全局性情况,希望获得哪些重要信息。
  每到岁末年初,各大媒体都会组织年终报道,或盘点,或展望。然而,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却创新性地推出了一档大型电视互动特别节目《提问2010――百姓最关心的十大经济问题》,把通过十多家网站征集到的中国百姓最关心的经济、民生问题加以归纳和梳理,并采访了百余位主管官员和权威专家,有针对性地解释疑惑。通过镜头,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百姓故事,了解到这十大经济问题是什么,从国家部委领导的答疑到专家的解惑中,我们触摸到了信心的温度。不难看出,《提问2010》无疑是在政府和百姓间搭建起了一座桥梁,在问答间实现了沟通,是一次经济新闻报道与人文关怀的成功实践。
  
  三、经济新闻报道要在创新中实现人文关怀
  
  经济报道作为中国媒体报道的重中之重,助推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在我们经济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问题是程式化,这种四平八稳而无新意的报道,往往会出现见物不见人,见人不见思想的情况。例如,说一个地方经济建设成效好,通常会用“某某单位狠抓落实创新服务”、“某某县奋起直追取得新突破”等等方式来报道。如果把现实生活中不同类型的人变成了千篇一律的官样报道,就会让人感到呆板、枯燥。那种体现不出发展特色的报道,如何让人感受到其成效的显著呢?要想化呆板为生动,不仅是指报道内容上的深入、报道方式的创新,还需要有独特的策划方案才能毕其功于一役。
  (一)独特的策划
  俗话说,成事在天,谋事在人。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离不开好的策划。在了解所要报道题材的基本情况后,我们需要做足准备工作,掌握所涉及行业的相关信息,从选题方向、报道内容、采访对象、报道方式等方面拿出一套完整的策划方案。一个好题材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切入点,就犹如好钢不知如何炼就一样,难以写出闪光点。这就需要我们在日积月累的新闻实践中准确地挖掘出切入点,让报道出彩。
  例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曾播出过一条《沿江屠龙记》的报道。这是条关于安徽沿江几座城市如何节能减排的经济报道。央视记者通过了解,掌握了污染物排放变更的切入点,巧妙地把马钢、铜陵有色、安庆石化这几家国有大型企业过去的污染排放形象地比做黄龙、白龙、火龙,用沿江屠龙记的方式展示企业如何节能减排,带动经济发展,播出反响颇佳。可见这篇报道巧在立意,胜在策划。
  (二)内容创新
  新闻报道说到底就是关于人的报道。说人离不开事,说事离不开人。我们知道在新闻报道中,通常让人感动的都是小人物和平凡事。就是这些看似信手拈来的题材,却能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来。
  例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今年4月12日播出了一条《春耕备播国产种子唱主角》新闻。虽然每年农耕季节关于农资供应的经济新闻不在少数,可是记者却捕捉到了农资市场上种子不论斤卖、论粒卖的新变化。抓住这一反常规的信息,不仅勾起了观众的好奇心,也折射出国产种子比洋种子质高价优的新特点。可见,内容的创新性选择可以让常规的经济新闻报道显得生动活泼。
  (三)形式新颖
  新闻贵在“新”字上,创新可以让新闻报道脱颖而出,也是媒介在激烈的竞争中制胜的法宝。当然,创新不是说不遵守新闻准则,一味地猎奇,而是在坚持新闻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改变大众化的报道方式,从报道语言和技术上让人耳目一新。
  (1)体验式报道改变程式化报道方式
  体验式报道是近年来新闻改革中一个亮点。现在的新闻报道,越来越注重记者在现场的所见、所听、所闻。通过记者的现场体验,变抽象的经济信息报道,为普通百姓的实例,既通俗易懂又显而易见。
  例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采制一条玉米丰产的新闻时,记者站在玉米地里,告诉观众他的身高是多少,身边玉米秆比他高出了多少,在往年这是个什么情况等,可见今年收成如何了。简简单单一个比照,已胜过千言万语,这样的报道方式怎不让人信服,这样的经济新闻怎不让人喜欢呢?
  (2)语言表述通俗易懂
  经济新闻报道通常会涉及到一些专业术语,如果是专业人士看到不难理解,可新闻的受众多是普通百姓。要让他们听懂、看懂、读懂,就要求我们在写作经济类稿件时,多使用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
  我们看到,近几个月来各地的电视新闻报道中已经很少能看到诸如GDP、CPI这样的简称了,取而代之的是国内生产总值、消费者物价指数等等。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但是却足见我们的经济新闻报道越来越注意贴近普通百姓的需要了。
  (3)技术手段的应用让荧屏更多彩
  近年来,在电视领域,非线性编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新闻报道中,而在经济类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最为突出。以笔者所在的《安徽新闻联播》栏目为例,以往在报道粮食如何增产、农民增收多少的时候,多数情况会选用全屏字幕的形式来表现。融入了非编技术之后,在报道这类新闻时,我们会选用农民、麦田、金币等静态图像,采用动画的形式,再配合曲线图来表现,这样的画面既活泼生动,又直观易懂,还能为观众津津乐道。
  
  结 语
  
  经济新闻报道要以人文精神传递民意,从民生谈国计,从微观谈宏观,多点切入、大题小做、深入浅出,才能实现经济报道的社会性、群众性。对新闻工作者来说,让普通百姓通过经济新闻报道,能够关心、了解到国家经济发展状况,能够有信心过好自己的日常生活,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作者:安徽电视台新闻中心编辑)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新闻报道 关怀 人文 经济新闻报道与人文关怀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