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人物是什么意思 《冰点.人物》报道初探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在新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要求之下,非传统典型人物报道走上媒体前台。非传统典型人物报道以人物遴选多元化、报道回归新闻本位、书写细节化等特点被受众认可。《冰点?人物》是非传统典型人物的代表之一,其所报道的人物是时代的写照,而且记者通过报道向受众展现人物的人性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典型人物报道的转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冰点?人物》 典型人物报道 转型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中国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朝着价值更加多元化、社会结构更加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而此时,传统意义上的典型人物报道难以像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时代一样产生轰动效应。“社会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分化,其结构趋向复杂,同质性减弱,异质性增强;社会相对的自主性也大为增强,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势明显。一种典型报道很难把全社会的人都调动起来,形成轰动效应。”①
  因此,新闻从业者和媒体开始思考典型人物报道如何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逐渐抛弃“高、大、全”的写作方式,开始注重细节,还原人物本身。另一方面,非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也开始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冰点?人物》便是其中翘楚,它将眼光投向了广大的普通人、小人物,通过写人,来书写社会,倡导人性的真善美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一、关于《冰点》及《冰点?人物》
  《中国青年报》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最好的报纸之一,她站在时代前沿,以敢言著称。《冰点》创刊于1995年1月6日,作为特稿专版,成为《中国青年报》“站在社会进步潮头”的代表,自创刊以来,就备受读者和业界推崇。1996年,《冰点》被新闻界专家评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名栏目”。2004年6月2日,《冰点》改名《冰点周刊》,扩大到四个版面,分别是《冰点?特稿》、《冰点?文化》、《冰点?探索(科学)》、《冰点?人物》。扩版后的《冰点周刊》四个版的平均阅读率持续在70%以上,居《中国青年报》各版阅读率之首。
  《冰点?人物》位于报纸最后一版(即第十二版),“封底人物”是《冰点?人物》中版面最大的一块,每期写一个现实世界中的人物,文章字数在3500字左右。通过人物,《冰点》在向读者传达一种社会价值观,在倡导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性的真善美。
  “冰点”就是“在不放弃社会‘焦点’、‘热点’的同时,更多地去关注尚不那么显著的人群和事物;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想法;更多地发表一些人所未言的真知灼见。”②扩版之后的《冰点周刊》在“封底人物”的选择上也恪守着创刊之初的想法,将眼光投向普通人,寻找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和特质。《冰点》主编李大同在《周刊创刊致读者》中写道:“人物”版的设置,既和本报的传统有联系,也和我们所处的时代相关。在当代中国,人们开始前所未有地关注普通人的命运,这不是因为古道热肠,而是因为每一个普通人的命运,换个时空,就是我们自己的命运。我们不能对普通人的喜乐哀怒熟视无睹,他们是我们的邻居、亲戚、朋友、孩子和老师,他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与我们同构的。我们希望,通过对各个阶层人的描述和回忆,人们感动、思索,大泪滂沱、幽思绵绵……③
  在“封底人物”的选择上,《冰点》“关注普通人的命运”,通过书写人物来书写社会,通过书写人物来让人们思考社会。
  二、《冰点?人物》的人物选择及写作
  在人物的选择和写作上,《冰点?人物》继承了《冰点》的一贯风格:做普通人的文章,表现不普通的主题。本文选取《冰点?人物》从创办伊始到更换主编期间的文本进行研究。
  1、关注普通人不普通的特质
  作为《冰点?人物》的重头戏,“封底人物”在人物的选择上,坚持了以前“冰点特稿”的风格,坚持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普通人都能够走进《冰点》。进入《冰点》编辑记者法眼的普通人必须有着不普通的特质。
  从2004年6月2日―2006年1月18日,《冰点?人物》共刊载了79篇报道。在这79篇报道中,除了广东省前第一书记任仲夷和世界富豪肯尼斯?贝林以外,剩下的都是普通人,他们是普通的市民、农民、打工者、律师或者记者等等,他们没有显赫的身份,而且很多事件在主流政治话语之下也难以成为典型。但是,这些人都有着不普通的特质。他们之中有为艾滋孤儿救助而四处奔波、四处碰壁的志愿者,有倍受“职业伦理”、“世俗伦理”严酷煎熬的《每周质量报告》记者,也有在制度的“铜墙铁壁”前坚持前行的专职公益律师等等。他们的行为和遭遇,让人们觉得不寻常,但又真实地发生在我们周围。因为“他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与我们同构的”,而《冰点?人物》所选择的这些人的特质,向我们展现了这些“同构”。
  2、平视角度,客观记录
  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将正面典型美化成“神”,而将负面典型丑化为“魔”,以一种仰视或者俯视的态度看待典型人物。这使得受众对媒体上报道的典型人物缺乏信任感,而且有着强烈的距离感,造成受众的逆反心理。
  《冰点?人物》采用平视的角度和人物对话,展现现代社会的多元价值。记者就像是在为读者讲故事一样,将文中人物的事迹娓娓道来。记者只是个记录者,将自己所看到的、所采访的告诉给读者。虽然在写作过程中,记者可能会对一些具体场景做报告文学式的处理,但这也是采访所得,并无虚构成分。记者以旁观者的立场,看待人物、记录人物和事件,不参与,更不对人物和事件做有痕迹的点评。
  3、宏大主题,微观入笔
  《冰点?人物》并非是为了写人物而写人物,也不是为了宣传目的而写人物。在每一个人物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社会问题,或者是令人深思的可贵精神。但是,在具体的报道过程中,记者仅仅是从细节和人物语言中刻画人物,通过细节和语言表达记者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记者将思考的余地留给了读者,希望读者通过思考解读人物背后的深刻含义。李大同说:“在任何其他社会里,新闻界也都只有一个权利:告知社会发生了什么”④,而告知之后的价值判断的权利属于受众自己。《冰点》为读者设置了一个宏大的主题,希望读者能够在细节化的写作中体会到这样的主题。
  三、《冰点?人物》所展现的人的价值和社会价值
  《冰点?人物》展现普通人的目的在于挖掘这些人物所代表的人的价值和社会价值,《冰点》所选择的人物“通常集中反映了当前社会的矛盾、困惑、痛苦和缺项,是一个当代中国的社会实景”⑤,期望用新闻影响今天。
  1、发现人的闪光点
  “封底人物”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这些普通人创造了不普通的生活。例如,退休大夫赵华琼在杭州专门为“贫民”开了一家医疗门诊,全心全意为民工服务,却使自己负债累累;87岁的老人苏桂琳退休之后用心学习,在阔别近70年后重圆大学梦;北京市民沈继光,二十年痴迷地用镜头收拾古城残片……
  这些人物具有的闪光点,是吸引读者的要素,这些闪光点启发人们奋起向上、思考社会问题。这些人物代表了与之类似的一类人,通过报道使这些人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赏识、批判和思考。《冰点》首先发现并挖掘人物的闪光点,体现人物的价值,以促使读者思索。
  2、展现转型期中国的实景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了新的社会转型期,诸多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冰点?人物》将转型期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和实景不露声色的记录了下来。2004年6月2日―2006年1月18日《冰点?人物》所报道的79个人物,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议题:社会公平正义、社会民主、法制建设、文化、公民权利、弱势群体等。在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候,《冰点》在不断地提示人们思考中国社会转型期所遇到的诸多问题,通过文章中的人物来促使人们思考现实问题,思考中国社会的发展之路,“暴露”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
  “封底人物”选取人物能够表现文章主题的一个侧面加以书写并放大,例如,用书讯记录世相的浙江书商范笑我,记者紧紧围绕“书店”和“书讯”组织文章,对范笑我的其他方面并无着墨;中国第一位公推直选的镇党委书记刘刚毅,文章中除了记述其执政和选举过程,并无他处着墨。“一个侧面”的书写与放大,同样让读者觉得人物丰满可触,而且毫无夸张之嫌,原因就在于这些人物背后所展现的社会实景,深深的吸引了读者,令读者感动、思索。
  3、倡导主流的社会价值观
  李大同曾概括其编辑宗旨为:主流媒介在判定新闻价值时,应当意识明确地有一个参照系,即敏感到社会是否在某一方面已经发生了失衡;社会某一部分人群是否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利益受到了不应有的损害,等等。主流媒介的社会责任,就在于用强化某方面报道来提出警告,成为社会“纠偏”的领头羊……⑥作为《冰点》组成部分之一的“封底人物”,也遵循了这一编辑宗旨,而且,“封底人物”在通过人物报道向人们提出警告的同时也在努力塑造社会的参照系。
  这个“参照系”是主流的社会价值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中国社会的价值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但是某些社会价值观应该是社会成员需要遵循和倡导的。人性的真善美、保障公民的权利、关心弱势群体、倡导民主法治等等,都应该成为媒体的“参照系”,是媒体向公民强调和倡导的重点内容。“封底人物”在报道人物的时候,通过记者对报道角度、报道细节等的选择,将以上这些社会价值观不断地传达给公众。
  寻找和发现人物的闪光点是文章吸引读者的第一要素,文章的最终目的是向读者描述现实的中国社会、在多元价值观的社会中倡导普世社会价值观、倡导人文关怀。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冰点》创办十余年来一直倍受读者关注,阅读率长期高居《中国青年报》各版前列。
  结语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传统典型人物的报道手法、宣传方式日渐式微。因此,媒体典型人物报道走向多元,着力于还原人物本身,回归人物新闻的行列,非典型人物报道应运而生。记录时代、影响今天的《冰点?人物》成为非传统典型人物报道的代表之一,也可以作为中国非传统典型人物报道未来发展的参考之一。■
  【本文系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人物报道的新路径》2010CXS035阶段成果,由《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①吴廷俊、顾建明,《典型报道理论与毛泽东新闻思想》[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3):48
  ②李大同:《冰点故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5
  ③《冰点》周刊创刊致读者[N].《中国青年报》,2006-06-01(B1)
  ④⑤石岩、李大同,《用新闻影响今天》[N].《南方周末》,2005-12-22
  ⑥唐晓霞,《人文关怀,转型期主流媒体新闻理念的擅变――以《中国青年报》“冰点”专题报道作为文本分析》[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6-47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8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

相关热词搜索:初探 冰点 人物 《冰点 人物》报道初探 冰点周刊经典报道 回归新闻的人物报道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