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和硬实力 [世博科技报道中的硬作风和软实力]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世博科技报道主要关注世博中的科技元素,采写稿件的类别杂、数量多、专业性强……在世博采写稿件时总会遇到各种问题,但是记者也有自己的硬作风、软实力。笔者结合自己采写科技世博报道的经验,对科技报道中的硬作风、软实力谈谈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世博会上科技报道 硬作风 软实力
  
  科技世博中丰富的科技含量,是大众化科技传播的源泉。身为专业科技媒体的记者,笔者感受颇深。笔者所在的《科技日报》自世博会开幕倒计时100天,开辟了“科技世博”专栏。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笔者共采写科技世博报道一百多篇,共十几万字,其中大多数是深度报道,获得多方好评,有力宣传和提升了上海世博会的国际影响力。笔者本人也因此荣获由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表彰的上海世博会先进个人称号。
  《科技日报》总编辑陈泉涌多次强调:“信息时代很难做到独家新闻,但视角可以是独家的。科技媒体的独家就是‘科技’二字。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科技是伴着世博,甚至引领世博的”。科技世博报道主要关注世博中的科技元素,从有形的展馆建材科技、垃圾废弃物回收的环保、绿色生态、甚至是无形的创意文化科技、人文科技研发等等都是记者关注的焦点,采写稿件的类别杂、数量多、专业性强……在世博采写稿件时总会遇到各种问题,但是记者也有自己的硬作风、软实力。
  一、科技世博独特的“硬”作风
  在世博会这个集聚众多媒体的舞台上,场馆的报道,每天报纸、网站、手机上屡见不鲜,所以就馆论馆是不能“突出重围”的,想“杀”出一条血路,记者必须有自己的“看点”。
  将文化与科技结合起来观察,更多折射科技成果背后的科研人员的艰辛研发过程、科技创新中的动人故事,科技创新的酸甜苦辣的人文关怀。驻站记者除了做常规性的世博展馆和活动报道,还陆续对太阳能、网上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等背后的科研能量进行了发掘,进行了一些报道。“科技世博”专栏中出现了世博“降温明星”背后的故事、世博电子围栏研发侧记等较为鲜活的题材和内容。
  在《把建筑垃圾“吃干榨尽”――世博园区工程废弃物变废为宝纪实》一文中,最后写道,“该项目的顺利实施也给了人们一个联想,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能否也建立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建筑废弃物‘物流转化中’心呢?专家表示,目前课题组正在呼吁上海有关部门在老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内增设再生建材利用枢纽,希望不远的将来,变废为宝的神奇历程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都能实现。”
  世博开幕之前的前瞻性系列报道对记者是个极大的考验。笔者所在的《科技日报》副总编辑刘亚东在率领报社报道组赴沪开展前期报道时,要求记者除了挖掘科技成果的亮点,还要注重前瞻性报道世博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以及科技对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比如,世博期间有许多科技成果,如LED绿色照明、燃料电池汽车零排放等,下一步如何将这些成果产业化和推广,最终让老百姓共享成果。
  驻站记者主要负责报道世博六大专项中的安全、展示两大专项。在世博科技展示专项采写中,笔者依次采访了上海中医药大学相关老师谈中医四诊智能化系统、同济大学李光明教授谈“世博科技行”、同济大学郝洛西教授谈世博夜景灯光照明技术。
  根据报社的部署以及采访小组的反复研讨,采访前笔者已预想了几个采访亮点,包括展示技术的相关研发情况、展示技术的产业链及其影响、展示技术的后世博时代运用等。实际采访中,笔者遇到了事先设想与现实不符的问题,最大的表现是展示技术的产业链一块。如中医四诊仪所用的中医四诊智能化研究系统,更多运用于教学科研和临床,产业链非常不明晰;又如LED灯的相关产业链也很不完善,核心的上游产业链技术都在国外,国内产业链尚属薄弱。采访下来,要从产业链方面写展示技术难度很大,所占资料极其有限。除此之外,记者采访的中医四诊智能化与世博展示专项联系并不紧密,如何将这块材料融入文章中也是个问题。经过商议,笔者决定在稿件中突出表现“科技的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科技的创新也离不开科研人的努力”主题。中医四诊智能化,演绎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同济大学师生在绿色照明领域的努力,正是不辞辛苦为世博的科研人的缩影。
  二、科技世博独特的“软”实力
  大家一听到“科技”,立马就联想到生涩的专业名词,复杂的实验……这就对科技记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自己要把报道内容弄明白,而且还要以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一改对科技陌生、抽象、生硬的认识。
  为实现有效传播,在科技世博报道中,记者必须学会讲故事,而且要讲出好故事。将高深莫测的科学技术与百姓生活联系起来。可以说,一个记者的工作经历就应该是一个找故事的故事。
  在《“直达2030”一场城市交通的巨大革新》一文中,记者不是通篇介绍汽车馆里概念车的复杂先进结构技术,相反――“在2030,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可以轻松地驾驶汽车,在车厢里可以躺着、睡着、玩游戏、吃东西等等,而且还会智能地防止发生事故。在汽车馆里这些不再只是梦想,通过‘电气化’、‘车联网’、‘自动驾驶’三大未来汽车技术,这些都能轻松实现。”把一个纯粹的技术报道与一个普通人的吃喝玩乐联系起来,无疑增强了这则报道的可读性。
  同样的,石油馆稿件的开头这样写道,“在世博浦西园区的一隅之地,有着一个响当当的‘霸主’――中国石油馆。这个已经创下直逼沙特馆的七个半小时排队记录,却最早实现结构封顶自建企业馆,还‘大言不惭’的称自己能延伸城市的梦想,为何能如此‘嚣张’?”
  可见,科技报道不再是同一张面孔,一个语调,通过记者的笔,科技千变万化,曼妙无比。而这也是报社的“传媒达人”刘亚东自己写作科技新闻的座右铭――把术语还给专家,把知识传给读者。记者的科技世博,就是力求做到没有一丝矫揉造作或不懂装懂。
  在采访中,笔者感受到虽然采访的是世博,但是眼光还可以触及世界的焦点、城市的未来。记者报道的是“科技”,是专业性强、耐久性强的“硬派”报道。科技发展具有渐进规律和连续性特点,可以说许多科技世博的报道具有长期留存以资跟踪和参考的价值。它见证的是科技的发展,塑造的是城市的形象。这就好比将上海作为营销的主体,宣传科技世博的过程,也是一个城市营销过程,通过建筑、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等硬指标,依托世博会的平台,上海向全世界展示其科技创新的成果和魅力。
  其实,科技世博,真的是说不尽道不完,除了上述提到的硬作风、软实力,记者也注重科研人员背后的故事――文化精神的传承,更重要的是,记者不要“假、大、空”,要在用自己的力量塑造城市形象的同时,带动经济的发展,《广西世博活动周推介千亿产业项目》、“门票RFID技术”的报道……记者将所见所思变成了铅字文,代代传承……
  (作者单位:科技日报社)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作风 世博 道中 世博科技报道中的硬作风和软实力 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例子 中国文化软实力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