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寅生:引领中国乒乓球运动五十年:乒乓球运动

发布时间:2020-02-27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他对日本高手神奇般打出“十二大板”经典之球;他的一篇讲话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赞扬;他是中国乒乓球五十年长盛不衰历程的创造者和见证人;他一直引领国际乒乓球运动的改革与发展……
  
  从1959年多特蒙德第二十五届世乒赛开始到2004年希腊奥运会,中国兵乓球队共参加了世界乒坛的三十二次顶级赛事。这三十二次世界乒乓球大赛,徐寅生都参加了。
  中国乒乓球界参加完这三十二次世界大赛的,唯徐寅生一人。
  这三十二次世界乒乓球大赛,徐寅生的身份分别是:队员、教练、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团长、中国奥运代表团副团长、中国乒协主席、国际乒联会议代表、国际乒联副主席、国际乒联顾问等,如果再加上2008年的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作为中国乒协主席的徐寅生可以说经历了中国乒乓球从起步、获胜、辉煌到长盛不衰的漫长、曲折的全过程,见证了中国乒乓球五十年的奋斗历史。
  2009年2月27日 ,已经从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和国际乒联主席的岗位上退下来多年的徐寅生,又把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的“接力棒”交给了蔡振华,他则与乒协副主席李富荣成了新增设的名誉副主席。
  
  惊心动魄 十二大板
  
  徐寅生祖籍苏州,1938年6月出生于上海一个平民之家,八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末。少时顽皮,上小学时,常在水泥地上画线为台,垒砖作网,或者垫上几块砖搁上门板学打乒乓球。时间久了,兴趣越来越浓,球技也有所提高。
  1953年,徐寅生在上海大光中学读初中时,入选上海学生乒乓球队,课余经常参加市里的集训,并练就了一手小有威力的直拍近台快攻打法。
  由于贪恋乒乓球,学习成绩不大好,徐寅生初中毕业后未考上高中,进了一所技工学校学钳工。
  1956年4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徐寅生正在车间里干活,一位老师跑进来大声喊道:“徐寅生快到市体委报到,让你参加国际乒乓球比赛!”周围的同学纷纷围过来询问情况,其实徐寅生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校领导更是满腹疑惑:让一名技校学生去参加国际乒乓球比赛,上面有没有搞错?!
  徐寅生赶到市体委报到后才知道,当年的世乒赛男团亚军罗马尼亚队将访问上海,他和另外三名乒乓球好手组成上海队将迎战客队。
  和罗马尼亚队的两天比赛,徐寅生输了两盘单打,赢了两盘双打,受到体委人士的夸奖。特别是他在与对方两名世界名将的双打比赛中,用正手发了一个自己创造的右侧上旋球,球转迅速,落到对方台时突然拐了一个弯儿,使对方接球队员扑了个空,引起全场大笑,连对方的队友也禁不住笑了。世界名将竟摸不着中国小将――一个十八岁的技校学生的球皮,一时间在浦江两岸传为佳话。
  也就是在这一年,他进入上海体育学院乒乓球班,这个乒乓球班实际上就是上海市乒乓球队。
  
  1957年10月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上,徐寅生在单打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闯进前八名;他还与杨瑞华合作,夺得双打第二名。
   1958年3月,京、津、沪、穗、汉等九城市乒乓球锦标赛在上海举行,徐寅生在团体赛中先后赢了当时的全国冠军、世界第七号选手王传耀和这次比赛的男团、男单冠军容国团;同年全国锦标赛,他为上海队首夺团体冠军立下汗马功劳;其间民主德国、匈牙利等国乒乓球队相继访问上海,徐寅生在同他们的对垒中胜多负少,其中战胜了世锦赛男单季军和欧锦赛男单亚军,引起圈内关注。
  这一年他获得运动健将称号。
  1959年第二十五届世乒赛团体赛小组角逐,徐寅生上了几场,都胜了。后在与联邦德国队、瑞典队、匈牙利队三强对垒中,中国队在半决赛负于匈牙利队,痛失与日本队争夺冠军的机会。
  单打比赛中,徐寅生终因经验不足,第四轮遭淘汰。双打与胡炳权配对,止步八强。
  虽然徐寅生战绩不理想,但是从香港回内地的容国团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夺得男子单打冠军,圣?勃莱德杯上第一次刻上中国人的名字。
  1960年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上,徐寅生在单打比赛中,一拼到底,结果反败为胜,最后获得单打亚军。这是徐寅生参加全国比赛以来获得的单打最好成绩。
  1961年,第二十六届世乒赛在北京举行,这对于当时正处在经济困难时期的中国来说,是一件大事情;而对于徐寅生来讲,则是他永生难忘的――他在团体决战中神奇地打出了“十二大板”的经典之球。
  4月9日晚,中日男团决战。中国队上场的是容国团、庄则栋、徐寅生,同战匈牙利队阵容一样。而日本队则派出荻村、星野、木村最强阵容,欲与中国队决一雌雄。
  
  前三盘中国队一比二落后。第四盘轮到徐寅生战星野,此时他感到压力很大,如果再输,局势将很难挽回。但第一局徐寅生偏偏失守。当时他处于从未有过的险境中,他意识到此时信心比战术更重要。在教练和队友的鼓励下,他坚定信心,进攻果断,以二十一比十四扳回一局。曾一度沉默的观众开始活跃起来,他们以热烈的掌声支援徐寅生。第三局决胜局,徐寅生摆脱了顾虑,集中精力,打得更为积极主动,以二十比十八领先。此时轮到星野发球,经验老到的星野拿着球在做深呼吸,徐寅生估计,星野要孤注一掷地发球抢攻,他对日本选手这种惯用的战术早有准备,决心宁冒风险抢攻在前,也不能让对手这招得逞。星野发球后,没料到徐寅生会侧身抢攻,只得退后防守,徐寅生抓住战机猛扣,星野不得不远离球台放起高球。
  在这至关重要的时刻,操之过急反而容易失误,徐寅生便用中等力量连扣星野的反手,寻找最后发力扣杀的机会。星野也在寻找机会转守为攻,但被徐寅生牢牢控制住,也只能小心谨慎地连续放高球,他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徐寅生扣杀失误。
  连续扣了六七板后,星野已被逼到反手左角,徐寅生瞅准机会,猛攻他的正手右角,星野一个跨步,还是将球高高地救了过来。“八板!九板!十板!……”场内一片欢腾,万余名观众情不自禁地随着球的起落而齐声数数,这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对徐寅生是极大的鼓舞。第十板因角度不大,又被星野救了起来,而且球愈放愈高,徐寅生跳起来越扣越有信心。待星野放过来第十一个高球时,徐寅生用力往其中路猛扣第十二大板,星野犹豫了一下,动作变形,用力过猛,球从高处飞出界外。
  二十一比十八,徐寅生终于胜了第三局。这时全场沸腾,观众几乎都站了起来,鼓掌,欢呼,同徐寅生一样觉得过瘾。这惊心动魄的十二大板,成为世界乒坛的经典之战,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接下来,中日双方打成三比三平。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
  第七盘徐寅生对荻村,由于胜了星野,他如释重负,胆子大多了,越打越顺手,最终以二比○克掉这位日本头号主力。
  四比三,中国队领先,人们把全部希望都倾注在容国团身上。容国团举起双拳仰天长叹:“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结果他以二比一刷掉星野,使中国队打败“四连冠”的日本队,历史上第一次捧得斯韦思林杯。这时,体育馆灯火通明,掌声雷动,欢笑声似山呼海啸,欢乐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第二十六届世乒赛,中国队共夺得男团、男单、女单三项冠军,还获得四项亚军、八个第三名,第一次确立乒乓球世界强国的地位,可谓中国体育史上一次空前的胜利!这其中徐寅生神奇的“十二大板”功不可没。
  
  
  主席批示 赞其讲话
  
  徐寅生一生中意义最重大、反响最热烈的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对他在中国乒乓球女队的一次讲话作出的批示。
  1964年下半年,一些省市乒乓球队来北京向国家集训队学习、取经,时常请为国争光的老队员们讲打球的体会和经验,徐寅生也在被邀请人之列,讲了几次,各队反映不错。国庆节前,国家乒乓球女队领队孙叶青就请徐寅生去给女队员们讲了一次。
  
  讲话的那天晚上,会议室里坐满了人,看得出女队员们对徐寅生――这位打出神奇“十二大板”的男队员充满敬佩。
  徐寅生滔滔不绝,竟然一口气讲了两个多小时,连水也顾不上喝一口。
  会场的气氛令人感动,当时在乒乓球队“蹲点”的国家体委干部刘兴认真做了记录。
  10月10日,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收到了记录稿后,一口气读完,并立即口授了一千三百字的信,送给体委其他几位领导同志。信中肯定了徐寅生的这个讲话,还让体委组织各运动队学习。
  此后,贺老总把这篇讲话的记录稿和自己的批语呈送毛泽东主席。
  1965年1月12日,毛泽东对此作了著名的“关于如何打乒乓球”的批示,全文如下:
  徐寅生同志的讲话和贺龙同志的批语,印发中央工作会议同志们一阅。并请你们回去后,再加以印发,以广宣传。同志们,这是小将们向我们这一大批老将挑战了,难道我们不应该向他们学习一点什么东西吗?讲话全文充满了辩证唯物论,处处反对唯心主义和任何一种形而上学。多年以来,没有看到过这样好的作品。他讲的是打球。我们要从他那里学习的是理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如果我们不向小将们学习,我们就要完蛋了。
  周恩来总理把毛主席的批件转给贺龙时说:“这可是千军万马的力量啊!”
  贺老总立即到国家乒乓球队,向大家宣传毛主席的批示,传达周总理的指示,殷切希望乒乓球队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争取更优异的成绩。贺老总还特意叮嘱徐寅生,要谦虚谨慎,继续努力。
   不久,《人民日报》、《体育报》等报发表了徐寅生的这篇讲话,并配发了编者按。徐寅生的讲话,经过毛主席的批示,成为一篇划时代的雄文。而由此产生的巨大效应,是包括徐寅生在内的任何人都不会想到的。
  毛泽东主席批示三个月后的1965年4月,第二十八届世乒赛在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举行, 中国女队战胜“四连冠”的日本女队,第一次登上世界冠军宝座。林慧卿、郑敏之在女双决赛中战胜日本选手,第一次捧起波普杯。
  这届世乒赛,中国男队再挫日本队,获团体“三连冠”。徐寅生仍然是男团五将之一。他还和庄则栋联手,拿下男双金牌。这是徐寅生获得的唯一一个世乒赛冠军,其运动生涯达到高峰。
  卢布尔雅那世乒赛,中国队一举夺得男团、女团、男单、男双、女双五项冠军,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前两个是匈牙利和日本)在一届世乒赛上获五项冠军的国家。第二十八届世乒赛中国队的空前辉煌,彻底击溃了日本队在世界乒坛的统治地位,标志着中国乒乓球队全盛时期的开始。
  
  转职教练 创新发展
  
  第二十八届世乒赛后的1965年秋,二十七岁的徐寅生被任命为中国乒乓球男队教练,正式宣告他十年运动员生涯的结束。
  不久“文革”开始,训练被迫停止,锦标赛弃权,徐寅生宿舍的门上也被贴上大字报。乒乓球队奉命四处为工农兵表演,打“花架子”球。
  1971年3月,经毛泽东主席批准,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中国乒乓球队赴日本名古屋参加第三十一届世乒赛。时隔两届四年,中国乒乓健儿重新出现在世乒赛赛场。
  此时的徐寅生是男队主教练,第一次以教练身份参加世乒赛,他率领庄则栋、李富荣、李景光、郗恩庭、梁戈亮这个以老带新的阵容,连克法国、匈牙利、瑞典三支欧洲劲旅,决赛又胜“老冤家”日本,再次登上男团冠军的领奖台。
  
  在这届世乒赛上,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在周总理的精心设计下,中国乒乓球队接过美国乒乓球队伸出的橄榄枝,决定邀请美国队访华,并在赛后付诸实施。由此,打破美国与新中国之间长达二十二年的封锁与隔绝,开始了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中国“乒乓外交”取得了伟大胜利。
  在这举世瞩目的“乒乓外交”活动中,徐寅生和其他乒乓球界人士一道,积极参与其中,见证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他感到无比荣幸。
  第三十一届世乒赛中国男队单项的接连失利(男单、男双分别由瑞典和匈牙利选手夺冠),缘于欧洲选手弧圈球结合快攻打法的兴起。此时中国男队的劲敌已由日本转为欧洲,欧洲选手进步神速的弧圈球,令打惯了近台快攻的一些中国球员感到恐惧。面对这一新的挑战,中国男选手将怎样适应?作为男队主教练的徐寅生在苦苦思索这个问题。经过乒乓界人士的反复争论,徐寅生最后坚定了一种打法,即:在传统“快、准、狠、变”的基础上,向“转”的方向发展,必须速度加旋转。
  直拍快攻手能不能打旋转,关键是使用什么球拍。用正胶球拍不可能拉出旋转强的弧圈球,只有用黏度较大的反胶,才能使球产生强烈的旋转。但是,中国的快攻手一直使用正胶,形成了习惯,能不能让他们中个别有基础的选手用反胶打法,闯出一条新路子呢?
  徐寅生想到了第三十一届世乒赛男单季军郗恩庭和男团主力队员梁戈亮。
  果然,郗恩庭和梁戈亮不负众望,在此后(1973年4月)的第三十二届世乒赛上,利用新的反胶打法,前者夺男单桂冠,后者摘混双金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届中国男团痛失金杯的遗憾。
  徐寅生作为男队主教练,参加了这届世乒赛,他倡导的快攻中的“转”初见成效,为男队改革创新传统的直拍快攻打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中国选手快攻结合弧圈球的打法发轫于此。这也是徐寅生倡导的乒乓球技术创新的开始。
  
  掌门乒坛 引领改革
  
  国际乒联自1926年成立起,每举行一届世乒赛,就同时同地召开一届国际乒联代表大会。在1973年4月第三十二届代表大会上,徐寅生作为中国乒协的代表当选为国际乒联官员,首次出现在国际乒联舞台上。
  
  或许,正因为徐寅生涉足国际乒联,此后国家体委领导多次动员他离开乒乓球教练岗位,去国家体委搞外事工作。徐寅生服从组织安排,把男队主教练一职交由李富荣接替。
  这样,第三十三届世乒赛1975年2月在印度加尔各答举行时,徐寅生是以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负责人之一和国际乒联会议代表的双重身份参加的。在同时同地的国际乒联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国际乒联亚洲区副主席兼议事通则委员会委员。从此,他在国际乒联领导机构任职达二十四年之久。
  1977年,徐寅生被国务院任命为国家体委副主任。
  徐寅生这个副主任有两点与众不同:一是,三十九岁即担任副省级领导干部,这在当时和现在我国副省级领导干部中是极为罕见的;二是,他的这一职务(后改称“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一干就是二十二年,直到他“超龄”退休的1999年,在同级别的领导干部中这也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乒乓球在赛场上,延续着长盛不衰的辉煌,其领军人物徐寅生居功至伟。
  可以这么说,徐寅生是中国乒乓球五十年奋斗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人,是中国乒乓球长盛不衰历程的创新者和发展者。
  1987年2月,在国际乒联第三十九届代表大会上,日本乒坛宿将荻村击败威尔斯人埃文斯,出任国际乒联第三任主席,成为担任此职的第一个亚洲人。
  作为国际乒联亚洲区副主席和中国乒协主席的徐寅生,全力辅助荻村的工作,深入进行国际乒联的各项改革,其中精彩之作是,朝鲜、韩国联合组队参加1991年在日本千叶举行的第四十一届世乒赛,在国际政治舞台产生强烈反响。
  1994年12月,荻村病逝,瑞典人哈马隆德继任国际乒联主席,徐寅生被推选为国际乒联第一副主席。
  国际乒联设主席一人,第一副主席一人,副主席六人(分别负责各大洲的工作)。第一副主席在主席因故未到场时,主持国际乒联工作。显然,此时的徐寅生在国际乒联的声望越来越高,所肩负的担子也越来越重。
  不幸的是,哈马隆德在国际乒联主席岗位上干了不到一年,于1995年10月因病去世,这样,徐寅生由国际乒联第一副主席自然晋升为主席,成为在国际单项体育组织担任正职的为数不多的中国人。在主席频繁更换、工作难以为继的不利情况下,徐寅生担负起国际乒联“内当家”的重任,直到1999年主动让位给加拿大人沙拉拉,自己被聘为国际乒联顾问。
  
  执掌国际乒联后,徐寅生仍然是力主创新的“改革家”,大刀阔斧地进行乒乓球技术和赛制的改革。他认为,在乒乓球“世界打中国”的格局下,改革势在必行。
  于是,国际乒联创立和完善了职业巡回赛;新设了女子(单打)世界杯赛和世界俱乐部锦标赛;世乒赛开始有了企业冠名赞助,为承办方和国际乒联增加了经济收入。经过近十年的磨合,乒乓球运动的职业化和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进一步在全世界普及了这一项目。
  徐寅生倡导并积极推动“两毫米革命”――将长期在比赛中使用的直径为三十八毫米的乒乓球改为四十毫米。因为乒乓球增大以后,提高了观赏性,有利于电视转播,为乒乓球运动拓宽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国内某些同行担心这一改革会影响中国队员水平的发挥,指责徐寅生“胳膊肘往外拐”。对此徐寅生感慨地说:“我这个主席当得太难了,经常‘里外不是人’。”
  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2000年国际乒联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比赛实施大球的方案,同年10月在世界杯(男子单打)赛上,中国的马琳夺得实施大球后的第一个世界冠军;2001年四五月间进行的第四十六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又一次包揽七项冠军。
  但是,乒乓球的“两毫米革命”,从最初酝酿到正式实施,经历了荻村、哈马隆德、徐寅生和沙拉拉四任主席,可见乒乓球改革之难。
  后来,国际乒联又拟把世乒赛团体和单项分开举办,这一赛制的改革,同样经历了从荻村到哈马隆德到徐寅生再到沙拉拉四任主席。
  对于徐寅生倡导的一些改革,中外人士给予高度评价。他的“让这项运动更好看,参与者更多”这句话,成了后任沙拉拉的座右铭。沙拉拉在世界各地“叫卖”这项运动,拉了好多赞助商,提高了乒乓球比赛的收视率。
  徐寅生高瞻远瞩,把握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方向,为乒乓球运动的改革、创新呕心沥血。他不愧是乒乓球运动的战略家和引路人,在为中国乒乓球运动付出无与伦比的功劳的同时,为世界乒乓球运动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徐寅生正式卸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一职后,完全从国际、国内体育(乒乓球)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
  即使退了,徐寅生仍然很忙。忙的事,多半还是乒乓球。
  目前,已经从中国乒协主席岗位上退下来的徐寅生,继续为中国乒乓球事业引路领道,鞠躬尽瘁。
  徐寅生说过:“没有乒乓球就没有我,乒乓球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穆安庆)

相关热词搜索:乒乓球 中国 五十年 徐寅生:引领中国乒乓球运动五十年 中国乒乓球运动学校 中国乒协乒乓球运动学校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