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不留死角:不留死角

发布时间:2020-03-01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9月19日的这天,对于广东揭阳惠来县葵潭镇螃蟹村的村民们来说,是个难能忘怀的日子。这天,省委书记汪洋率领的省委常委会民生问题集体调研组来到了自家小村庄。   螃蟹村地处偏远山区,是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红旗村”。当得知自“双到”活动开展以来,这个仅有1600多人的贫困村在帮扶单位和乡贤俊彦的投入和支持下面貌大变样,过惯了穷日子的村民们有了新生活、新希望,汪洋很高兴。汪洋强调要狠抓扶贫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做到不留死角。
  而螃蟹村,也只是汪洋主政广东后下乡实地调研过的众多村庄里的一站。从清远市连南县大古坳村到河源市东源县涧头镇东坝村,从梅州市五华县安流镇红山村到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中冲村……几年来,汪洋书记一直心系全省贫困人口、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以足迹丈量着南粤大地,丈量着广东的扶贫大业。
  “但愿苍生俱饱暖”,缓解和消除贫困,是党的宗旨所在,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持久的和富有成效的专项扶贫开发计划,解决2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从中央到地方,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联系在一起。
  而在广东,这几年,扶贫的号角更是嘹亮。广东扶贫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知“耻”后勇
  
  挂着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前沿”、“中国第一经济强省”、“GDP全国第一省份”诸多顶闪亮的帽子,广东还需要开展精准的贫穷围歼战?这委实让人意外。
  “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到现在这个发展阶段,最穷的地方还在广东,这是广东之耻,是先富地区之耻。”广东“二耻”语出省委书记汪洋,这更让人意外。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富广东”,早已全国闻名。从1989年开始GDP连续十几年经济领先,国内生产总值连续22年保持全国经济总量第一位置,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中国香港、新加坡后又超越中国台湾……广东,一直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列。在公众的一贯印象里,广东离“富”很近,离“穷”很远。
  然而,“富广东”背后,却又不少鲜为人知的艰难世相。
  426户人家,1397人。2007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达150户,452人。这是2007年12月12日,连南县大坪镇大古坳村摆在刚到广东履新的汪洋书记面前的沉甸甸的数据。
  大古坳村的情况,只是“穷广东”众多贫困村的一个缩影。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广东省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相当突出。土地面积占全省70%多,人口占全省60%多的粤东、西、北14个地级市,经济总量仅为全省20%。据广东省扶贫办的统计信息显示,截至2009年,广东还有70万户316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全省农村人口的6.14%。特别是还有200多万户农民居住在危房和茅草房中,有3409个村人均年收入低于1500元。其中,粤东、粤北的一些地区,农业人口贫困比例高达41.2%。
  经济总量全国第一的广东,却同时拥有70万户316万农村贫困人口,这是真实的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的差距日益拉大,成了影响广东科学发展的一块最大短板,成了“富广东”之痛。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广东知“耻”而后勇。
  在系列调研规划之后,广东确定了扶贫工作的基调:新的载体、新的方法,进一步明确扶贫的规划对象和责任主体。2009年6月25日,广东省召开扶贫动员大会,正式拉开广东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帷幕。
  2010年,“双到”开展第一年,广东省委常委会专门召集了七次会议,听取21个地级市扶贫汇报。省委13位常委和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省长分别挂钩联系一个市,并负责督察各自挂钩市的“双到”工作,各市县党政一把手也纷纷挂钩一座村庄。而汪洋书记自己,则挂钩在了肇庆。
  为使扶贫济困活动“常流水、不断线”, 2010年起,每年的6月30日成了广东“扶贫济困日”。
  “富的人看不起穷的人,穷的人仇视富的人,贫富之间的对立情绪将严重影响一个地方的长治久安。”
  “要从群众最盼望、最需要的事情做起,规划建设一批惠民项目,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
  “要‘抓票子’,帮助贫困村贫困户稳定地增加收入;‘要盖房子’,完成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两不具备’贫困村移民搬迁和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两大任务;要‘强班子’,帮助贫困村加强‘两委’班子建设。”
  “解决贫困只是第一步,第二步要能致富, 才是根本和长远之策。要在‘靶向疗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辨证论治’,做到标本兼治。就像中医看病,号不准脉,就下不准药,治不好病。做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关键要号准脱贫致富的脉,找准症结,开好方子。”
  汪洋强调扶贫开发要重点培养造血功能,并对扶贫开发能否给群众带来实惠特别关切。在他看来,“幸福广东不是少数人的幸福,而是全体人民群众的幸福。如果没有广大贫困户的脱贫致富,建设幸福广东就没有完全落到实处。”
  
  “双到”有力
  
  2011年5月,还是连南。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调研组就扶贫“双到”工作前来调研。历经走访、考察之后,调研组认为,连南县的扶贫“双到”工作具有创新性,特别是高寒山区移民搬迁安置、“一对一”结对帮扶、建立“扶贫孵化研究基地”和每月召开一次扶贫“双到”工作联席会等做法有示范意义。调研组将对此形成报告,为加快其他贫困地区的脱贫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双到”工作下的连南人民尝到了美好生活的甜头。这些年来,在省市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连南以“一体化科学扶贫”为核心,探索出“十大模式”整体推进“双到”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帮助3106户贫困户实现脱贫目标,全县贫困户由9916户减少到6810户; 9个省级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实现稳定脱贫;投资4亿元建设高寒山区移民新村,目前首期工程竣工,112户贫困户顺利入住; 131个帮扶单位以及社会团体和人士投入3000多万元帮扶资金,4225名干部结对帮扶6810户贫困户,落实脱贫项目100多个。
  连南的成绩,只是广东全省“双到”工作结出的多个硕果之一。如今,生活面貌正在发生巨变的,不仅是连南,也有散布于粤东、粤西、粤北的3409个贫困村。
  据2010年考核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广东省共投入资金近44亿元用于“双到”扶贫,平均每座村庄近130万元。至2010年底,全省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减少162万人;全省3409个贫困村的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达2410元,人均增收822元,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每村达3.1万元。
  真扶贫、扶真贫。“双到”实施官员问责,派驻帮扶干部的力量也是前所未有。两年来,3409个贫困村,一共派出了3451个工作队,驻村干部达到11524人,真正实现了村村都有驻村干部,村村都有工作组。在“双到”责任制下,对口扶贫单位和干部调动与共享资源的能力得以充分施展,“各路神仙,各显神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的可持续性非常重要。在“靶向疗法”的倡导下,各村因地制宜,涌现了农业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医疗扶贫、智力扶贫、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扶贫、区域经济协作扶贫、特色旅游扶贫等多种新模式,让“造血式扶贫”成为了主流。不少曾经抱着“等、靠、要”思想的贫困村庄在“双到”的帮助下,绽放出了罕见的生机和活力。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中国也不例外。扶贫开发,广东任重而道远。“明年是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收官之年,实现‘70万贫困农户基本稳定脱贫’的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面临的是一场考验斗志、检验能力的攻坚战。”在6月30日的全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驻村干部座谈会上,汪洋语重心长。
  “前哨战”在握,“攻坚战”打响。告别“穷广东”, 共建“幸福广东”,广东扶贫号角正嘹亮!

相关热词搜索:死角 扶贫 不留 扶贫不留死角 不留死角 不留死角的意思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