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蓝:生命之火为中国电影事业燃烧:让生命之火燃烧起来800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她早年投身革命,是我党延安时期培养出来的为数不多的女文艺工作者;   她是我国第一代电影演员,几十年来以精湛的演技塑造了“江姐”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的银幕人物形象,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她花甲之年受命创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为我国儿童电影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乃至断掉一节手指;
  她就是我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新中国首批二十二大影星之一――于蓝。
  
  17岁奔赴延安,
  满怀一腔热血踏上革命路
  
  于蓝1921年出生在辽宁岫岩,幼年丧母,她与身为法官的父亲相依为命。“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侵占东北,于蓝的父亲不甘做亡国奴,毅然带她离开家乡,就此踏上漂泊之路。
  1937年7月,日本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年少的于蓝再次目睹家园遭受日寇铁蹄践踏,一腔保家卫国的热血迅速在胸中升腾,立即决定投身抗日。读书期间的于蓝接受过进步思想熏陶,对共产党有所了解,因此她认为:要抗日只有投奔共产党。当时,延安是全国热血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于是她毅然决定奔赴延安。有了这个想法,于蓝马上找到当年结识的几位进步同学寻求帮助,一位同学听后略一沉思对她说:“战争是残酷的,你一个女孩子还是好好读书吧……”“女孩子怎么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现在中华民族正面临危亡时刻,国难当头还分什么男女!谁还能安心读书!”这位同学的话还没说完,于蓝便情绪激动的打断了他的话头。于蓝的态度令几位同学十分赞赏,大家一致答应帮忙。在他们的引荐下,于蓝毅然放弃学业,来到了平西抗日根据地。
  抵达平西之后,在时任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安排下于蓝和好友赵路一起奔赴延安。平西抗日根据地位于北京近郊,距陕北延安千里之遥,而战乱早已阻断了交通,要想前往只能靠步行。在坚强信念的支撑下,历经两个多月的艰难跋涉于蓝终于于1938年10月24日抵达延安。当巍巍宝塔山,绵绵延河水出现在眼前时,于蓝兴奋的忘记了之前的一切艰辛。
  延安期间,于蓝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和“延安女子大学”学习,这一时期她经常参加话剧表演,很快便成了学校的文艺骨干。1940年于蓝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学业,由于普通话说的好,且会演话剧,她被安排到“鲁艺实验话剧团”,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一次,于蓝偶然听到了毛主席到“鲁艺”给师生们做的关于文艺工作的报告,其中的那句“人民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让她深受感染。从此,深入火热生活汲取营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成了于蓝恪守的创作原则,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她的表演越来越成熟,刻画的人物越来越贴近生活,很快成为同期入团伙伴中的佼佼者、广大观众喜爱的演员。
  
  步入电影世界,一个江姐至今令人难忘
  
  由于戏演得不错,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影片《白衣战士》时,导演冯白鲁相中了于蓝,请她饰演了片中主角――医疗队长庄毅。在这部反映我军医疗战士在解放战争中英雄事迹的电影中,亲身经历过解放战争、有深刻的生活体验的于蓝将人物刻画的鲜活生动。影片公映后,她的精彩表演立即引起电影界的关注,很多专家、前辈对她这位延安培养出来的年轻女演员大加赞赏。正逢新成立的北京电影制片厂要充实演员,于蓝便被作为骨干调入,正式进军影坛。
  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以后,于蓝并未因之前取得的成绩而骄傲。她深知自己并非科班出身,要从话剧演员转身做一名好电影演员,唯有刻苦学习。于是她一头扎进书的海洋,如饥似渴的学习起与电影有关的知识,除了边读书边做笔记之外,她还注重向老演员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他们请教。如果厂里有影片在北京拍摄,只要有时间,她就前去观摩,从别人的表演中吸取精华。为了进一步丰富自己,1951年于蓝积极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到前线体验生活,回国后又到中央戏剧学院深造了两年。正是这种对事业孜孜以求的态度,使于蓝的电影表演水平很快有了大幅提高,先后拍摄的《翠岗红旗》、《龙须沟》、《革命家庭》都受到好评,《翠岗红旗》曾获得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革命家庭》则让她一举摘得第二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桂冠。
  于蓝不仅在表演上很有造诣,而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早年参加革命的经历,使她深深懂得思想启迪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因此她特别看重文艺作品的教化功能,力争拍摄的每一部电影都能起到教育和激励作用。在这一理念的支配下,几十年来,她参与创造和拍摄的影片,大都引起过强烈反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烈火中永生》。
  1961年于蓝因病住院,治疗期间她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了连载的小说《红岩》,立即被里面共产党人的英勇不屈精神所打动,于是她兴致勃勃地向同房的病友们讲述着这个令她感动的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于蓝发现:“小说的阅读范围毕竟有限,应该把这些革命先烈的形象搬上银幕,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了解这段历史,感受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有了这个想法后,一出院她便向领导做了汇报,很快得到了领导的支持,确定由她与导演共同改编剧本,并出演江姐一角。为了塑造好江姐的形象,大病初愈的于蓝多次奔走于重庆、成都、贵州、北戴河等地,进行深入调查,先后采访了《红岩》的作者以及江姐生前的战友,前前后后历时两年多,光笔记就记了30多万字。
  强烈的责任感与对事业的执着,1965年于蓝完成了电影的拍摄与后期制作。电影公映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很多年轻人从于蓝饰演的江姐形象中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理想勇于献身的大无畏气概,周恩来总理对此亦是大加赞赏。
  
  花甲之年受命,
  扛起中国儿童电影大旗
  
  《烈火中永生》风靡全国一年后,“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已是著名演员的于蓝难逃厄运。她被打倒且下放劳动,并在一次劳动中严重摔伤,嘴唇缝了五针,右侧脸部神经受损,从身体到精神都受到极大伤害。
  “文革”结束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拨乱返正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81年3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作出决定,号召全党、全社会关心青少年一代的成长。会议结束不久,文化部党组为落实中央精神,决定成立一个儿童电影制片厂,通过制作精良的儿童影片,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以及历史文化、革命传统教育。文化部领导在选择厂长人选时,颇费思量,经过反复研究,最终认为于蓝是最佳人员。当领导找于蓝征求意见时,于蓝爽快答应:“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既然组织信任,我愿意为孩子们开创儿童电影事业!”
  然而这一决定却遭到了于蓝亲朋好友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电影是年轻人的事,于蓝年事已高,应在家享享清福,何必出去折腾。但于蓝却不这么认为,她说:“现在中央提出加强青少年教育,号召全社会关心青少年,既然组织信任我,我作为一名老党员应该无条件服从,这把年纪还能为孩子们做点事,我感到很荣幸。退一步说,就是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当看到自己的晚辈需要教育、启迪时,你能袖手旁观吗?”话虽不多,却掷地有声。
  很快,于蓝走马上任,开始了筹建工作,从筹建计划到人员挑选,从寻找办公场地,到安营扎寨。她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尽快将儿童电影制片厂的牌子挂出去。为了抢时间,花甲之年的于蓝每天工作十个小时以上,很多时候连吃饭都顾不上,一起工作的同志们看她太辛苦,经常劝她注意休息,几乎每次她都用一句话回答:“为了孩子们,再苦再累,我心甘情愿!”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6月1日儿童节那天,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的专门生产儿童影片的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1987年更名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同志亲自为制片厂题写了厂名。
  
  殚精竭虑,
  甘愿为祖国下一代做贡献
  
  儿童电影制片厂的牌子一挂出去,于蓝立即决定,边进行厂房等硬件建设,边开始拍片,以最短的时间为孩子们制作出他们喜欢的电影。当时儿童电影制片厂在“北影”厂传达室后边新建的几间平房里办公,条件十分简陋,由于房挨房形成了一条狭窄的小胡同,加之拍摄、制作电影的设备很少,人们戏称这里是“穷街”。
  这样的状况让于蓝遭受了很多非议,但她不气不恼在“穷街”里一如既往的拼命工作,很快确定了电影剧本。剧本是有了,但上级资金却一直没到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情急中她想出了个办法――向生产厂家赊购。随后立即派人分头到厂家洽谈,但事情进展的并不顺利。
  一天一位业务人员向她汇报,他去洽谈的一台重要设备,跟厂家磨破了嘴皮子人家也不肯赊,而这台设备如不能及时到位,势必影响影片拍摄,于蓝一听马上决定亲自出马,这位同志当即劝于蓝:“赊购不是个好谈的事,您是厂长,也是名人,还是算了吧!”但于蓝丝毫不在乎这些,安排好手头工作后,她迅速到工厂找到厂长,厂长立刻认出了于蓝,对她非常客气,可一谈到赊购设备,便有些犹豫了,于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将厂长打动,与于蓝签订了赊购协议。就这样,于蓝带领一班人马,以最快的速度筹备好设备,投入拍摄,当年便制作出了以学雷锋为题材儿童故事片《四个小伙伴》,影片一上映,立即受到孩子们的欢迎。这部影片不仅创造了半年内从电影厂成立到生产完成的奇迹,还以令人称道的故事情节和精湛的制作技艺,在1982年意大利“第12届吉福尼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荣誉奖和共和国总统银质奖章,可谓旗开得胜。
  随后,儿童电影制片厂再接再厉,从1982年开始以一年两部以上的速度推出了《红象》、《马加和凌飞》、《小刺猬奏鸣曲》等电影。在“穷街”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取得这样的成就,很多电影界人士连连称奇,但这其中的甘苦和付出只有于蓝自己知道。1983年冬,于蓝在“穷街”平房办公时,一天她一开门,办公室门后的弹簧突然断了,瞬间弹回的门狠狠夹住了她的右手,一截手指被夹断。到了医院,医生告诉于蓝:“断指接上要做大手术,术后康复需要20多天”,于蓝觉得时间太长影响工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不接指,缝完伤口后立即投入到工作中。
  凭着这样一股为了孩子舍得一切的劲头,于蓝一干就是20年,直到80岁那年才选择退休。她在任期间,不仅完成了儿童电影制片厂的硬件建设、拍摄出了上百部儿童影片,还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儿童影视机构建立了联系,并从1989年起承办起了“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为繁荣中国儿童电影事业,推动中国儿童电影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退休之后,于蓝依然关心着中国儿童电影事业,凡是有与儿童电影有关的活动,只要身体允许,从不落下,她说:“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我愿意为儿童电影竭尽所能,愿意给儿童们抬轿子。”
  多年来,于蓝为中国电影的付出,得到了国家、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1962年她获得中国“22大影星”称号;1989年被授予“建国 40周年最佳影星”;1995年获“中国电影世纪奖”;2009年获“第10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杰出贡献奖”和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此外,她还先后荣获了“全国先进工作者”、“中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广电部劳动模范”等一系列光荣称号,并当选为“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会长、全国政协1、3、5、6、7、8届委员……
  如今于蓝的生命之火还在为中国电影事业燃烧着,面对这样一位老人,一位艺术大家,我们衷心祝愿她健康长寿!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电影 之火 燃烧 于蓝:生命之火为中国电影事业燃烧 生命为教育而燃烧 我的生命为你燃烧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