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理论研究现状【组织内知识整合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清晰界定知识整合概念,对其测量维度加以归纳,提炼出四类影响知识整合的因素:知识特性、主体特性(包括个人、团队、组织)、主体间关联特性和环境特性(如技术支持、组织氛围),并分别从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对知识整合的作用予以阐述。在分析知识整合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其研究不足及发展趋势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知识整合测量维度影响因素作用结果
  [分类号]F062.3
  
  1 引言
  
  1990年,Henderson提出产品开发需要组分知识和结构知识,前者指产品每个部件的核心设计思想及把这些思想运用到特定部件的方式,后者指把这些部件装配在一起形成整体所需要的知识。认为组分知识的结构受外部市场需求拉动,常常是问题导向,在特定的问题解决方案中会产生结构知识,这个过程就是知识整合。虽然这一概念对于知识整合研究影响极大,但对知识整合的思考主要在产品开发范畴,存在一定局限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突破了产品开发的范畴,对知识整合概念加以细化和提升。如Grant从战略层面认识知识整合,提出了基于知识的组织能力论,认为整合多种类型的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关键,组织能力的本质是知识整合能力。
  可见,从将知识整合作为产品创新过程的一种策略,运用知识整合来提高创新度,到将知识整合与竞争优势联系在一起,认为整合后的知识构成了企业核心能力,人们对知识整合内涵和外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2 知识整合的内涵界定
  
  关于知识整合内涵的界定,依思考角度的不同可以划分为能力观与过程观,能力观强调实现知识整合的能力,过程观关注要经过怎样的活动过程才能达成知识的整合。
  2.1 能力观
  Kogut提出知识整合是结合现存知识以及发掘潜力知识的能力。Tiwana将知识整合定义为团队将个体持有的隐性和显性知识合成为新的、团队层面的、特定项目的知识能力。沈群红和封凯栋认为知识整合指组织对内、外部不同类型知识有效识别、利用和提升的能力,也是组织促进不同主体彼此互动、产生新知识的能力。
  有研究者强调知识整合本身是一种能力,同时又是其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Smith等提出知识整合是吸收所交换的信息并加以组合的能力,是知识创造力的重要组成。Grant从组织层面研究知识整合,认为知识整合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也是组织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具体包括整合效率:接触并利用组织成员所拥有的特殊知识的能力;整合范围:利用知识的特殊程度;整合灵活性:能接近新增加的知识并对现有知识重新组装的能力。
  2.2 过程观
  过程观强调知识整合活动是对知识加以识别、重组,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如Farrell等提出将先前的知识加以合并、重组,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知识整合。Zahra等认为知识整合就是整理、吸收、运用所获得知识的过程。整理是指系统地确定学过了哪些知识并评价其重要性;吸收是指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将所学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运用是指设计出方法来有效地普及、利用这些知识。
  也有研究者认为知识整合不仅是对信息的处理过程,特别对团队与组织而言,知识整合往往也意味着协调运作、价值重构过程。如Volberda主张知识整合是企业为了强化内部文化、价值的一致性所做的一切协调活动。Huang&Newell基于对跨职能团队的研究,将知识整合理解为:通过成员社会互动不断构建、表达与重新定义共享信念的集体运作过程。
  通过对概念的梳理可以发现,无论能力观还是过程观,虽然学者们对于知识整合的界定不尽相同,但对以下几点基本达成共识:①知识整合的对象是既有知识,包括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②知识整合需要对知识进行识别、吸收、合并、重组和运用;③知识整合的基础是组织成员的充分交流与沟通。
  
  3 知识整合的维度划分与测量
  
  3.1 单维度
  多数研究将知识整合归为单一维度,如Tiwana编制了4项条款的测量量表,并对35个电子商务团队的知识整合进行了测量。Smith等对72家科技企业的高管和知识工作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所使用的知识整合测量量表包括12项条款。Collins&Smith进而将该测量量表精炼为8项条款。Mitchell-提炼出一个包括7项条款的量表,并分别对74家应用整合项目的医疗企业中的CIO(首席信息执行官)和IT经理的知识整合能力进行了测量。
  3.2 二维度
  从二维度的划分情况看,有的研究者从整合方向上对知识整合加以划分。Clark&Iansili将知识整合区分为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内部知识整合是指将个人持有的知识合成和应用到系统知识中,外部整合是指从外部吸收知识并与内部可用的知识相结合。Mehta开发了具体的测量量表,并对9家大型软件服务公司的项目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内部知识整合的测量条款共4项;外部知识整合的测量条款共3项。还有研究者区分了整合动机与能力,如Farrel等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出两个关键因子一整合动机和整合能力,各有4项条款。
  3.3 三维度
  Kogut&Zander主张知识整合能力包含三方面:系统化、社会化和合作化。系统化能力指生产作业遵循标准化的程度;社会化能力指企业文化、价值和信念的推动将隐性知识整合成新知识的能力;合作化能力指组织内成员与内外部单位或团体彼此支持将显性复杂知识或隐性知识整合成新知识的能力。以他们的理论构思为基础,后续研究者们设计了具体测量量表。如谢洪明等衡量知识整合能力的量表有11个问项,包括系统化、合作化和社会化能力三个因素。
  总体而言,对知识整合的测量仍在探索之中,尚未形成成熟的测量工具。这也是诸多知识整合研究难以进行比较、验证的原因之一。
  
  4 知识整合的影响因素
  
  4.1 知识因素
  知识特质与知识整合密切相关,知识存在形态的差异(如知识的隐性、显性)直接影响着知识的整合方式。当知识显性程度较高时,知识的整合往往以程序交流的整合方式为主。当知识隐性程度较高时,由于知识的蓄积主要以人为媒介,难以被形式化,并且往往具有时间和空间特殊性,此时通过在职训练或师徒制等人员交流的知识整合机制更为有效。
  整合不同特性知识所需要的整合能力也存在差异。如知识模块化有助于降低成员间的沟通成本,并使得各部门的任务分工界限更清楚,往往不再需要经过一群专家进行团队讨论与交流,而只需采取程序交流就可有效达成知识共享与整合,因此系统化能力对于实现模块化知识的整合更为关键。如果知识的复杂程度越高,知识的累积与传递速度对成员的社会化能力要求越高。如果知识的多元程度越高,表明工作需要依靠各个不同知识领域的成员一起参与,团队成员趋于多样化,对成员的合作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4.2 主体因素   据研究文献所关注的主体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个体层面、团队层面和组织层面。
  4.2.1 个体层面 在个体层面,影响知识整合的因素主要是成员的知识储备,具体包括经验和受教育程度。就经验而言,通过特定工作领域的经验发展,有深厚知识基础的专家比新手能更好地应用他们的知识。研究证实,经验是决策时至关重要的认知补充。相比新手,专家在决策时,有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回忆,信息回忆上的偏差也较少。同工作经验一样,教育程度也是个体知识整合能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一方面,教育提供了新知识,能帮助人们改善对固有所知的理解;另一方面,教育将通过改进认知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影响知识整合。
  4.2.2 团队层面 从团队层面看,成员知识异质性是影响知识整合的主要因素之一。知识异质性强的团队更擅长在多个领域吸收外部知识,从而占有更多的知识,更好地整合外部知识。同时,知识异质性也会促进团队内部知识整合,个体持有的独特性知识越多,通过整合产生新知识的潜力就越大,进行知识整合的动力就越强。相反,当组织中的个体持有相同的知识资产,创造性可能受到压抑,因为成员不太可能感知交换和整合所带来的价值。Mehta以9个大型软件服务公司的300个项目团队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外部和内部知识整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知识异质性对外部和内部知识整合的作用都是显著正向的。也有学者提出过度异质,性会造成不同技术和职能领域的团队成员缺乏充分的共同知识,缺乏对彼此知识相关性和重要性的正确评价,构成了理解、整合知识资源的障碍。
  4.2.3 组织层面 组织知识整合能力需要与组织形式相匹配。De Boer等为探讨企业结构变革,通过对两家多媒体公司的案例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知识整合概念框架。他们认为,组织形式是企业知识整合的决定因素,为了将组分知识整合到结构知识之中(产生新产品――市场连接的平台),企业的整合能力应与其组织形式相匹配。如成熟的单一企业多使用职能式组织结构,需发展系统化或社会化能力来促进知识整合;新兴工业联合体一般使用矩阵式或创新式组织结构,需着重发展协调能力;当企业从成熟工业转向新兴工业联合体时,则需克服以往的社会化能力。
  4.3 主体间关联因素
  现有的关联因素对知识整合的作用研究主要从社会资本角度展开。丰富的社会资本导致更频繁、开放的沟通,使人们对交流知识更有信心,从而有助于内部知识整合;社会资本也可能促进对彼此专长的依赖,激发收集和整合相关知识甚至是外部知识的意识。研究者就社会资本对知识整合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如Mehta分别从关系资本对内部、外部知识整合的影响进行了经验研究,结果显示,关系资本对内部、外部知识整合皆有正向影响。Tiwana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关系资本对知识整合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主体间关联特征中最受研究者关注的是信任与共同语言。
  信任是促进员工交换和整合知识的关键要素。如果知识寻求方对知识来源方的信任不足,很可能怀疑其意见与建议的价值或动机,从而影响对知识本身价值的判断,不利于知识整合。从实证研究结果来看,Collins&Smith对136家技术企业的调查表明,信任与合作会同时促进知识整合。柯江林等以316个R&D团队为样本的研究结果表明,同事信任与主管信任对知识整合产生了显著影响。
  共同语言也是影响员工整合知识的关键因素:首先,共享的编码和语言会减少误解与漠视,增加对知识来源的了解,进而增加对信息的了解;其次,从共享着相同编码和语言的同事那里获取知识是非常高效的,从而会提升知识整合效率。一般而言,知识整合范围越大(参与的个体间差异越大),共同语言水平越低,就越难以实现知识整合。柯江林等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共同语言对知识整合能力存在正向影响。Collins&Smith的研究也证实了共享的编码和语言会促进知识整合。
  4.4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硬环境,主要指信息管理系统(如技术交流系统和数据挖掘技术等)能否为知识整合创造一个便利的平台;另一类是软环境,主要指组织氛围是否有利于知识交换与整合。
  技术手段是加快知识转化与提升整合效率的重要条件。运用便捷的信启、系统,譬如实行以局域网为基础的电子讨论网络、共同开发模式使信息供需者能够自由地交流与沟通,并且能够调适彼此的语言与文化,异地同事、陌生同事之间可以相互帮助、提供建议,从而提高了整合的灵活性和整合效率。
  组织氛围是员工对日常工作行为的集体态度和信念,反映了嵌入的战略价值观、信念和对组织如何运行的假设。这些引导员工工作互动的规范和价值观的共享信念可以鼓励员工将目标集中于组织的利益,进而影响到员工整合知识的能力、动机和机会。如强调冒险精神的组织氛围将推动组织向无序和试验的状态发展,有助于鼓励员工交换不同寻常的知识和观念,促使员工对新的、新奇的信息保持开放态度,这将导致知识的进一步整合和新知识的创造。相比之下,强调规则和控制的组织氛围将推动组织向有序状态发展,结果却会远离深度学习和知识创造。
  
  5 知识整合的作用
  
  知识整合是实现组织能力提升的过程,其直接影响体现在产品研发、项目实现等方面。如在产品研发绩效方面,Collins研究发现,知识创造力对新产品的数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项目实现方面,Tiwana对35个电子商务团队的研究表明,知识整合会促进项目实现。Mitchell对74家应用整合项目的医疗企业中的CIO和IT经理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CIO的内部和外部知识整合能力都会对项目的及时完成产生显著影响;IT经理的外部知识获取能力和内部知识整合能力也会对项目的及时完成产生显著影响。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知识整合会对个人或组织绩效产生间接影响。如Teigland&Wasko通过对NCN公司的调查检验了多种知识整合活动和个人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外部信息整合与个人绩效没有直接关系,然而它却通过影响内部信息整合而间接地影响个人创造性。谢洪明等对珠三角地区146家企业的调查表明,知识整合对组织绩效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可以通过组织核心竞争力对组织绩效产生间接的正面影响。他进一步提出,知识整合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组织绩效,也可以通过管理创新来提升组织绩效,同时还有一条提升组织绩效的路径是知识整合――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绩效。
  
  6 知识整合研究评述
  
  6.1 研究现状
  总结知识整合的相关研究现状可以发现:
  ?从研究对象看,知识整合研究主要从个体、团队和组织三个层而展开,不同层面的研究内容各有侧重。
  个体层而的知识整合主要关注组织成员知识整合动机与能力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以及知识整合对个人绩效的作用。如Teigland&Wasko对NCN公司的345个参与者的调查; Collins&Smith对136家技术企业员工的调查等。
  团队层面的知识整合研究主要关注团队特征对团队知识整合的影响以及团队知识整合对团队及组织绩效的作用。如Tiwana对软件团队进行的内部、外部两类知识整合的研究;Mehta对150个成功团队和150个不成功团队所作的对比的研究;柯江林等对316个R&D项目团队的研究㈣等。
  组织层面的知识整合研究更多探讨与检验企业的知识整合能力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情况,能否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如Zahra关于知识整合与企业国际多元化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企业技术学习与投资绩效的研究;谢洪明等对珠三角地区146家企业的调查,检验组织知识整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组织绩效的影响等研究均属此类。
  ?在研究方法上,知识整合研究一般采用企业实地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
  企业实地问卷调查的研究对象涉及个体、团队和组织。问卷调查法通过被调查者的自我评价,可以较准确地反映被调查者对知识整合的主观认知,有助于分析知识整合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对一些难以直接观察的心理因素。问卷调查的不足之处是容易出现记忆偏差、社会称许性偏差,只了解被调查者的知觉印象,无法客观描述知识整合过程。
  对知识整合的案例研究丰富了知识整合理论的构建途径,其研究结论也更具现实指导意义。但案例研究难以提供科学归纳的基础这一不足之处在Boer等人对其研究局限的陈述中也有体现。
  6.2 研究局限及展望
  综观国内外现有的有关知识整合的研究,本文认为还存在以下不足:
  ?知识整合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涉及知识、员工个体、主体间关联和技术层面,但有关文化背景因素的研究相对缺乏。正如Tiwana所言:“未来研究应该关注每一层次的文化”。文化背景因素会对知识整合产生怎样的影响?在我国文化背景下,将典型中国文化特征如人情、面子等作为影响因素,分析其对知识整合的影响无疑可以完善这方面的研究。
  ?缺乏对知识整合综合模型的实证检验,现有的研究还没有综合考察知识发现、共享、整合的协同作用,对知识整合的实际运作过程和作用机制缺乏实证检验和深入剖析。
  ?目前知识整合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南于缺乏系统的知识整合理论作指导,对很多基本问题的理解也不是非常透彻,所以,现有的研究还没有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操作性和适应性都比较强的具体运作方法体系,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实践的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理论研究 现状分析 整合 组织内知识整合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知识整合理论研究评价 组织开展理论知识测试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