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的底本与稿本】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 《四库》底本,即四库馆臣据以校办并抄入《四库》的四库馆书,其主要特点有:盖翰林院印、书内有删改涂乙处、有校签。《四库》稿本,即从《四库》底本到定本这一编纂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修改本。在存世的《四库》大典本稿本中,二次修改稿本及三次修改稿本在格式与内容上均已颇接近于《四库》定本,但前者有一些校签及改动痕迹,而后者则基本没有。《四库》底本与稿本在四库馆闭馆后流散严重。不过,现幸存于世的《四库》底本、稿本仍有不少,是研究《四库》的重要资料。
  关键词 《四库全书》 底本 稿本
  分类号 G255.1 G256
  
  《四库全书》的底本与稿本,是研究《四库》修书过程的重要资料。两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有根本性的区别。目前学界对此两者的概念并没有十分严格的界定,而前人的相关著述又往往将它们混用,以致于人们莫衷一是。因此,本文尝试就它们的范围、特点与来源作较为深入的辨析,希望对四库学研究有所助益。
  
  1 《四库》底本
  
  1.1 《四库》底本的范围
  《四库》底本,即《四库全书》馆(以下简称四库馆)馆臣据以校办并抄人《四库》的四库馆书。例如,当时四库馆采进本原书,就多是《四库》底本。关于《四库》底本的概念,刘小琴《八十二种四库底本删改浅析》一文作过一些分析‘“。笔者结合刘文的研究成果,对《四库》底本的范围作如下限定:①《四库》底本,必须是被抄入《四库》之书。因此,当时送入翰林院《四库》修书处校办的图书,有的并未被抄入《四库》,故不能视为《四库》底本。②四库馆有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同一书的多部复本,只能以抄入《四库》的那一部为《四库》底本。因此,尽管某书被抄人《四库》,但只有被抄入的那一部为《四库》底本,而其它复本或该书的不同版本则不是《四库》底本。③存目之书,不能视为《四库》底本,而只是《四库》存目书之底本。同样,原已抄入《四库》,后来又撤毁的,也只能视为《四库》撤毁书之底本。④敕撰本多是新修之书,一般不存在底本问题。至于大典本,是新辑佚所得,近似于新修之书。因此,若一定要说大典本之底本,那只能是《永乐大典》,而四库馆辑佚时形成的辑佚散片(篇)、辑佚初稿及修改稿,都只能算是《四库》稿本。因此,《四库》底本一般是指采进本、内府本、家藏本、通行本而言的。⑤《四库》底本,以送人四库馆校办之当时书籍为准,而送入者本身之底本,则不能再视为《四库》底本。如:有的书,在征书时,为各省书局转抄而来,则此转抄本即为底本,至于此转抄本所据之底本,则不应认为是《四库》底本。
  
  1.2 《四库》底本的特点
  根据以上对《四库》底本范围的分析,再参照目前所见《四库》底本的具体情况,可归纳出《四库》底本一般有如下特点:
  1.2.1 加盖翰林院印 有的《四库》底本书前有满汉文“翰林院印”,如《四库》底本《春秋金锁匙》一卷、《春秋别典》十五卷,书前均钤有翰林院满汉文大官印。官印一般加在每部书的首册首页(序文或目录)上。有的《四库》底本书前则有“翰林院典簿厅关防”满汉文长方印,如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藏《四库》底本《师友诗传录》一卷,首叶钤的是“翰林院典簿厅关防”。又如《四库》底本《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四十卷,有翰林院典籍(簿)厅关防。也有的《四库》底本同时盖有“翰林院印”、“翰林院典簿厅关防”两印。
  1.2.2 书内有删改涂乙处 目前所见《四库》底本,多有在原稿上的朱、墨笔改动,如前述《春秋金锁匙》、《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二书均有校改痕迹,与《四库》定本亦相合。又如《嘉业堂藏书志》亦载:“《张文僖公文集》六卷,……此本乃浙江巡抚所采进者,中间馆臣墨笔窜改之处不可缕举。……有满汉文‘翰林院印’”。馆臣所作的改动,除了删改、增添、调整文字外,还有很多是关于抄写格式的,如《四库》底本《来斋金石刻考略》,叶启发题识云:“稿本书名上著一墨圈,撰人下著二墨圈,夏字上著一墨圈,衡山岣嵝峰石刻上著二墨圈,均系抄副时以一圈为一空格之标识”。
  1.2.3 书内有校签 《四库》底本多贴有纂修官、总裁官、分校官的签条。这些校签,是四库馆臣校阅底本的重要标志。例如,《四库》底本,一般先分发下由纂修官校办。纂修官校办时校出的错讹字句或所加的其它意见,有时会书之于签,贴于书中,故《四库》底本书前或书中常有纂修官夹签。据《木犀轩藏书题记及书录》载:“《春秋别典》十五卷,旧抄本。书中校签颇多,卷首序文上粘有‘翁方纲’三字楷书朱印签”。纂修官校办后,一般要送总裁官审阅。在审阅时,总裁官也会将其意见通过夹签体现出来。故纂修官的一些夹签旁,又可见有总裁官的夹签。以上校办好之书,即送人武英殿发抄。在正式发抄之前,还会让分校官校勘。据《八十二种四库底本删改浅析》所引《四库》采进本《晏元献公类要》内附“移送单”载:“《晏公类要》第十九卷底本十页,武英殿于三月初五日发出,分校处于口月口日签出口处,发交誊录张宸写成十页,于口月口日收到写本,于口月口日校毕交覆校讫,覆校处于口月口日收,于口月口日覆校毕交殿”。可见,纂修官校办好之书,经由总纂官等复核后,交武英殿;武英殿先将其交分校处由分校签校,然后才交誊录;誊录本交分校校勘,再交覆校审核,最后交回武英殿。在这一过程中,分校官、复校官均被鼓励校出原书错误,故目前所见《四库》底本,亦有分校官、复校官之夹签。如《木犀轩藏书题记及书录》载:“《春草集》五卷,……此为《四库》底本,中有分校李檠校签可证”。总裁官以及分校官所作的改正,有时会用朱笔出签或径加在原签上,如前述《四库》底本《师友诗传录》中粘有“分校钱綮改正”朱笔浮签。
  一般来说,《四库》底本中,既有馆臣在原书(包括抄本与刊本)上的径改,又有粘签。但是,由于校签容易脱落,故目前所存的《四库》底本并不能完全反映当时校签之实际情况。校签的内容,与在原书上的径改一样,既有对原书的删改、增添、调整文字,也有很多是关于抄写格式的。那么,校签与原书上的径改,在具体操作上有何区分呢?就笔者目前所了解的情况看,其区别在于:能在原书径改清楚的,就用径改;径改不清楚的,就出签。如关于书写格式,若在卷前卷后,由于原书空白处较多,往往可直接用文字或符号加在上面,以示例表明;若在正文中间,不方便直接添加在原文上,一般用出签说明。关于文字内容,一些简单的文字删改或调整,如勾乙、涂抹等,就在原书上径加;倘若需要解释说明的、有存疑的、增加文字较多或改动较多的,就要出签。复审、复校所加的意见,往往也要出签。
  
  2 《四库》稿本
  
  从《四库》底本到定本,是需要有一个修改过程的。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修改本,均可称为《四库》稿本,如初次誊抄本及历次的修改稿。《四库》稿本与底本不同,因为稿本是在底本基础上的加工。《四库》稿本与定本不同,因为定本是在稿本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四库》稿本与副本也不同,因 为副本是对正本或原本的复制,而稿本与所据原本往往有所不同。
  本人目前所见的《四库》稿本主要为大典本稿本,这可能是因为大典本是由辑佚而得,需要较多的修订加工,故所存稿本较多,而一般的采进本,原书内容本身较为规范,不需要过多修改,所以稿本较少。而在存世的《四库》大典本稿本中,以大典本二次修改稿本及三次修改稿本为多,下面分述之:
  
  2.1 二次修改稿本
  大典本二次修改稿本,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有十余种。最近,李晓明女士著文介绍了其中的六种:《澹轩集》、《尊白堂集》、《山房集》、《剩语》、《临安集》①。兹在李文基础上,对其中的一些二次修改稿本介绍如下:
  《山房集》八卷《后稿》一卷,宋周南撰,清乾隆翰林院红格抄本,二册。卷二、五、七、八之卷端均有翰林院印。书口无“钦定四库全书”,只有“山房集,卷之一”及页数。每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卷二卷端题“钦定四库全书”。书中有校改痕迹(主要是改错字,也有添字、删字),有对书写格式所提意见,如卷一页十七“后太后?春帖子”,中间注:“另行写”。另外,在书写格式上,常用墨圈“o”表空格数,一个“o”表示空一格。书中也有一些校签,如卷二页二有一签:“又字另一行写,同题目,低二格。朕至公云云,另一行顶格写。”页五有一签:“爪讹瓜。”此书所抄字体不如《四库》阁本之规整。
  《云溪居士集》三十卷,宋华镇撰,清乾隆翰林院红格抄本。书前有“诗龛藏书印”,为法式善(号诗龛)所藏。其内容与《四库》阁本大致相同,只是卷三十的疏、青词、致词等几十篇阁本无,为馆臣所删。书中有校改痕迹,但绝少。书中还有十数条粘签,如目录卷三十有一签:“青词四首删去不录。”卷三页五有一签:“口口应作瞬息。”
  《渔墅类稿》八卷,宋陈元晋撰,清乾隆翰林院红格抄本。卷五、七之卷端有翰林院印。书中有校改痕迹,较它本为多,包括提示书写格式、改错字等。另有一些校签。
  《澹斋集》十八卷,宋李流谦撰,清乾隆翰林院红格抄本。每卷卷端题“钦定四库全书”,每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文中多有圈改,《四库》阁本多从之。书中有馆臣校签,如卷十八“荐母开转大藏经疏”,上有馆臣校签:“下不写”。
  《密斋笔记》五卷《续记》一卷,宋谢采伯撰,清乾隆翰林院红格抄本,一册。卷前题:“钦定四库全书”。书中有个别校改痕迹,主要是对文字的删改。一些对音字,也作了调整。
  综上所述,二次修改稿本的特点有:①大多数二次修改稿本还有不少改动,但这些改动较之辑佚初稿的改动已经不大,主要是改错字及书写格式上的进一步规范,间或有增减文字的,但不多;②既有在原书上的直接校改,也有不少粘签。其中有些地方有朱、墨两色校改及先后两次签改,说明有初校、复审之分;③所抄字体不如三次修改稿及《四库》阁本之规整;④在格式上已经很接近定本,均为每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⑤均用《四库》馆专用的红格抄纸;⑥对青词、疏语等提出了删除意见;⑦多有翰林院印,有个别有“诗龛藏书印”,另有个别无任何藏印。
  
  2.2 三次修改稿
  大典本三次修改稿本存世较多,且多曾为法式善收藏(关于此点,下文详述),钤有其“诗龛藏书印”。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有此类稿本数十种,如清乾隆翰林院抄本《北海集》、《初寮集》、《大隐集》等。这些稿本与定本已很接近,例如《山房集》九卷,宋周南撰,清乾隆翰林院抄本,国图善本部藏,二册。每册卷端有“诗龛藏书印”。每卷卷端题“钦定四库全书”,书口题“钦定四库全书”、“山房集”、卷数及页数。每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全书无校改痕迹。统观大典本三次修改稿本,其特点有:①格式已完全同于《四库》定本,二次修改稿中格式不符者,在此稿中均已改正;②书中基本没有校改痕迹;③抄写字体虽不如定本之规整,但较前一修改稿为优;④此稿是在前一修改稿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前稿所指出的问题,此稿基本都改过来了(包括改错字、文字增减、格式改动等),但也有个别并未遵从,如青词、疏语等,前稿虽提出了删除意见,但可能是因为这些书均只需抄录而不用刊行,故此稿中仍予保留。
  除大典本初辑稿本外,大典本二次、三次修改稿与采进本的稿本有两个共同的特征值得注意:
  ?格式统一。一般有如下两种格式:①每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首行顶格题钦定四库全书,次行低一格题书名,三行低二格题作者,四行低二格题篇名,五行顶格写正文①;②每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首行顶格题钦定四库全书,次行低一格题书名、卷数、作者,三行低二格题篇名,四行顶格写正文(如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翰林院抄本《性情集》六卷)。这两种格式的惟一区别是作者是否另起一行。这两种格式在《四库》定本中均有采用。可见,《四库》稿本均是依《四库》定本的格式誊录的。
  ?红格抄纸。红格抄纸是四库馆之专用纸,故《四库》定本、稿本均用的是红格抄纸。如以上所提到的《四库》大典本稿本,均用红格抄纸;《木犀轩藏书题记及书录》著录的《四库》稿本《搞文堂集》、《竹轩杂著》、《南湖集》,亦均为红格抄本。
  
  3 《四库》底本、稿本的下落
  
  《四库》修成后,《永乐大典》(《四库》大典本的底本)一直藏于翰林院,咸丰后遭盗窃,散失严重。1900年庚子事变中,其一部分被焚毁,一部分被盗掠,几乎散失殆尽。
  其它《四库》底本,在《四库》编修过程中即续有散失。《四库》修成后,按原先的计划,那些私家进呈的《四库》底本应发还各家。但是,由于当时图书管理上的混乱、书籍清理困难、大臣缺乏责任心等原因,除发还两淮300种外,其余发还工作没有实施。剩下的《四库》底本、稿本均被移送至翰林院收藏,供士子查阅。据乾隆四十一年六月二十六日大臣议奏:“查《四库全书》各种,其由《永乐大典》采掇裒辑者,俱属稿底现存,若系旧本流传,更有原书足资检览。应请俟《全书》告竣后,各藏副本于翰林院署,……如翰林及大臣官员内欲观秘书者,准其告之领阁事,赴署请阅。”乾隆从之。这里所说的副本,实指《四库》稿本和底本。
  这些《四库》底本、稿本,和翰林院的《四库》采进书复本及存目书一起,储藏非常混乱,法式善曾负责对其进行过整理。据《梧门先生年谱》(阮元编,清嘉庆二十一年刻本)载:“乾隆五十七年,……文成公又以《四库全书》告竣,各省所进遗书,有应销毁本,有应发还本,重复错乱,堆积如山,清理殊难,委先生治之。先生立道、德、仁、艺四号,缮写书名,分册掌之。”《存素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影印《续修四库全书》本)卷一“洞麓堂集序”载:“嗣全书告成,其稿本储翰林院宝善堂,余奉掌院章佳公命,清理其事”。又据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藏清福申手抄本《掌录》所附其跋语云:“辛未入词馆,闻有《四库书》蓝本,贮署之东西库。其未入《四库》而仅存目者,分藏讲读、编检二厅,心艳羡之,恨不获一见。乙亥受职后,亦理院事,适曹俪笙、秀楚翘二夫子有查书之命,遂得遍阅奇书,觉满目琳琅,目不暇给”。从上述可看出,经过整理后,《四库》稿本、底本是与其它书(如存目书)分开来存放的。
  如同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的遭遇一样,由于翰林院管理不善,翰林院中的《四库》底本、稿本也大量地流失。据法式善《陶庐杂录》载:“十年前,余正月游厂,于庙市书摊……得宋元人各集,皆《永乐大典》中散篇采人《四库》书者,宋集三十二种,元集二十三种,统计八百二十三卷。……书写不工,似未及校对之本。余维物少见珍,什袭藏之”。法式善所购得的这批书均为《四库》大典本稿本,绝大部分保存了下来,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善本部。从这可看出,《四库》修书刚结束不久,即已有大量的《四库》稿本流散于外,且公开售卖。此后,《四库》底本、稿本的流散愈加严重。据《藏园群书经眼录》“元音十二卷”条载:“昔时翰林前辈充清秘堂差者得观藏书,然往往私携官书出。泰州钱犀庵在馆最久,精于鉴别,故所携多善本。宣统庚戌津估张兰亭至泰州,在钱氏家中捆载十余笈以还,其中钤院印者十有九”。到光绪中期,翰林院所藏的《四库》稿本、底本及其它四库馆书,只剩下一千余部。较之往昔,时人有“一空如洗”之慨叹。
  那些流散于外的《四库》底本、稿本,成为藏书家积极搜求的对象。许多近代藏书家的藏书目录及经眼书目中(如《藏园群书经眼录》等),常著录有《四库》底本、稿本。现幸存于世的《四库》底本、稿本仍有不少,主要收藏于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上海图书馆等处,是研究《四库》的重要资料。

相关热词搜索:底本 稿本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的底本与稿本 四库全书的底本与稿本 四库全书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