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的起源与演化 技术竞争情报研究与应用的起源、演化及其差距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在简要评述技术竞争情报(CTI)兴起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CTI基本内涵及其外延的讨论,分析近年来国内CTI研究与应用的演化过程及其最新进展。认为目前我国的CTI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活动在技术管理(MOT)理念、研究人员知识结构和应用实证分析三个方面,与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关键词]技术竞争情报 起源 演化 技术管理
  [分类号]G350
  
  竞争情报(CI)作为一项针对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合法且符合道德规范的信息搜集分析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已逐渐得到认同和应用。其中技术竞争情报(Competitive Technical Intelligence,CTI)是通过充分利用广泛的社会信息和知识资源,运用竞争情报理论与方法,对技术活动中需要的信息与知识进行搜集、甄别、整理和分析研究,进而为创新主体制定和实施竞争策略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服务,其发展已被视为当前CI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新热点。
  
  1 技术竞争情报研究的兴起与发展概况
  
  1.1 CTI研究与应用的起源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创新及其商业化速度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现,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技术竞争逐渐成为企业博弈的焦点。为此,欧美等发达国家形成了以研究技术管理(Management of Technolo-gy,MOT)规律,实现其价值最大化的学科。为克服创新过程中由于技术扩散与垄断之间利益冲突所形成的“信息不对称”,在“技术监测”和“技术预警”等围绕MOT的信息分析实践基础上,通过吸取CI思想和演化经济学等现代非主流经济学理论,经过Jay E.Paap教授、Allen Porter教授和Tsvhirky博士等一批专家学者近30年的艰苦努力和理论归纳,终于使CTI研究与应用成为CI学科的专门领域。因此,CTI研究与应用的兴起和发展,既是市场竞争重点逐步由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向技术、知识等无形要素转变的客观要求,也是情报学理论发展与MOT学科建设结合的必然结果。
  
  1.2 CTI的基本内涵及外延
  在Ashton和Klavans等人1997年出版的Keeping abreas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echnical intelligence for business一书中,认为CTI“是指能够给组织的竞争地位带来潜在影响的有关外部科学技术的威胁、机遇或发展的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进行搜集、分析、传递、利用和评估的过程”。目前国内通常将CTI定义为:“在竞争环境条件下,能给企业或组织的竞争地位带来重大影响的外部科学或技术的威胁、机会或发展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获取、监控、分析、跟踪和预警过程,是CI理论和方法在科技管理和技术创新领域中的应用与深化”
  根据上述对CTI内涵的理解,长期以来由不同创新主体所组织开展的“技术环境扫描”、“技术动向监视”和“技术竞争策略”研究等,涉及到技术竞争中对信息和知识的搜集、甄别、研究和应用的活动,从广义上都可以看作是CTI产品及服务过程或者其中的某个环节,但是这些活动一直缺乏相互联系和理论依据。CTI概念的提出不仅为竞争主体预测技术价值链上的各项活动或流程的变化,为实现其创新战略意图提供情报支撑,而且还为上述活动的相互整合与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研究和应用平台。因此,严格说来CTI活动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技信息搜集与分析,而是在竞争环境下对与技术有关的信息搜集、甄别、评价和研究,从中发现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创新机会的新认识及新知识,并在创新中有效利用这些知识来制定和实施竞争策略的过程。
  
  1.3 国外CTI研究与应用发展概况
  发达国家围绕增强R&D能力、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等MOT活动所展开的CTI研究与应用方兴未艾,成为情报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如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瑞士苏黎世联邦技术研究所的E.Li-chtenthaler、P.Savioz博士等人就对跨国公司和中小企业CTI活动状况开展了长达近20年的实地调查,对不同类型企业中CTI的应用及组织流程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企业CTI的理论基础;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技政策研究所从1996年开始,就结合技术预见和创新绩效评价等管理环节,开展定标比超方法在技术创新绩效评价中应用的研究,开创了CTI绩效评价的先河;2001年匹兹堡大学商学院的Prescott教授与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合作,开展“实现CTI的商业效果”的课题研究,将企业CTI活动按作用划分成管理技术替代、技术组合管理、商品化和营造战略方向4种类型,对企业应用CTI的模式和最佳实践以及如何通过实施CTI项目来实现其商业价值进行了系统研究。上述研究重点关注CTI在感知和预见“颠覆性创新”或“技术跃迁”变化方面的影响及作用,极大地丰富了CTI的理论和实践。
  同时,CTI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也推动了CTI学术交流的发展。自1997年在波士顿召开首届CTI国际学术会议以来,竞争情报专业协会(SCIP)已先后组织召开了五届CTI研讨会,分别就以下问题开展了深入讨论:企业CTI及其在创新过程中的角色;如何将CTI与创新联系起来以增强技术预测能力;实现CTI制度化使其融入公司流程等,并于2007年8月在纽约举办CTI最佳实践论坛,议题涉及CTI与研发、技术创新和战略决策的关系等。2004年英国还创刊出版发行了《国际技术情报和规划》专业期刊,积极推进CTI学术交流的国际化及与MOT实践的融合。
  为适应亚洲经济迅速崛起的趋势,近年来SCIP还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发展中国家举办“通过在CI中应用技术监测赢得全球化”国际研讨会(2006年)等活动,帮助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等国结合实施MOT的要求,将CTI与技术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通过运用技术路线图、战略风险评估等方法,重点开展“技术学习”,使高效率搜寻和利用外部技术源与创新人才成为CTI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而呈现出不同于西方国家CTI的特点。
  
  2 我国技术竞争情报研究的进展与演化
  
  2.1 国内科技情报研究的渊源与演化
  与国外CTI活动起源于MOT的发展不同,我国的CTI活动脱胎于科技情报研究(Scientific&TechnicalIntelligence,STI)。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科技情报界结合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要求,在学习借鉴前苏联“科学情报综合与交流”、日本“情报动向跟踪”和欧美国家所开展的“技术扫描与预警”等信息分析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为科技管理和R&D活动提供服务、集信息库和思想库为一体的STI系统。这在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建立与完善独立自主的R&D和 产业技术体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使之成为我国科技情报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受当时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国际环境限制等因素的影响,STI基本上是为政府科技管理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服务。研究中利用的信息源更多地来自公开或半公开发表的各类科学和技术文献资料。研究内容从宏观层面看,基本是在系统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动向及变化的基础上,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评价,目的是为各级科技部门制定政策、研究计划提供参考,很少与技术的商业化和市场竞争相结合。在微观层面上开展的STI则主要集中在技术动向跟踪和新产品水平比较等方面,极少关注竞争的影响和创新策略等内容,其目标主要是为科研活动提供深度信息服务。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STI的发展环境、服务对象和研究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国内软科学研究的兴起给STI发展带来了严重冲击,使STI在计划经济时代所固有的弊端暴露无遗。为此,在科技情报界内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否定中国STI发展中特有的,集信息库和思想库为一体的独特性,主张照搬西方国家情报科学(InformationScience)的发展模式、贬低或否认情报研究(Imelli―gence Research)存在的合理性;二是否定市场经济环境中信息的竞争属性,忽视STI与软科学研究在信息搜集方式、服务对象和项目持续性等方面的差异,将STI视为普通软科学研究项目,否认STI的特殊性,进而取消STI。受外部环境变化和上述两种思想的影响,国内情报研究理论与实践发展陷入低潮。
  进入90年代中期,在CI研究与服务迅猛发展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形势的推动下,国内一些情报研究专家开始反思STI发展中存在的弊端,积极引进CI理念对STI进行改造,并依照信息的竞争属性及其强度,将STI活动划分为学科信息分析和技术情报研究两个不同的领域。其中的技术情报研究概念即对应国外的CTI,这样就将CTI活动与MOT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CTI的发展及其在技术创新中的应用引起工商企业界的密切关注。
  
  2.2 国内CTI研究和应用的最新进展
  随着国内STI的发展逐渐向CTI转移,一些专家学者相继开展了对CTI方法的引进和研究。例如,1995年清华大学的苏健民博士提出,应开展企业竞争性科技情报(CTI)研究以迎接全球性竞争挑战的设想;2005年北京城市学院竞争情报研究所的李艳博士就国外CTI理论研究和实践状况进行全面梳理,深入分析了国外CTI发展的态势与特点;北京大学的金炬博士通过总结美国CTI发展和应用情况,对CTI的内涵、方法及应用进行了系统研究。
  2005年上海科技情报学会组织召开“技术竞争情报(CTI)”国际研讨会,专门邀请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Liwen Vaughan教授等介绍国外CTI(专利和标准情报等)的发展动态与趋势;2008年中国竞争情报分会、北京大学等单位也针对国外CTI的发展趋势,分别组织召开了主题为“技术竞争情报与情报工作”的学术研讨会和“技术创新与技术竞争情报国际论坛(2008)”。这些活动使我国的CTI研究与实践逐渐为世人所认识。
  近年来,随着我国CTI研究与应用的重点,逐渐由介绍国外CTI发展状况及其方法为主,转向结合中国国情,加强针对MOT实践中出现的具体CTI问题进行研究,国内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特色的CTI前沿课题和研究成果。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陈峰博士结合技术预见(TF)活动的兴起,就CTI的属性与TF的相互关系进行专门研究;上海情报研究所的缪其浩研究员通过对日本建立“中国情报中心”和美国制订“日本技术文献法”期间,中、日两国不同反应模式的案例,分析了我国CTI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原因;北京理工大学的朱东华教授就技术监测方法在CTI活动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云南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的彭靖里研究员在开展“企业竞争情报示范工程”课题中,应用CTI方法对示范企业新产品开发的竞争态势进行实证分析。上述研究对推动国内CTI研究与应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 我国技术竞争情报研究及应用与国外的差距
  
  但是,由于我国CTI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发展起步较晚,而且缺乏有效的政府宏观引导和管理,使得理论研究与MOT的实践严重脱节,与国外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
  
  3.1 MOT理念及其情报活动中的竞争意识严重滞后
  由于国内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思维及改革开放后所引入的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完全信息”假设的影响,人们对竞争环境条件下MOT活动由利益冲突所产生的“信息不对称”规律和特征以及创新过程中信息竞争与共享的辩证关系缺乏正确认识,忽视科学信息与技术信息在传播和运用等方面的差异,将技术信息视为完全公开和完备的,认为通过知识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就能较好地实现技术的转移、吸收和应用,对于MOT思想及其CTI活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缺乏深刻的理解,在技术信息的搜集、分析和利用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流露出STI的惯性思维。这种思想观念严重滞后于全球经济科技一体化竞争的实际,与基于现代竞争思想建立起来的CTI发展与应用要求格格不入,在客观上制约了国内CTI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健康发展。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应用CTI的成功经验表明:基于MOT战略的情报竞争能力在理解和掌握技术创新中的隐含信息与知识,培育和提高企业核心能力,进而促进经济科技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2 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不适应CTI研究与发展的要求
  目前国内从事CTI理论研究与应用的专家学者普遍缺乏MOT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不仅对现代竞争、博弈行为及其创新管理等涉及CTI的理论知识积累不够,而且大多没有新产品研发或创新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对MOT实践和CTI活动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既富有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功底的学者屈指可数,难于适应开展CTI研究与应用的要求。而国外学者则往往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一般从事过多种技术研发与管理工作,从而将CTI研究与应用提升至与其他学科平等的地位来进行学术对话。如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的Mien.Porter教授不仅是世界著名的MOT学者,而且是在CTI研究领域多年从事应用CTI进行“技术机会”识别和“技术监测”分析的专家,因而能做到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将CTI理论研究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研究成果顺利转化为对策行动。我国从事CTI理论研究与应用的专家学者的知识结构和素质与国外相比明显存在较大差距,其研究成果在社会上的影响也非常有限。
  
  3.3 国内CTI的理论研究缺乏广泛的实证分析支撑
  随着我国CTI研究与应用的不断发展,不少学者已对CTI在创新活动中的机理、CTI分析的理论方法和CTI体系建设及其与信息资源管理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但缺乏结合中国企业应用CTI开展技术创新实践的实证分析支撑。而国外的CTI研究往往不仅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而且还具备坚实的实证分析基础。如瑞士苏黎世联邦技术研究所取得的中小企业CTI应用及其组织流程研究成果即建立在对欧洲企业长期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国内对CTI在MOT中应用的实证研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既造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践严重脱节,又使CTI研究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CTI研究与应用的健康发展。因此,根据近年来国内外自然资源产品价格日益上涨,发展方式由外延扩大型向内涵增强型转变,市场竞争逐渐由价格竞争转向创新竞争的外部环境变化趋势,加强对CTI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宏观引导和支持,结合不同类型企业的竞争实际,有重点地组织开展CTI在企业MOT实践中的实证研究,是我国CTI研究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关热词搜索:演化 起源 差距 技术竞争情报研究与应用的起源、演化及其差距 国内竞争情报研究演进态势 竞争情报实践与方法研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