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图书馆:如何从概念走向现实?】 泛在图书馆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泛在图书馆是“无所不在”的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存在的重要型态和发展模式。以人为中心、高度智能化、无所不在性是泛在图书馆的重要特征。泛在图书馆发展应用体系构建策略涉及四个方面。发展定位、标准规范、人机交互技术应用、发展体制与环境是影响泛在图书馆发展应用的关键性问题。
  [关键词]泛在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 泛在知识环境 图书馆发展
  [分类号)G250.76
  
  数字图书馆发展十余年来,成果非凡,影响巨大。然而随着社会信息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建设又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如:如何解决“信息淹溺,知识饥荒”的问题,如何应对用户需求变化的问题等。从数字图书馆的研发历程来看,人们对数字图书馆的需求和期望一直在变化,所以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目标也一直是一个变化和移动的目标。2001年美国总统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PITAC)提交美国总统的报告《数字图书馆:人类知识的泛在存取(Digital Libraries:Universal Access to Human Knowl-edge)》提出:“未来数字图书馆能够使每一位公民都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连人因特网,克服地理、语种和文化的限制,友好、多形式、迅速高效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人类的所有知识。”该报告公布以后,有关“泛在知识环境(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后数字图书馆(Post digital library)”、“泛在图书馆(Ubiq-uitous library)”等议题迅速成为各国数字图书馆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近两年我国学者也在进行有关方面的初步研究。
  回顾过去,审视现在,展望未来,泛在图书馆作为未来图书馆存在的重要型态和发展模式,应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和功能?按照什么样的模式去发展?需要应对哪些关键性问题?本文拟就此进行简要的探讨和分析。
  
  1 泛在图书馆及其特征分析
  
  泛在图书馆是全新的图书馆理念,国外也有人称之为渗透性图书馆(pervasive library)或弥散式图书馆(diffuse library)。其基本特点是“无所不在”,即用户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获得图书馆的服务,其本质是图书馆服务的泛在化。泛在图书馆应该是未来图书馆存在的重要型态和发展模式,它的重要意义在于:突破现有物理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樊篱,打破人们对图书馆的传统认识,真正从用户及其需求出发,遵循用户新的需求,适应用户行为的变化,将图书馆的服务融入用户科研和学习的第一线,嵌入用户科研和学习过程之中,为用户提供一种到身边、到桌面、随时随地的服务,用户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拉近与用户的距离,消除与用户之间的隔阂,模糊和淡化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边界,有机融合图书馆服务与用户空间交互过程的一种新的发展状态。可见,“泛在图书馆”的意义不在于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而是揭示了图书馆存在的本质和发展前景,其意义是深远而非同寻常的。它彻底改变了图书馆用户服务范围的限制,无缝、动态、交互地融人用户日常行为过程之中,将服务的范围延伸到一切有用户存在的地方,真正体现了图书馆的服务本质和社会使命,是未来知识型社会的一种综合而全面的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泛在图书馆的特征,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源于美国马里兰大学图书馆馆长Charles B.Lowry和美国乔治南方大学Lili Li。Lowry认为泛在图书馆应具有的特征是:①信息在线获取;②可获取各种信息资源;③全天候的咨询服务;④资深馆员参与服务;⑤便捷的用户接入和文献传递;⑥馆际协作。
  Lili Li提出了泛在图书馆的6大特征:①网络化;②全天候;③开放性;④多格式;⑤多语种;⑥全球化。目前业界对泛在图书馆的特征研究尚欠明晰。笔者认为泛在图书馆在具备传统数字图书馆基本功能与特点(如数字化、网络化、共享化、联盟协作、7×24小时全天候服务等)的同时,更突出以下三大特征:
  ?以人为中心――真正实现从资源网络到知识网络的演变。所谓知识网络,按照安德瑞斯?休弗特等人的观点,就是为实现服务价值,对服务活动所涉及到的人(包括服务者和服务对象)、资源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合理分析与架构,从而有助于实现知识创造和传递的网络,其基本要素是人、资源及其相互关系。知识网络所强调的是借助于网络所形成的关联关系和以人为导向的知识流动,目的是实现网络中的参与者之间知识的传递、共享、创造和应用。泛在图书馆实现了数字信息服务基础建构由以数字化资源为核心的资源网络转向以人为核心的知识网络,使“人”位于服务环境的中心,各种系统、功能和服务都是由人的需求驱动和设计的,并能够对他们的偏好和行为进行跟踪、分析,做出相应的反映,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工作。
  ?高度智能化――灵活实现用户信息自组织和知识空间构建。泛在图书馆与泛在网络、泛在学习等新生事物一样,是泛在计算、泛在智能技术发展应用的产物,是硬件、软件、系统、终端和应用的融合,因而高度智能化是其重要特征。泛在图书馆重视信息和知识的“语境”,对知识、知识元之间的关系及其语境进行描述,关注知识创建、获取、传播、组织和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泛在图书馆在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时,对于用户而言是“透明”的,不易被用户所察觉。它能通过传感器和终端设备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并结合网格技术、语义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语义抽取,构建基于行业或学科的宏观知识空间和基于用户特定需要的微观知识空间,以动态、无缝的知识组织方式,使不同格式、不同类型、非结构化的相关媒体信息能够有效地组织,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和信息的重复使用。所以,泛在图书馆网络资源库中的每一本书、每一份文献都不再是“孤岛”,它们的内容不再相互隔离,而是成为由一系列相互链接的概念所构成的灵活、流动的组织――每一本书中的每一个词都被互相耦合、串接、引用、摘录、排序、分析、注释、混合、重组,并且被融汇到比以往更深的知识空间结构中;每个页面都读懂了其它的页面(包括音频、视频、图像、虚拟现实等不同媒体形态的资源),每个比特(Bit)都影响着它的伙伴,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傻瓜化”的共享信息环境和知识空间。
  ?“无所不在”性――随时随地、灵活多样的用户接入服务。泛在图书馆的基本理念是为用户提供一种到身边、到桌面、随时随地、无所不在的服务,有用户的地方就应该有图书馆的服务。服务可能在物理的图书馆,可能在用户的实验室、旅行途中,也可能在用户的虚拟社区,是一种动态的、无缝的、交互式的信息传播与利用方式。用户的最大感受是方便、快捷、无障碍。泛在图书馆通过多种载体形态、多种动态渠道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服务获取终端不仅可以是传统的台式机、笔记本电脑,还可能是平板电脑、PDA(个人数字助手)、掌上电脑、高清晰度电视和手机等一切存在于人 们日常生活中的装置或设备,极大限度地体现用户信息获取途径的泛在性。
  
  2 泛在图书馆发展应用体系构建
  
  泛在图书馆作为未来知识型社会的一种综合、全面的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用户服务范围、服务手段、服务内容和功能都发生了极大的变革,不再仅限于提供简单的存取和检索服务,不再局限于将信息呈现模式由传统书刊纸质页面改变为电脑屏幕,而是更加关注知识创造、组织、传播和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更加融入用户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极大地推动人们的知识创造和创新。综合分析泛在图书馆的基本特征以及人类信息活动的变化态势,笔者认为泛在图书馆的发展应用体系构建策略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2.1协作共建体制的市场化、法制化
  我国的数字图书馆一直是以国家投资为主的资源主导型建设模式,服务模式停留在“资源中心”或“产品中心”模式阶段。随着形势的变化,我们应该逐步改变现有以国家投资为主的资源主导型发展模式,引入“用户中心”的服务理念和发展模式。泛在图书馆作为未来社会一种综合的、全面的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应用不可能排除社会协作共建体制建设,应该由政府牵头制订发展规划,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法律约束机制,协调与泛在图书馆建设运行相关的各方面关系,走公私合作式的服务主导型建设模式。政府必须出台行业标准和专业技术标准,并对行业之间有协作关系的运营模式法制化,以此规范泛在图书馆建设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同时,通过政策引导,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信息出版发行营销策略,刺激专业服务系统研发和技术创新,避免各自为政、多头重复建设,为泛在图书馆的发展创造积极有效的协作共建体制。
  
  2.2用户服务支撑系统网格化
  网格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使得海量数据处理、高性能计算与信息处理、知识生产和管理、集成化共享利用等问题变得更加容易。网格技术可以使多种异构的信息系统无缝地组成统一的信息服务视图。提供跨平台联合检索服务。泛在图书馆通过网格技术实现用户服务支撑系统网格化,形成一个在信息资源组织、管理、提供利用、用户教育等重要业务方面高度协作、高度集成的网络共同体。共同体内的任何一个协作成员都可以是用户服务提供者(类似电信运营服务网络),只是他们参与合作共同体所履行的合作协议不同,因而享有的权利(即资源利用权限)和义务也就不同。
  
  2.3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场所的泛在化
  目前,图书馆由于受知识产权、资源配置的限制,一般只对机构或系统内部用户提供服务,而对外部用户则不予服务或提供有限服务。泛在图书馆的用户应不再受隶属机构或系统内外的限制,用户可自由选择自己信赖的信息服务提供方。这就要求图书馆系统必须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特点,设置不同类型的用户服务政策,通过智能化的身份授权与认证技术,确定用户身份与类型,有组织、可控制地提供面向全社会的大众化服务。
  其次,泛在图书馆应把知识组织作为工作主要对象,对信息的搜集、描述、组织、检索和使用都围绕知识展开,并且关注知识的应用环境和应用群体,充分运用知识组织、数据挖掘、知识发现、数据融合、智能搜索等多种技术手段,建立面向需求、适应变化和灵活深入的知识发现机制。
  另外,泛在图书馆环境下,馆员担负用户服务的工作除了传统面对面的馆内服务以外,也可以随时随地将服务配送到用户的学习和科研一线、虚拟社区等。更多的图书馆员需要从物理馆舍中“走出来”,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智慧,到用户那里去开辟新的服务阵地和服务空间,去展现图书馆员的作为,去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用户在哪里,图书馆的服务就在哪里,图书馆的服务与用户的需求形成一种紧密耦合、良好互动的关系。
  
  2.4服务手段与服务机制的泛在化
  泛在图书馆能够使用户随时随地、多种途径获取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除了具备优良的用户服务外部环境以外,服务手段、服务机制也必须得到相应的改进。具体表现为:①通过技术创新改进服务手段。技术是图书馆服务不断提升的重要驱动力,在图书馆服务人员的身后,需要功能强大的技术平台的有力支持,需要有相关技术人员的积极协助。因此,需要加大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力度,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一方面,需要启动战略性的国家技术开发研究项目,综合应用数字移动通讯、人工智能、无线网络、数据挖掘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数字图书馆服务系统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图书馆员必须学会利用技术手段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②完善服务机制。首先,要通过机构改制、业务重组,将大量的馆员从单纯的图书加工、书刊流通管理等服务阵地中解脱出来,配置以深层次服务为核心的高素质人员队伍。其次,要制定有效的服务质量考核评估机制,使全馆各部门、各岗位能够始终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对重点服务部门和服务人员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配合,形成内部业务关系上的紧密互动关系,为用户服务效果负责,为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负责。
  
  3.1国家层面的发展定位问题
  泛在图书馆作为未来知识型社会的一种综合、全面的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高技术含量、高集成度、涉及技术领域广泛的知识服务网络系统,其建设与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因此,国家需要从战略高度去构建我们的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需要结合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泛在图书馆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应用模式给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以便调动、统筹、协调社会各方力量,总体规划,科学实施。
  
  3.2标准规范问题
  泛在图书馆的资源组织、系统集成、用户服务等各个环节都必须有相应的标准规范。例如元数据(DC)作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交流、传播和组织的重要技术标准,对它的研究应用一直未间断过。随着Web2.0和语义万维网(有人称之为Web3.0)的发展,网络资源的细粒度化、语义化和更广泛的开放链接有加速发展的趋势,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DC,越来越朝着实现机器自动处理的方向发展。语义的自动提取、映射的自动生成、内容的自动发现、服务的自动协同等,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网络信息组织和数字图书馆研究开发的热中之热。泛在图书馆如果想成为未来社会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必须大幅度提高其信息和知识处理的能力与效率,“机器可处理”乃至“机器可理解”是必须要逾越的一条鸿沟。在相当长时期内,人类继续“为机器打工”不可避免,“语义从哪里来”、“功能如何实现”是在万维网上架构新一代应用所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对图书情报行业来说,所有这一切,首先要对泛在图书馆的体系架构和标准规范有一些新的思考。
  
  3.3人机交互技术应用问题
  自然高效的人机交互是泛在图书馆实现的关键。相对泛在计算环境而言,目前人机交互的模式还停留在桌面计算范式下,繁琐而低效的交互过程严重增加 了用户的认知负担,影响用户工作效率,影响用户对网络信息服务系统的整体评价。泛在知识环境下,提高人机交互的自然性和高效性,技术上重点应做好以下几点:①支持多通道交互。多通道交互技术允许用户通过各种自然的交互手段,如语音手写等与计算机系统进行交互,从而克服传统交互工具缺失引起的问题,发挥人机之间彼此不同的认知潜力,降低用户的认知负荷。②支持上下文交互。计算机系统自动地对上下文、上下文变化以及上下文历史进行感知和应用,根据上下文感知计算调整自身的行为。泛在计算中最珍贵的资源不是计算机技术,而是人的认知资源。只有当计算机系统支持上下文、多通道交互时,我们才能扔掉键盘与鼠标,使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当前正在进行的任务而不是计算系统,甚至完全忽略计算系统的存在,这时计算机才算真正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工作中。③支持信息可视化(Envisioning Information,EI)检索。信息可视化是利用图形功能使抽象信息形象化,通过人的感知和联想功能,并借助计算机技术来帮助人们检索、理解、甄别和利用信息,提高信息检索与利用效率。目前,基于文本的检索已经广泛应用,国内外专家正在对不同形式的检索技术进行着相关的实验(例如通过图像、颜色、声音检索),但对于“不拘形式、普遍访问人类所有知识”这一宏伟目标,这些显然是不够的,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使信息可视化。
  
  3.4发展体制结构与外部环境保障问题
  我国的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项目牵涉到国家发改委、文化部、科技部、教育部、科学院等国家机关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此外,党校、社会科学院、军队院校等系统也在筹划或建设数字图书馆,这些系统分属于中央、国家机关和军队的不同的管理部门,一些企业也在进行数字图书馆方面的技术开发研究和数字资源建设。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显得有些头绪纷繁,缺少全国“一盘棋”的宏观管理体制。其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利用离不开知识产权的制约,资源利用与产权保护问题始终是我们研究和探索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点问题。另外,数字图书馆建设如何才能走出重硬偏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樊篱?如何解决知识出版传播模式的多元化?如何能够实现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如何实现更为有效的资源共享?因此,全球协作和多学科合作、图书馆发展体制变革、经济与文化产业结构链、知识产权等均应成为泛在图书馆建设发展所必须重视的问题。
  
  4 结语
  
  在泛在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虽然泛在图书馆的概念、发展模式在人们的头脑中还比较模糊,但泛在图书馆作为未来图书馆发展的理想模式和建设目标,其存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社会信息化创新理念的发展带动下,泛在图书馆必将能够以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改善人类知识传播和利用模式,对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知识资源的高效获取与利用产生深远影响。

相关热词搜索:走向 图书馆 概念 泛在图书馆:如何从概念走向现实? 泛在图书馆 浅析泛在图书馆发展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