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模型_学术交流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系统阐述Garvey-Griffith模型、信息流模型、生命周期模型、价值网络模型、Bjork模型、供应链模型、网络结构模型7种学术交流模型的内涵、发展及其特点,深入比较分析上述7种学术交流模型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认为Bjork模型是比较完善的学术交流模型,是对当前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混合型学术交流模式的最好阐释。
  [关键词]学术交流模型 学术交流模式 学术交流 开放存取
  [分类号]G350
  
  1 引 言
  
  学术交流是科学知识交流的桥梁,是一切创造的信息源泉,对于社会交流和经济发展发挥非常重要作用。1945年,Vannevar Bush看到了计算机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信息高密度存储和索引能力以及更好地服务于科学信息交流的巨大潜力,在其撰写的“As We MayThink”一文中提出了“Memex”理论模型,首次描述了文件之间的联系。“Memex”虽然不是一种真正的学术交流模型,但对各种学术交流模型的产生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从20世纪90年代Garvey等提出第一种学术交流模型――Garvey-Gfiffith模型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学术交流模型的探讨。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成为人们学术交流的主要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学术交流模式,出现了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网络化电子化的学术信息交流为核心的、全新的学术交流模式,如学术博客的学术交流模式、基于Wiki的网络学术交流模式。随着学术交流模式的转变和纵深发展,各种学术交流模型不断完善、发展,并且产生了专门的网络学术交流模型,如机构知识库模型、Wiki模型、博客模型等。
  
  2 学术交流模型的比较与分析
  
    
  2.1 Garvey-GrigltIl模型
  20世纪70年代早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Hopkins University)的Garvey和Grifflth通过对心理学领域科学家学术交流的实证观察,提出了Garvey-Gfif-fith模型(见图1),描绘了正式学术交流过程,从研究开始、初步报告,到学术会议和预印本,然后是期刊出版,文摘和索引服务。此外,该模型还包含了非正式交流过程,如研究小组、学术讨论会等。Garvey和Grif-fith将其作为衡量出版和传播实践变化的基准,以案例研究和研究团体的学术交流行为对该模型进行了证实。
  Garvey-Griffith模型较好地诠释了学术交流过程,因此,一直被作为科研工作者的学术交流模型的标准。然而该模型过度关注科学家学术交流的规范和价值,忽略了他们生活和工作的社会环境,不能解释正在转变的学术交流实践。为此,HuMt提出了Garvey-Griffith修正模型,更加注重科学家之间的正式交流过程,增加了论文发表后的目次(Table of Contents,TOC)服务,对引用文献进行科学引文索引,将其收录到OPACs、WorldCat等数据库中。2004年Hurd又考虑了自存档和机构仓储的发展。Garvey-Griffith修正模型建立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大科学”时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术交流的速度和效率,并倡导论文自存档,摒弃了同行评议,是“一种现代化的Garvey-Griffith模型”。但是无论是Garvey-Griffith模型,还是后来的修正模型,都是从“产品链”的角度对学术交流过程进行诠释,但没有对学术交流的主体“人”进行诠释,没有探讨论文出版后其学术信息向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消费者的流动。
  2.2信息流模型
  1993年,Colest研究了英国的STM信息系统(TheScientific,Technical and MeScal Information System),基于该系统的特征提出了学术交流的信息流模型,如图2所示:
    
  该模型列出了主要参与者,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和医学家、原始文献出版者、二次文献出版者、数据库服务器以及图书馆,刻画了信息在这些参与者之间的流动和传递,包括在线服务和全文电子服务,同时也提到一些非正式交流方式,如学术会议、电子邮件、个人间非正式交流和预印本的交换等。
  信息流模型不是从出版的角度,而是从基于信息在参与者之间的传递来探讨学术交流,是一种相对比较简单的模型,在正式交流过程中,最主要就是文献在创作者、中介和用户之间的传递,没有显示出现代信息交流中各利益相关主体以及一些潜在主体的复杂关系。
  Cox 指出学术出版正经历着一场变革,直接影响信息链中的每个参与者。传统期刊出版是一种相对不复杂的活动,由学者和研究人员的需要驱动。20世纪80年代起,期刊价格膨胀,期刊和文献数量的增长都超过了图书馆购买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参与者的增多,信息流模型变得更复杂、更不确定。1998年,他提出了一种“按次付费”出版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出版商的收益模式,学术出版模式更复杂。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信息流修正模型,其中参与者增多,并且其相互配合和依赖关系非常复杂,如图3所示:
    
  信息流修正模型是对Coles信息流模型的补充和完善。与Coles信息流模型相比,它摒弃了非正式交流的环节,完善了正式交流过程,更清晰地表达了信息传播过程中各种复杂的信息流向和服务流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主体越来越多,包括潜在的参与者和服务类型也越来越多,该模型依然没有完全刻画所有参与者之间信息流的走向以及所有服务(包括潜在服务)。此外,网络的发展使得非正式交流越来越广泛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样导致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该模型没有对此进行阐述。
  2.3生命周期模型
  学术交流有其自身的“生命循环圈”。2000年,Tenopir和King提出了学术交流的生命周期模型,其核心是科学家进行的各种活动,如研究、教学、管理等。该模型揭示了各种工作活动和读者用户之间的信息输入输出以及消耗在该过程中的资源和产出。Tenopir和King在该模型中指出,科学信息是研究的一种输出,也是科学家所使用的一种输入资源――通过信息知识的产生、创作、复制、分配等一系列传统处理过程来实现学术交流,如图4所示:
    
  生命周期模型列出了所有直接和间接参与者,揭示了作者、出版者、图书馆和读者在学术交流中不同的角色和功能。对于期刊出版者而言,电子化的提交方式已经削弱了第二方和第三方经销商、信息中介、代理商的地位。间接参与者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信息传播的过程,但是对学术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政府和其他赞助者提供研究资金,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本身及其对社会的价值。
  生命周期模型揭示了科学发展的本质和研究成果的效用价值,但是,它不包括来自外部读者的信息,如医学专家、工程师、法律专家,图书馆专业人员和管理咨询专家、官方组织和非盈利组织等,并且没有对研究 目的和研究成果的最终价值进行揭示。
  2.4价值网络模型
  PIRA认为,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创造价值的系统本身,而不是公司或企业。系统内部不同的经济参与者,如供给商、商业伙伴、同盟者和客户,一起合作创造价值。为了以新的形式和新的执行者带动价值的创造,系统的战略任务是角色和群体内部关系的再造。2003年,基于Normann和Ramirez的研究成果,PIRA采用价值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学术交流的价值网络模型,如图5所示:
    
  价值网络模型从创造价值(包括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角度阐释了内容工业之间以及内容工业和非内容工业之间的关系,指出因特网打破了出版部门之间以及出版和其他经济活动之间的界限。该模型在价值链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地指出了各种可能产生价值的途径,进一步完善了整个价值创造过程,对于参与者,可以更加明确自己所处位置或者要进入的价值循环圈。但是该模型的投入和产出不够明确。首先,该模型的核心在于价值创造的循环,各环节中并没有对产生价值的投入明确化,仅仅指明了价值的流向;其次,由于该模型是对内容工业价值链模型的完善和补充,仅关注各环节所能创造的价值,却没有从价值创造的角度为各参与者指明所创造的价值的内涵。
  2.5 Bjork模型
  20世纪70年代,Douglas T.Ross和SoiTech提出了“结构化分析和设计技术”(SADT),创建了IDEFO过程模型(Integration Definition for Function Model),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图形化建模语言。2003年,芬兰瑞典语经济管理学院的Bjork教授采用IDEFO建模语言对学术交流系统进行建模,该模型包括22个功能图、64种活动。2004年,推出了学术交流的正式模型,笔者称之为Bjork模型。
  2005年Bjork模型发展到第3版本,2007年Bjork进一步修订了该模型,2008年Bjork教授又扩展了该模型,提供了第一份详细的学术出版过程“地图”。Bj6rk模型包括的活动有:①进行研究,创作文献;②出版者管理出版过程;③专业学者参与编辑和评议过程;④图书馆存档并提供访问文献的人口;⑤参考文献服务对出版物进行识别和检索;⑥读者查询,检索和阅读出版文献;⑦从业者直接或者间接实施研究结果。Bjork模型包含了33-35个专门的功能图,鉴别了103-113种主要活动。其顶层结构为AO研究、交流和应用的结果,其输入是现有的知识和科学问题,在经济动
  Bjork模型为学术交流分析提供了最好的平台,能达到所需的详细水平,提供了对学术交流价值链中的各种活动及其相关信息进行详细阐述的层次结构。主要内容是从系统的角度探讨活动成本识别下的学术交流过程的活动,主要包括:①资金研究和研究交流;②进行研究和交流结果;③出版科学和学术作品;④传播、检索和保存;⑤研究出版文献和应用知识。每一种活动模型是发生在生产系统中的活动和连接这些活动的信息与对象的一种结构化表示。模型图标包括:活动、控制、机制、输入和输出,一个活动的输出常常是另一个活动的输入。Bjork模型的主要用途有:①通过该模型可以捕获学术交流过程所有的活动和相关成本;②强调可选择的出版模式之间的区别。
  与早期Garvey-Grimth模型及其修正模型相比,主要区别在于:①Bjork模型是层次结构的;②提供了更多学术交流机制;③对许多功能进行了更详细的刻画;④更详细地解析了输入输出;⑤描绘了许多新的系统功能(OA仓储、采集器)。总的来说,该模型的优点是:对学术交流的各环节或功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揭示,且易于扩充;缺点是:学术交流各环节或功能之间的关系难以理清。
  2.6供应链模型
  学术交流模式的改变促使学术出版模式改变,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复制、分配、控制和出版信息的能力,目前以网络化电子化媒介的学术机(社会)和科学好奇心(个人)的控制下,在研发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作用机制下,输出为新知识或提升生活质量。对AO研究、交流和应用结果进行扩展,如图6所示:信息交流模式已经形成,并且在不断改善。2008年,黄如花等以传统模式为基础,探讨了OA对科学信息交流和利用过程中各环节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特点和丰富发展,提出了开放存取环境下的科学信息供应链模型,如图7所示:
  在一定程度上,该模型比较客观地揭示了当前学术交流过程。与Garvey-Griffith模型相比,该模型描绘了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和开放存取出版并存的环境下学术交流过程。它具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一是涵盖了当前主要的出版形式;二是突出了作者与用户之间的直接交流。
    
  但是该模型仍有不完善之处。首先,它极为简略,省去了出版环节,因此不利于人们理解不同出版模式的异同;其次,没有对各种服务类型进行探讨,而在文献数量急剧增长的今天,各种易于找到自己所需文献的服务更是必不可少;最后,没有对作者和用户之间的交流进行更具体的分析。
  2.7网络结构模型
  蔡迎春借鉴传统文献传播系统诸要素及交流模式,构建了一种基于OA的网络结构学术交流模型。该模型将学术出版过程中的采集、加工、出版等环节逻辑分离,使得作者、出版商、图书馆以及图书馆员在学术交流中的角色重新定位。该模型是专门针对OA信息建立的网络结构交流模型,该模型的中心部分是自存档的机构知识库(IR)。与Blog模型相比,有其优越性。然而它揭示的只是学术交流系统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如图8所示:
    
  
  3 结 语
  
  在倡导知识的开放获取之前,约有十余年没有学者对学术交流模型进行探讨,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前探讨学术交流模型的研究少之又少。随着开放获取运动的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论文的作者、科研人员和用户可以不通过中介而方便地进行直接交流,更好地掌握了学术交流的主动权,出版商的地位有所削弱。OA理念在现代学术交流中已经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基于OA理念的学术交流模型在刻画开放存取环境下学术交流模式方面表现出强大的优越性,可以弥补传统学术交流模型的不足,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促进知识的自由传播。
  就目前创建的学术交流模型来看,比较完善的学术交流模型是Bjork模型(2008),将传统学术交流模式和基于OA的学术交流模式融合在一起,对参与者和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进行了比较透彻的研究,是对当前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混合型学术交流模式的最好阐释。然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术交流模式的改变,学术交流模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学术交流 模型 研究 学术交流模型研究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群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