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信息需求与服务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信息需求少、范围窄和层次低等问题突出,主要是由农村信息服务分散与农民的经济和文化隔阂所致。少数民族农民并非是需求高度一致的整体,不同类型群体有不同的信息需求。目前重点应强化政府责任,破解信息服务障碍;提高县区图书馆功能,使农民普遍得到信息服务;加大农民素质培训力度,促生更多和更高层次的信息需求。
  [关键词]少数民族农民 信息需求 农村信息服务 县区图书馆
  [分类号]G203
  
  1 引 言
  
  伴随我国农业农村深刻变化,促进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全面发展的任务愈加突出。究其问题的根源,除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等原因外,信息传播渠道不宽、流通途径不畅等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没有农村少数民族的和谐与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如何使少数民族农民摆脱获取、利用信息不多的窘境,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但目前凸显出来的一个问题是,凡把少数民族农民看作信息需求高度一致的整体,缺少应有的区别研究和服务,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从2009年初以来,笔者先后深入齐齐哈尔市三县一区等少数民族聚居的5个村屯,随机接触了21岁到65岁年龄段中的237人,通过集中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及家庭走访等形式进行调研。本文所述农民指该地区的达斡尔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和满族农业劳动者;信息需求指这些农民对生产、生活、学习、休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知识、消息、数据”的需要状况。期望通过对农民信息需求的剖解,为研究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信息服务提供参考。
  
  2 少数民族地区信息需求的现状
  
  调研中,根据其生存状态和生活目标等,把少数民族农民分成奋发型、期待型、习惯型、无奈型和游离型群体。调查显示,生活预期及生活方式不同的农民群体,产生了不同的信息需求。
  2.1 各群体农民信息需求的特点
  2.1.1 奋发型奋发型农民是敢于接受新事物、要靠实力致富的农民,占调查总数的3.4%。他们有“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的理念,宁可千辛万苦也要改变生活面貌。46.9%需要生产经营信息,其中重视种植、养殖新品种、新技术信息的比例最高,达87.5%。该群体没有玩牌喝酒的嗜好,50%渴求学习信息,43.8%需要生活信息,喜欢休闲信息的占68.8%,关注社会保障信息的为37.5%,其中需要扶贫救济信息的最少,为12.5%。
  2.1.2 期待型期待型是愿意听从干部或看能人怎么干的群体,占42.6%。其典型的生活理念是“吃饭靠政府,花钱靠自己”。78.7%需要休闲信息,其中喜欢名胜景观城市风光的最多,为87.1%;66.6%希望社会保障信息。农忙过后或劳作之余,以往聚堆聊天打牌喝酒的多,现在关心生产经营信息的占47.5%,喜爱生活信息和学习信息的占44.6%和43.9%。
  2.1.3 习惯型习惯型为在农村乐天知命,喜欢随大流的农民,占36.7%。这是个守得住清贫、耐得住艰辛的群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思想颇浓。该群体有很强的幸福感,喜欢休闲信息的占71.3%,关注社会保障信息的是49.4%,不少人还有“给就要,不给也不争”的心态。他们对传统生产驾轻就熟,重视生产经营信息的占38.9%。一些人也喜欢“打打小牌喝喝小酒”,需要生活信息的占38.3%,对于学习信息有的以为没啥用,有需要的为28.7%。
  2.1.4 无奈型无奈型主要是家庭尤其户主陷入困境的农民,占3.8%。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常常力不从心,如年迈体弱、家有病人、遭遇灾祸、丧失劳动能力和历史欠债较多等,不求过得好,只求过得去。对社会保障信息的需求占59.3%,需要扶贫救济信息的最迫切,达88.9%;27.8%喜欢生活信息和休闲信息,有的重视养生健身信息是为省点医药费。关注生产经营信息的占22.2%,只有11.1%想获得学习信息。
  2.1.5 游离型游离型指不甘心在一贯制模式中生活的农村居民,调查对象中占13.5%。该群体多为有一定技能或可以投亲靠友,有的想迁出还未离开,有的来去不定,有的定期往返于城乡或村屯之间。54.7%看重生产经营信息,25.9%渴望学习信息;由于生产生活变动大,需要休闲信息和生活信息的为48.4%和33.8%,关注社会保障信息的占35.3%。
  2.2 少数民族地区信息需求中的问题
  综上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地区信息需求有几个问题非常突出:①数量太少。如5个村屯有信息需求的农民平均不到一半,占48.2%,在各类信息需求中,人数最多的为69.6%,最少的为34.9%;而农民的信息需求量则平均占43.3%,比例最高和最低的分别为59%和32%,各群体中需求信息量最多的为55.8%,最少的仅28.1%。②范围狭窄。广大农民的需求基本局限在两类信息上,如总体和个体需要最多的都是休闲信息和社会保障信息。③层次偏低:喜欢趣味性信息的多,重视知识性信息的少;对“输血”性信息需求的多,对“造血”性信息需要的少。譬如,热衷于文体娱乐信息的平均为67.9%,想学科技文化的仅有27.4%;希望生产经营信息的占41.6%,渴求社会保障信息的为54.9%,关心扶贫救济信息的则占53.6%。而且不单无奈型农民如此,连作为少数民族农村主体的期待型和习惯型农民群体对扶贫救济信息的企盼,也都远远多于对生产经营信息的需要,最少的还高出近14个百分点。调研中还了解到,农民对同类信息的需求也有很大差别:随意的比有目的的多,看热闹的比细琢磨的多,从众的比内在需要的多,臆想的比实干的多。如一些农民对法律维权信息的关注,大都是喜欢奇异的法律案件;喜爱名胜景观城市风光的,只不过是想想而已;有的对家居服饰美容信息的情趣还没好意思表达出来;有些农民渴望的种植、养殖新品种、新技术信息,则是以本村能人的看法为标准。
  
  3 少数民族地区信息需求问题的成因
  
  3.1 农村转型期引发农民信息意识分化
  信息意识驱动着人的信息行为,意识越明确,能动性就越大。但是新农村建设在发展中,一些农民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跟不上,信息意识发生明显分化:①农业仍需靠天吃饭,传统生产和管理也可以维持生计,有的觉得不差啥,对信息缺少敏锐的感受力;②随着农村日子越来越好,很多农民更感到不缺啥,信息兴趣不大;③农村培养信息素质的活动少,没能“自学成才”的农民未认识到信息的价值和作用,对大多信息茫然而漠然;④农村公共信息产品短缺,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无法“自给自足”的农民逐渐淡化以至失去很多兴致;⑤“三农”和少数民族问题一直受到党和国家以及社会的重视,尤其欠发达地区得到各种优惠政策和慷慨无私的物资援助,可以“等靠要”的生产生活使一些人的依赖心理增强。如调研的两个村相隔不过30、40 公里,土质、气候等自然条件没有任何区别,地处偏远的满族村300余户人家只有一个五保户,而距城市较近的某民族村180余户中困难户则超30户。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该村所享优惠待遇多于满族村,还有天天喝小酒的困难户。丰厚的物资援助不仅冲淡了一些农民的生产热情,也大大限制了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需求。
  3.2 个人条件差距导致农民获取信息能力不一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并非任何人以及随便就可得到,获取信息须有一定文化和经济条件。文化能力差,既难以通过公共媒体、信息机构、计算机网络等查询信息,也不可能正确认知、筛选和利用海量信息。人的文化能力与其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而目前少数民族农民的文化水平却极低。调查数据显示:3%没上过学,48.5%读过小学,读过初中和上过高中的则占36.4%和12.1%,大专以上学历的一个也没有。经济条件在农村就更显重要。农民索取信息所用的电视机、计算机和电话或手机等设备设施,无论购置还是使用都要花钱;去城里寻求信息则需支付交通费、食宿费以及复印或咨询费等,况且应用一些信息更要花钱。农村实行包产到户以来,虽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但家庭经济却走向两极。如在一个阴雨天的上午,笔者走访了11户,家家有电视机,而有7户人在睡觉:有的说没有好看的节目,有的说电费太贵。调研的230余人中只有11台计算机,且集中在个别村屯,有的连黑白电视机也没有;而且为了少花电费,不少家庭无论春夏秋冬天一黑就躺下睡觉,平时尽量少看电视不开灯,即使看电视等也在有限时间内看全家都喜欢的节目。还有的农民想盖新房或为应急,正一门心思地攒钱。所以,消费成本高让很多人对信息望而却步,收入水平低使不少人对信息望梅止渴。可以想见,文化和经济条件不够的农民,何能有很强的信息能力和信息需求,以至得到更多的信息。
  3.3 社会信息服务各自为政致使农民获取信息不平等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虽有城对乡支农活动、新闻媒体、网络和图书情报机构等诸多信息组织和渠道,但各方面提供的服务普遍不公:①服务于近郊农民的多于远郊农民;②服务于富裕农民的多于贫困农民;③锦上添花的服务多于雪中送炭的服务。譬如,城里的一些部门及单位距农村较远和限于种种条件,自行其是的文化支农活动多数是自讨方便;农村的“万村书库”和“农家书屋”等有人管“生”无人管“养”,大多建成后便不了了之;乡镇文化站阵地小、无专管;县区图书馆则-有3-4万元购书费、5-6个工作人员,而且设备落后又没有交通工具和活动经费,只能就近和象征性地为个别先进典型农户和村屯提供服务;而计算机网络和电视的利用由于经济成本和文化成本高,使得其服务完全倾斜于富裕农民和精英农民,无形中给绝大多数农民设置了屏障。因而,广大农民很少考虑从其他渠道接收信息,主要靠村干部发布与亲邻和村民口口相传,不仅获得的信息量少、内容单调,而且往往是滞后甚至可靠性差的信息,进而又影响了一些人对信息的索取和利用。
  
  4 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信息服务对策
  
  解决少数民族地区信息需求问题,在不同视阈有不同的策略。从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水平的角度上,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4.1 强化政府责任,破解信息服务与农民的隔阂
  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不畅的根本症结,是信息服务散乱与农民的经济和文化隔阂。所以,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在农村普及信息服务。普遍的信息服务,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和实现农民的基本权益,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因而政府尤其县区政府,首先要改善文化支农工作和加强对区域涉农信息服务组织的管理与调控。对于支农活动,应建立支农文化设施“生”“养”并重和协调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一是成立由宣传部和文化局牵头的联合领导组织,协调各界文化支农活动,变无序为有序、凭主观想象为根据农村需要开展服务;二是在省和县区文化领导机构内设农村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基金会,统一管理和配置支农物资和资金,以保证文化事业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优化农村信息服务环境。
  为提高现有信息服务组织的成效,政府目前主要应做好两项工作:
  4.1.1 加强领导和规划 包括:①明确各信息组织的责任和任务,努力扩大信息服务的范围和层次;②对信息组织进行合理分工,由政府信息部门承担技术推广及查询工作,由信息机构负责信息资源管理和基础性信息服务;③确定县区图书馆为区域核心专业化信息机构,牵头区域信息服务与协调,并提出向少数民族地区以至广大农村延伸服务的方案,当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④将政府各部门的信息机构独立出来,由文化局和农委共同领导,扩大其职能范围,强化规划和管理功能,促进对各信息组织的协调,使之联结为一体化(一站式)的信息服务体系。
  4.1.2 为信息组织提供运行和发展保障 一方面应增强其服务实力:①加大投入,增加年度信息资源采集费和下乡经费,扩充人员编制和现代化设备,使其有能力扩大无偿服务辐射面;②改善服务人员素质,深化用人和分配机制改革,摈弃信息服务单位凭关系进人的传统,调整如齐齐哈尔10个县区图书馆迄今没有大学毕业生和计算机专业人才等的队伍结构,扭转工作人员能力高低一样和干好干坏一样的管理状态,不断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应组织乡镇与村屯积极配合。乡镇作为信息组织与村屯和农民间的桥梁纽带,要根据区域发展目标和各村屯特点、农民需求,安排专人负责信息服务的沟通和联系,并督促和帮助村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村屯是信息推广的终端,是信息产生效益的主体,其工作成效决定着信息服务进村人户的效果,必须重视信息活动阵地的建设。村屯至少开辟一室多用的场所为文体娱乐、学习和信息查询、交流中心,并自筹或募集几个书架和阅览桌椅与一两台计算机和一台电视机,既有专兼职人员管理(可由会计或出纳员兼管,或选派合适人员抵义务工),又免费开放(使用费从村公用经费中支出)和辅导查询,才能确保农村信息服务的普及。
  4.2 强化县区图书馆功能,使农民普遍获得信息服务
  少数民族地区信息需求的改观,不仅在于农村普遍开展信息服务,还在于农民能普遍地、方便地获得信息服务。这个重任无疑历史地落在县区图书馆肩上。因为普及性、公益性和便民性是公共图书馆的基本属性,县区图书馆则是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最贴近农村的公共图书馆,而且拥有现成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人才,积累了大量农村服务经验,无论网络虚拟资源或实体资源都能提供,还有地市和省级公共图书馆以及高校、科研系统图书馆的强大信息、技术和人才资源可做后盾,在普及信息服务上比其他信息组织更具优势,也更胜任信息资源管理和基础性信息服务。但是,县区图书馆也面临着诸多局限,增强其聚集和扩散功能的主要途径是:
  4.2.1 建立图书馆服务网,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这个网应以县区图书馆为总馆,乡镇文化站图书室为分 馆,村屯文化室为网点,把图书流动车作为补充和调节手段,形成有形和无形网络服务。有形网为总、分馆和网点通借通还,总馆负责分馆和网点的资源采购、加工与服务的指导协调;无形网指数字图书馆网络和互联网覆盖,拓展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领域。在县区图书馆工作人员指导下,村屯文化室在做好图书流通工作的同时,组织农民排序分时上网、充分利用“共享工程”信息资源和定期集体收看电视“三农”节目和科学技术、文化知识节目以及VCD和DVD等农业音像制品等,可让每一个人都获得信息服务。
  4.2.2 构建一体化服务体系,使农民自由、便捷地获取信息 县区图书馆作为区域核心专业化信息机构,应负责整合或借助大型图书馆整合的数字化和非数字化信息、经济和文化信息以及资源保障型基础服务和咨询辅导型高级服务,并创建基础信息服务的平台和一站式服务的用户界面,同时与政府部门和科研单位、技术和信息机构以及所有涉农网站和各大型图书馆网站链接。在这个服务体系里,农民无论亲自到图书馆(室)与否,即使以电话或通过图书馆网站等索取任何渠道的信息,也能获得所需资源。
  4.2.3 拓宽服务领域,加深服务层次,满足各群体农民的各种需求县区图书馆还应从亲民化、公益化和便捷化原则出发,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信息服务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①实现服务内容的多样化,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根据不同群体农民的特点和需求,及时、准确地提供不同内容的信息;②坚持服务形式的多样化,既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和途径,又要经常深入农民中开展不同形式的零距离服务,并对其他信息服务拾遗补缺。多年来,齐齐哈尔市图书馆联合相关县区图书馆走进一些村屯,在乡镇支持下组织了致富信息发布会、课题跟踪、科技和专家服务中介、编发信息快报、影视和农业科技录像展播、文化讲座、科普报告、信息知识培训以及上网辅导和信息应用经验交流等,取得可喜成效,受到广泛欢迎。县区图书馆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应不断探索农村服务的新领域、新途径。
  4.3 强化农民素质培训,促生更多和更高层次的信息需求
  针对农民思想观念和信息素养对其信息意识和需求的影响,还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农民教育及其文化和信息素质培训,使之习惯于得到信息服务。具体措施是:①在农村各种思想宣传、教育活动中,加大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与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和新农村全面建设教育的力度,广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和帮助农民树立自立自强的生存理念,全力发展农村经济,追求高品位、高品质的生活;②在进行农业技能培训时,增加信息意识以及获取信息途径和手段等信息能力的培训内容;③在中小学课程中增设图书馆常识等教学,培育学生从小养成图书馆意识和帮助家长查询信息;④图书馆等信息机构定期免费举办应用信息成果图片影视展、先进事迹报告会和信息检索与利用专题讲座;⑤寒暑假期间招募大学生自愿者下乡辅导科技文化、上网技能和宣传信息科普知识。干部是农村的旗帜,他们率先完善自我并积极索取、利用信息,可极大带动和促进广大少数民族农民更快认识信息的价值、进一步了解和适应信息服务,进而升华信息需求。
  
  5 结语
  
  十七大关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的要求,也是赋予科技教育文化的光荣使命。齐齐哈尔地处祖国边陲,农业农村还在发展中,少数民族地区信息需求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反映了推动其协调发展的迫切性。努力缩小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信息差距,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促进区域差距以至整个城乡差距的弥合”。
  《图书馆服务宣言》把现代图书馆“缩小社会信息鸿沟的使命”放在首位,《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把高校图书馆定位在“实现学校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询场所”,这些规定既明确了各类型图书馆为社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又为信息服务社会化提供了政策依据。重视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问题和信息需求,调整服务思路和构建新的服务体系,提供影响着人的生产生活和精神境界的知识信息,不仅是信息时代发展的趋势,而且是图书馆拓展服务空间的必由之路。包括高校图书馆在内的各类型图书馆,都应在这广阔的天地里大有作为。

相关热词搜索:少数民族地区 需求 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信息需求与服务研究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少数民族的研究报告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