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日记

发布时间:2017-02-14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美国日记篇一:美国留学日记之二,我刚刚从纽约回来

我刚刚从纽约回来。

去纽约之前,我有过无数的幻想:我在各种电视节目,电影,各种文艺作品中看到过那么多的纽约,我终于要到纽约去了。我要到“世界的心脏”去了。“如果你生活在纽约,你就和世界生活在一起。”,“如果我在罗马时代我就要住在罗马,我在21世纪我就要生活在纽约。”我想,我如果站在帝国大厦的顶端,我会不会就正站在今天这世界的顶端,即使我只是靠电梯站在了这个符号的上面,暂时地感受一下那种感觉。

下车的地方是纽约的唐人街,也是全美最大的唐人街,其实更应该说是广东街。耳边不停飘来各种粤语的片段。看到的是各种各样大大小小和国内一样的各种作坊,脑子里最先映射出的不是纽约,更像是老港片里的香港小巷。碰上来接我的学长后,跟着他往地铁站走去,路上耀眼的是华人阿姨大妈们挎着各种各样的gucci,LV,Coach的名牌包,蹲在路边挑着最便宜的内衣和卖剩的处理青菜。各种各样讨价还价,争吵,闲言碎语伴随着那些特有的眼神,口吻与得到满足后的眉飞色舞,趁着嘈杂肮脏的街道,实在很难产生什么吸引力。

在悲剧地坐错了地铁多绕了一大圈后,我们终于吃上了热腾腾的晚饭,学长执意要在第一顿尽地主之谊。朋友说今天这么冷,得喝点小酒。然后跑到附近的酒庄买了两瓶不知名的白葡萄酒,真看不出什么区别。回去时候哥伦比亚的宿舍每人只能带进去一个客人,学长又叫了一正在读统计的学姐下来。出了电梯走两步就是学长的单人间,不大,但是风景奇好,窗口正对着哈德逊河。晚上的灯光映亮了半边天空,深秋的树木色彩斑斓,随风隐谧地反射着。河中的倒影摇曳,一样的橘黄色让人觉得温暖。

之后学姐来拿酒,告诉我们正在喝酒,要不要一起。走进这一层的小客厅,已经有几个学姐在喝酒了。桌上还有买来的或自己做的小菜。我惊异于哥伦比亚有这么多的中国人,大家边喝边聊,说着各种知道与不知道。他们都是研究生或者博士生,我问他们,你们在国内喝酒不,大部分是不喝的,或者原来想喝不敢喝的。我又问,那你们有没有学不下去的时候啊,他们说有啊怎么没有,天天有,累死了。喝了会酒之后,一个长的绝对是乖乖女的学姐说,我下去抽根烟,你们一起来不?大家说好啊好啊,去透透气。出门走三分钟就是哈德逊河,就坐在河边的长椅上,看着哈出的白气。他们抽烟,我说我不会抽。学姐笑笑,说,我原来也不会抽,来这边后压力实在太大了。我过了一会问他们,你们原来都是学本专业的吗?接我们上楼的学姐说,不是,我本科学的生活,研究生还是生物,我就想换门学科,当时觉得统计挺有意思的,就报了。我沉默了下,我说学姐你也是南大的吗?她说我不是,我中科院的。我小时候其实很多时候是想告诉我的父母,我只是学习不努力而已,我错的就是这个而已。而不是好孩子们从来不做任何不对的事情,从来都不是,他们也有学不下去的时候,也有想放弃的时候,这是人之常情。只是牛人都挺过来了,其余的都倒在了关口。

抽完烟上去已经快一点了,学长说,你先睡吧,我得干活。我有点吃惊,说非要这时候干吗?学长说一般都是这时候干啊。到了这边也得适应这边的作息规律,一般晚饭到十二点基本是社交和休息的时间,然后十二点往后是工作时间。我说那你要是工作时间很长呢?例如说要七八个小时?他说那就做呗。我追问,那你第二天怎么办?学长说还能怎么办,按时起床去上课啊。

第二天早上学长在八点准时叫我起床。我问他你昨晚几点睡的?他说3点吧。我又问,那你几点起的?他说7点半啊。我说你今天没课啊。他说是啊,但是我在这里的每一天基本

上都是七点半起的。我也有过一周几乎每天都是这样的繁忙生活,但是每一天都????

我洗涮完了拿了地图就出来了。第一天想去中央公园看看。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政府留了宽五个大街区,长51个街区的绿地给市民活动,传为美谈。公园位于在曼哈顿的正中间,由此得名。其实真正走进去之后才发现,这真是一块大绿地,除了必要的人行道之外,没有过多的各种设施,没有健身器材,没有假山,没有喷泉,没有国内公园该有的各种东西。但是这里的草坪可以踩,这里的一切你都可以用,你可以再这里办活动,做游戏,野餐,而且每个人会把自己的垃圾都收走。我不是要照着老调子说你看人家老外多么多么有素质,而是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这样的。一般没有服务员的餐馆可以不给小费,但是都要在自己吃完之后端着盘子把吃剩的东西倒掉。这只是不一样的文化背景,衍生出的不一样的习惯,仅此而已。

从中央公园出来就是第五大道,纽约最著名的商业街,各种品牌与地标云集。我从第五大道和第九十七街开始顺着第五大道开始走,在中央公园范围内(五十一街)沿着一路走下去,可以看到很多在街边卖画的画家,卖照片的摄影师,卖自己制作的工艺品的手艺人,在接近第五大道的地方有一个中国大妈在用叶子编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这种在国内已经鲜有人问津的表演在国外引来了大量非中国游客的围观,各种有意思的表情。在马路的另一边就是著名的上东区了,深宅大院,路边停的,中间跑的都是高档车,出入的人们也都开始显得高深莫测。之后就上了商业地段,一路上都是叫的响的牌子,耳边可以听到世界各地的各种语言。我终于见识了我大陆游客的能量,几乎每一家店里都可以见到我大量的同胞,有一掷千金为自己的收获开心不已的,也有学生打扮的依偎着羡慕的,好多店里,尤其是珠宝和衣饰,都配了能讲普通话的店员。

路上路过洛克菲勒中心,停留了很久。洛克菲勒这个名字对于任何一个商科的学生来说都可以说代表了值得仰慕的商业成就。我站在大楼下,看着那个青铜雕像,背着地球的大力士,深深地被那种霸气折服。我也终于明白,这座建于美国大萧条期间的摩天大楼以及其附属的建筑群,代表着资本主义在美国几百年的历史与大萧条后近百年的繁荣,其中的根基于强大的实力实在不是一朝一夕,凭着收购就可以如之奈何的。

最后的最后,终于到了时代广场。我原来很喜欢这个名字,时代,我觉得这名字代表着一种最大的力量,就像孙中山说的那样,“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逆的推动趋势。每次看电影时候,从远景拉近,导演配着宏大的音乐试图展现一个时代时,我都觉得鼻子发酸。这说不上是感动,或许只是感慨。虽然时代广场不代表时代,它只是纽约时报集团买的一块地,冠上了“Times”这个名字,直接的翻译更该是时报广场。我站在时代广场的中间,看着来往穿梭的人流,巨幅的广告牌,心想,这就是时代吗?就是我所在的时代的缩影?所谓时代的脉搏?我站了好一会,发现没有电影里你闭上眼,认真倾听,可以听到咚咚的心跳声,什么都没有,这里只是一座城市的中心商业区。和北京,和上海,和南京一样,只是一座城市而已。不是什么华丽的辞藻和煽情的描述所谓的“每一个人的故乡”,它只是一座城市,而已。就像人一样,它和许许多多的人一样,褪去各种光环,本质里,还是个人,一样要吃喝拉撒睡。它只是个城市,一样,只认可成功者,不在意失败者的城市。

之后就在时代广场坐了地铁直接回去哥伦比亚了。学长和昨晚一起喝酒的学姐带我参观了一下。哥伦比亚在美国的大学里不算大,但是各个建筑都有自己的威严,高大的雅典立柱与刻

在墙上的先哲,校友的名字,都让人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雄厚积淀。其实走在哥伦比亚里,我最大的感觉是,这里的中国人好多好多啊,可能是校园比较小的缘故吧。哥伦比亚的商学院造型很奇特,学姐解释说,你从空中看的话,商学院的这个楼是个取款机的形状,然后楼前面的造型比较扭曲的雕塑其实是个美元的符号,只要俯视,就会发现这个设计恶俗无比,一个取款机吐出来一个美元。学姐是建筑系的,可以理解。

晚上请学长学姐吃饭,感谢他们收留我。晚上买了水果回去坐着边吃边聊。依旧到了十二点他们开始工作。我开始查明天的地图,晚饭约了另外一个哈佛毕业,现在在纽约工作的学姐,之后就回费城。

第二天早上又是八点,学长叫我起来然后一起去吃早饭,吃完早饭和学长道别。在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路上接到同学的电话,说大都会周一关门,想想算了,要不去法拉盛看看吧。法拉盛是除了纽约唐人街之外最大的华人聚居地,与唐人街不一样的是,这里是以北方人为主,广东福建人相对少一些。法拉盛可以从时代广场开始上七号线,一直坐到底。中间经过布鲁克林大桥,看到窗外破败的一面,发现真是纽约不能代表美国,曼哈顿不能代表纽约。各种低矮老旧的建筑,更加肮脏的街道,来回游荡的失业者与翻看垃圾箱的流浪汉。地铁到了法拉盛之后感觉又像是回到了中国。小饭馆里还是和国内一摸一样,伙计把沾着各种调料的一次性餐具飞快地撤走,用抹布随意抹一下桌子,店里是站着坐着各种表情的食客。我觉得吃惊的是,在远隔重洋的纽约,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中国人还可以保持着和国内一摸一样的生活方式。

问了好几次路才找到法拉盛的购物中心,倒不是来买东西,而是听说这里的北方菜特别正宗。每家的老板都很热情,都打着家乡的招牌,山东菜的老板是山东来的,西安菜的老板是西安来的,台湾小吃的是台湾来的,不过这些热情好像都是在你付钱之前。付了钱之后基本就不怎么理你了,要加点盐都要挨个白眼。回去的路上又遭遇无数不屑,不禁想起学长说的,问路什么的还是先问美国人,实在说不清时候再问华人。中国人在海外这么多年,还有这么多人,到现在都还是弱势群体,除了文化差异,是不是和老移民坑新移民,新移民坑留学生有关呢。

中间在哥伦比亚休息了下就去时代广场附近买车票。晚上和学姐约的是六点,吃晚饭结束再去唐人街估计赶不上,到了费城也太晚也不安全,和学姐吃饭约的也是在那附近。吃饭时候学姐带了两个朋友。晚饭吃的很是欢乐。一开始还有些拘谨,学姐希望保持学姐的风范,我也中规中矩,扮作乖巧小朋友。聊着聊着不可避免地谈到留美生活与原来国内的比较。才知道大家在国内都是很能玩,更能学的那种。学姐说,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厌学,在我厌到极致的时候,我从南大毕业了。后来又说起在哈佛的时光,学姐说真是非人的生活啊,活到现在压力没有那么大过。然后几个人就叽叽喳喳地回忆南京有什么好玩的,顺带讨论下他们今晚的乐子。我坐到七点半就走了,赶上回费城的长途汽车。

在回去的路上路过自由女神,第一次看到时候的激动已经所剩无几,更多的是一种沉重与无耐。就像百年前,无数人怀着自由,成功的美国梦,自由女神不知接受过多少憧憬的眼神,然后那些眼神逐渐变淡纸质消失。无论多么煽情的描写,即使是纽约,也是以陌生人和现有文化的相似程度来判断的,虽然那么多文化在庞大的城市里和平共处,但是背后都是美国的文化作为血液互相流淌把它们连在一起,彼此互不侵犯,但是也不相往来。上东区看不起下东区,曼哈顿看不起布鲁克林。所谓大熔炉,那是一个美丽的梦,是把每个人都溶化,然后

把各种元素摊在每一个人身上。想融入主流,不好意思,主流是美国,移民们想融入只有尽量地和他们相似一条路,而且可悲的是,移民们只能和他们相似,而成不了他们。移民们的后代已经基本可以算作美国人了,这个另当别论。

我并不是悲观,觉得自己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了。而是觉得,认识一个城市本质之后,在去看各种各样的悲欢离合与跌宕起伏,好像一下子都合理了。

思绪纷乱,耽误您的时间了。

祝好。

美国日记篇二:美国留学日记之一,明天就是我到美国一个月整了

日记之一:明天就是我到美国一个月整了

明天就是我到美国一个月整了,写这封邮件报个平安,也谈一谈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费城是个老城市,很有些衰败的感觉,但是城市还是很大,城市里的大学很多,如果按照国内某些无聊评比标准的话,估计要被归入“大学十佳城市,众多高等学府,人文气息浓厚”,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这和南京挺像的。

刚到的第一天是当地晚上9点,住在酒店。我在十几个小时的飞行里几乎都没有怎么睡觉,以为会睡个好觉,但是在早上3点多就睡不着了。第二天就忙着办理各种手续,证件。直到下午4点负责的老师把我送到我的宿舍,说,英伦你到了,在这边住的愉快。我在挥手告别了好一会之后才发现,就只有我一个人了。最初是我自己申请不和一起来交换的同学住一起,要和当地的学生一起住宿舍,真的当我住进了宿舍之后,我感到的却是巨大的空虚和恐惧。就像我到了别人家里一样。后来我的舍友对我说,英伦,不要总问我行不行,这是你的宿舍。

开始的几天倒时差,白天绝对不睡觉,晚上一直撑到12点后才睡觉,上床了还要看英文小说催眠。一开始买什么都把价格乘个汇率,有些欢天喜地,有些心惊胆战,三个西红柿要

3.6美元,两个大蒜要1.4美元,水果倒是还好,比果超贵一些,但是都货真价实,实在好吃。刚来时候什么都吃不惯,第三天时候闻到油炸的味道就想吐,天天基本上就吃水果或者去一起来交换的同学那边做饭吃。对,我每天坐一个小时的校车到他们那边做饭吃,或者吃他们做的饭,我那时候确确实实感受到了群体的力量,我那时候是那么需要和他们呆在一起,好像和他们呆在一起就会感觉很安心。

后来我所在的楼层,开了楼层的楼会,就是大家聚在一起互相认识一下,我那时才发现其实这层楼里有很多转学过来的,其他人之前也互相不怎么认识。在我自我介绍的时候大家都很友善,稍后在楼道里碰到都会互相打招呼问好,他们也总会说,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尽管说。我说好,谢谢啦。后来我每天从外面回来时候都会听到很多个房间里传来大家的谈笑声,他们互相串门开玩笑,但是从来没有人来过我的房间,我也试过去敲别人的门,别人开门后问明来意,说我很愿意和你玩,可是我现在没时间。我相信他们不是在故意躲我,但是连续遇上几次之后我就也不怎么尝试了。毕竟开学了,事情多了起来,心情也疲惫了。

第一周上课时候见到了各路老师和同学,大家人都很好,对我们尤其照顾,之前在国内各种论坛里很多人声讨的对于中国人的歧视我目(转 载 于:wWW.ZHaoqT.nEt 蒲 公英文 摘:美国日记)前为止都没有见到。要说真的有,最少我觉得,有些国人,麻烦你找出个理由来让人不歧视你,大把地拿各种免费用品,占尽能占的便宜,校车来的时候马上挤到最前面,大声喧哗,指着别人边说边捂着嘴笑等等等等。尤其令我惊诧的是中国人的态度,按理说在国外见到同胞该开心才是,可能是学校里中国人太多了,每次我看着他们等着和他们目光相接的时候,他们都一飘而过地绕开了。或许我们国家没有这种见人就笑的传统吧。

后来我舍友告诉我有个迎接大四新生的烧烤晚会,有免费食物和啤酒,他的很多朋友会去,问我去不去。我说好啊,当然去啊,但是我谁都不认识啊,他说没事,很多人之前都不认识。我那天快到的时候,我的舍友还没到,我看着热闹的人群,突然有点迈不开脚步——你去参加个聚会,然后里面的每个人你都不认识。我就在附近等着,心里有个声音告诉我说,回去吧,你又不认识他们,你不觉得很尴尬吗?我在犹豫的时候,我的舍友到了,然后他带我过去,登记之后拿食物和啤酒,坐下就吃。我们和他的朋友坐在一桌,他把我介绍给他们之后

我和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然后他们陆陆续续都站起来了,说,我得去见见xxxx,很高兴见到你。没多久这张桌子就剩下我一个了,我就一个人发呆,后来甚至开始犯困。我也想站起来和某个人说声hi,但是大家好像每个人都在和别人聊天——你和你的朋友一个暑假没见了,大家聊的正开心,突然过来一个陌生人,还是外国人,说,hi我能跟你们聊聊吗?后来我舍友远远地喊我说,英伦,来,你要站起来,你要和人交谈,然后把我拽到他的朋友那里。我对于美国这样的社交场合(说不上正式,多少有点吧)一点都不懂,就拿着啤酒和他的朋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他的朋友里居然有两男一女在对外经贸交换了一学期,我和他们聊北京,聊中国,他们都非常喜欢王老吉。我很开心地和他们一直聊到结束,他们说好开心啊,今晚开个party吧,庆祝我们正式成为大四的学生!英伦你要来啊!

晚上就去了。去了之后才发现,这帮人在一起过的好开心,他们三男两女合租了一栋大房子。然后其他的朋友都住在附近,一叫就齐。男女之间有很单纯的友谊。然后一屋子里十几个人,都很开心,他们教我喝龙舌兰,喝清酒炸弹,教我跳舞~一个学经济的黑人和我谈了一个多小时共产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他对美国民主的痛恨~然后在硕大的阳台上弹吉他唱歌,大声谈论音乐和理想,我当时斜倚在吊床上,喝的半高,眯着眼睛看着多年未见的星星,有一会觉得自己简直就不像大四的。南京已经热翻天的各种求职,考研,出国似乎都与我无关了。我甚至觉得,能一直这样多好,第二天醒来的时候才感觉到一丝惶恐——我大四了,要严肃紧张起来!!!我之所以会那么想是因为我喝多了,可惜我活在现实的世界里。

之后随着课程深入越来越忙了。周二一天有7个小时的课,从下午一点到晚上九点,上到晚上的时候几乎有点出窍的感觉了,舌头打结,思维迟钝。每天睡的越来越晚,做不完的阅读,写作,讨论。我以前不明白为什么美国人都要有个日程本,现在我到了这里终于明白了。各种学术,娱乐,人际的场合,一个大学生一天赶几个场是很正常的事情, 一周有几十个各种各样的提醒,没有个什么记一下确实很容易搞混的。这里面讨论是最让我痛苦的一部分,往往大家说着说着就蹦出来些特殊的词语(参考中文里的犀利哥,张学友,梁朝伟)等等,各种网络笑话,歌手,电影明星让我纠结不已,他们很喜欢用这些做例子。还有些传统的故事或者传说,我原来本着不懂就问的精神问了一次,一组四个美国人一起给我解释了十五分钟我也没明白。总之就是各种疑惑,有时候讨论着讨论着就哄堂大笑,我也不知道他们在笑什么,更不知道是该和他们一起笑还是不笑。原来我以为跟美国同学不熟悉,那么上课了,一起做个project什么的肯定就会熟悉了,但是同学还是上完课就走,然后自然和本国同学聊两句,就像在南大,你下课了会主动和班里的韩国同学聊天吗?就算有,会经常不?我所见,很少,现在轮到我了,也很少。

有门课比较侧重职业发展,规定每人都要交一份简历,作为作业的一部分,我就把原来的简历大致调了调日期,格式,交上去了。过了两天收到邮件说我的简历通过了,但是想和我面谈,发信人是学校职业发展中心。闲着没事就去了,然后负责的老师说,你的简历不错,我们希望你在改动之后去参加学校的career fair。我楞了一下,然后问career fair是啥?她解释了好一会,我听着就好像是招聘会,抱着交流第一,比赛第二的心态,我说好啊,那就试试呗。然后就开始找各种人来给改简历。职业发展中心除了在格式和文档上面下点功夫外有些力不从心,然后我就开始找教授帮我改。教授们大多有从业经验,教我沟通技巧的老师就是学校外聘的,她是市区一家法国公司的HR,每周来给我们上一次课;教国际管理的老师更生猛,哈佛MBA,哈佛经管博士,麦肯锡经理,JP摩根纽约的VP(虽然在MIT估计一抓一把),人非常好,帮我改了很多次,而且是很认真地改,一边改一边询问细节,我掐了表,他在一周时间里一共用了四个多小时的时间来给我改简历,我非常感激。尤其他再三鼓励我

说,要多去尝试,虽然career fair上有很多雇主都写明了一定要是美国公民,最少要是有工作许可的,但是还是要去,去问,去挑战。我说我没什么竞争力啊,他说你从中国来,你还可以说流利的英语,这就是你的竞争力,告诉他们,你从中国来。我想了想,说,那他们会不会一下子就把我拒绝了吗?他说那么你就节省了双方的时间,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宝贵。

我当时对于各种面试问题里其实最纠结的就是两个,一个是tell us about yourself,我实在捏不准他们想知道什么。什么是最明显的,最要紧的?我自己说自己Strong leadership我怎么想都觉得有点像是在唬人。然后另一个问题就是,一连串的why: 为什么这个行业,为什么选这家公司,为什么选这个部门。其实说实话,我一直觉得我就想找个好公司,有成体系的培训体系能够让我学习,体验,所以金融,快消,房地产…销售,市场,分析对我来说都没有太大的区别。我纠结了好几天,看了好几天国内各个求职网站上的类似问题,最后到了才发现根本不是我想的那么回事。这个活动更多的像是把各个雇主集中在一起,给学生们一个机会近距离接触公司里的员工,进一步了解这些公司,或者问一些对于这些公司在网站上没有公布的信息和细节等等。虽然也接收简历,但是还是正规的程序,要网申什么的,和普通申请一样的,这个活动中并没有面试。而且来的都是各个具体部门的人,人力资源的都不来。

我第一次走进去发现有点像是在野营,好几条长长的桌子一字排开,一研究生学姐说,这就是人才菜市场。我在开始前坐在场边休息,然后像那天在迎接大四的聚会上的感觉又来了,有那么一会我还是在想,回去吧,你就是来交换的,没必要,何苦呢,明明知道可能性很小的,何必跟狗一样一家家去问,您招实习生吗?最后提一口气,对自己说反正也没人认识我,丢人也没人看见。深呼吸两下就去了,一开始根本就乱掉了,和第一次考托福口语一样,各种准备在张开嘴之后就全抛到脑后去了,大脑一片空白,纯粹跟着感觉走。有几家我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弄完的。我跑到毕马威那边去,对他们说你好,我是中国来的学生,在学校网站上看到你们招实习生,允许F1签证,是这样吗?接待我的是一名校友,审计部经理,人很好,说是的,我能帮你做点什么?我一愣,说,我想找份实习啊。他说那我看看你简历吧,我就递了过去,他看完之后说,恐怕你不明白,我们是家会计师事务所,你的履历跟会计几乎就没关系啊。我说是啊,可是我们国内的毕马威就是什么学术背景经历都要的啊,他们之后可以培训的。经理说,我们每个国家的毕马威都是不一样的,KPMG LLP就是美国毕马威,我不知道中国是怎么样的,但是最少在美国,我们付不起从零开始的培训成本。我跑去摩根斯坦利,人家还是经典的问题,我有什么可以帮你吗?我说,呃,我想找个实习生的职位,你们有什么开放的位置不?然后那经理笑着说,你给我看看你的简历吧。我就递给他了,他看了看之后说,嗯,你是中国公民咯?我说是的啊。他说那你应该知道你是不能有收入的啊,我说是啊,但是我可以做免费的实习啊,我不要钱。他说那不行,我们从来不用免费的实习生。我一愣,问他为什么,免费的为什么不要?他说觉得如果你免费的话这个就不是一个契约,有的人会觉得反正我是免费的,做错了也没什么,但是考虑到我们的业务,有些事情是不能做错的。

就这样基本上面了一圈,我觉得自己表现越来越糟糕。我停下来喝了两杯水,运了运气,然后又转了一圈,中间碰上了一个70年代历史系毕业的校友,已经头发斑白了,和我聊了很久。他居然在1980年时候去过中国,游历了中国的很多地方。他觉得中国人很友好很善良,中国人和上帝生活在一起而美国人没有。我说我觉得善良是很多宗教最后归根所在啊。他说不,你会发现上帝是发现善良的最好的途径。然后他掏出一小本简装的圣经选集,薄薄的一本,在上面写了赠言,还留了私人的邮箱,嘱咐我要联系他。

我觉得和他聊完之后感觉舌头灵活了好多。我试着放松心情,试着告诉自己,去和人聊天,别想着工作的事情。转了几家公司后,感觉都很不错,又和之前的毕马威经理聊了很久。然后我又回到摩根斯坦利那里,当时和我谈话的经理正在解答另一个人的问题,一个年轻的女雇员笑着问我说,有什么可以帮你吗?我说,我很抱歉我又回来了,我觉得我上一次搞砸了,我想再来一次,你有大概十分钟的时间吗?她说好啊,没问题,你想知道些什么?我说你们的部门究竟是干什么的,据我所知,你们好像是个大的像 秘书性质的后台部门啊。她说你也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的工作是xxxx,这就是我们怎么运作的。我说哦,这样啊,那你在部门里典型的一天的是怎样呢?她说我一般七点起床,然后吃早饭,准备上班,之后开车到办公室。然后xxxxxx;我说我注意到你是亚洲的面孔,而且你姓Leung,你是广东或者香港的吗?她说是的,我爸爸是广州的。然后她说你会讲广东话吗?我用粤语说,一点点啦,不像的。之后对话就轻松了很多,她说其实我们不负责招聘的,我们在这里就是解答问题的,今天在这里结束之后,我们的东西都会汇总到人力资源那里,你知道第一次做的不好,但是又回来试了一次,这很好。我一定会帮你把你的简历交上去的,放心吧,如果有什么我可以帮你都会尽力的。我很感激。

这基本上就是我的career fair了,基本上不可能有什么结果了。接受F1签证的都是在找暑假里的两个月的实习生,或者潜在的可以转正的国际学生,其他的根本就没有签证支持等等——美国那么严格的移民管理下,让一家公司为你付出那么大努力去解决签证问题,一定要证明比他们正常招聘的员工更具有竞争力才行。

当天下午下了国际管理,老师问我上午怎么样。我说那要怎么看了,要是从求职的角度来看实在是糟透了,要是按照国际管理的课外试验,我觉得我收获了很多。他很高兴,说你能这样想很好。而且,你看,我告诉你了中国的因素是你最有竞争力,最能帮助到你的。

我觉得到目前为止,说漂泊在外有点沧桑,但是有时候确实有点这种感觉,以前不懂为什么歌里唱在外的游子是没有根的浮萍,现在听着觉得鼻子发酸。我像推销员一样,每天对我遇到的每一个人微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看到生活的积极面,在异国他乡,被人拒绝与冷漠显得格外难受。幸好我还能遇到很多很好的人,让我可以再鼓起勇气,向下一个我遇到的人再微笑。

祝好。

英伦

美国日记篇三:DIY留学:美国留学日记

留学360介绍,从2008年8月15日,踏上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天到如今,也已经是第五年头了。人生没有多少个五年,这五年的留学生在我生命中也许不是最璀璨的五年,但一定是最难以忘怀的五年。从一个在家娇生惯养的小姑娘到如今独立自主的我,这五年教会我了太多,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不知道再一个五年,又会是怎样的我!

学习

第一年到美国的时候是读高中的最后一年,当年由于还未满18,就只能住在寄宿家庭,我所在的地方其实在美国算是很发达的地方了,但是和我想象中还是挺不一样的。美国已经高度的城镇化了,而且由于害怕地震什么的,一般都楼都很矮。每个城市都会有downtown,也就是市中心,象洛杉矶,旧金山,纽约这样的大城市才会有电影里看到的美国都市的感觉,其他城市的downtown最多算是商业办公集中区。到美国没几天就开始上学了,美国学生从初中就开始走班了,也就是说不是固定的坐在一个教室里接受教学,而是自己选课,然后去不同的课堂上课,只要在毕业前完成所需要的课程就行,成绩会是有统一的格式-GPA。

美国中学生的课外业余活动确实很丰富,有各种不同的俱乐部戏剧,体育,数学。如果想要申请到好的大学不仅你的成绩GPA,标准化考试SAT要好,业余活动的参与和领导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我由于是交换生,所以读的是公立高中,虽然不及私立高中有钱,但是加州的公里高中的设施还是不错的。丰富的课余生活

公立高中的学生是不需要买书的,每个学期订好了课表之后,向图书馆借,学期结束归还给图书馆就好。在美国的第一年经历了很多第一次,也适应了很多不适应。那一年让我成长了许多,不仅是独立生活的能力,更是锻炼了我面对各种困难的勇气。只要你相信你能,你一定能!

经过小小的努力,顺利的从Wilcox High School毕业了。

再说说现在吧

已经快要毕业的我,现在上的都是一些专业课了,审计,税务什么的,黑色那本是我这个学期唯一的笔记本,这种笔记本叫Three subjectnotebook, 也就是说供三门课用的,中间会有塑料的文件夹隔开。从去年起,有一些课本我会选择在iPadmini上买和阅读,原因肯定很多人想不到-那就是便宜!就比如最底下税法那本书大概要200多美元,蓝色审计那本也要一百多,而iPad平台上则会相对来说便宜许多。

美国的大学,学习的紧张程度真的不亚于国内的高中,为了好的GPA,泡图书馆是必须的,考试之前连续熬夜是必须的,关键的问题是整个学期都是这样的节奏!每一次小测验,作业都会影响到你最后的成绩,而你的GPA在找工作和申请研究生都会被要求。除了学习,还得有一些工作经验,专业俱乐部的活跃等等。国际本科生能在毕业之后直接找到工作真的是相当不容易的事儿!最近临近,找工作,申请研究生的压力很大,今年美国工作签证的紧张牵动着所有国际留学生的心啊!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有一个好的结果!

游玩

从小,我的妈妈有机会就带我出去见识外面的世界,由于家庭环境的原因,很小的时候就出国到欧洲游玩过,在国内也是走过的地方很多。我非常感激我父母所提供给我的一切,包括教育我鼓励我多去旅游多去见识不同的时间,认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事物。这让我的眼界开阔了很多,让我看到了世界原来是如此的精彩!在美国的这五年去的地方还算多。

相关热词搜索:美国 日记 日记大全 吸血鬼日记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