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的作者是谁

发布时间:2017-02-14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狂人日记的作者是谁篇一:《狂人日记》赏析

我读鲁迅

鲁迅,是中小学语文课本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作家。提起鲁迅,会觉得很熟悉,但是他深邃的思想却又有些难以琢磨。

一直以来,鲁迅饱受赞誉。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鲁迅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终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而我读到的鲁迅,是一个把时间看得贵如生命,把人民的觉醒当做一生的使命,把旧社会的黑暗揭露的体无完肤,把旧制度的残暴批判的淋漓尽致的伟人。当然,他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审视者和领导者,他也有着丰富的经历和平凡的生活。只不过,他总能在点点滴滴,零零碎碎的生活片段中,看到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看出背后的根源。

一开始接触的鲁迅作品是充满童趣的,如《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里面写了我没听说过的神话故事,我没见过的花花草草,和那些能发出各种叫声的小虫子,这可比我自己的童年生活有趣多了。他还在《故乡》中讲述了小伙伴闰土更加色彩斑斓的生活,让我不禁一边上课,一边幻想自己也能有那样的一段经历:在蔚蓝天空下一望无际的西瓜地,我手握一把叉,像卫士一样全心守护者城池,而我的敌人就是那些藏在浓密的藤蔓中狡猾,灵活的獾猪和猹。到了冬天,我就变成了一个机智的捕鸟者,在雪地里扫出一片空地,支起一个筐,撒一圈秕谷,等待那些贪吃的小鸟雀一步一步走进我的陷阱。

那个时候读鲁迅,就像是听他讲故事一样,后来,才开始探寻他的思想。有人总结,鲁迅的一生主要在思考三个命题: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病根何在?这三个问题是20世纪初的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同样也是一百年后的今天需要深思的问题。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精神面貌,有着不同的国民劣根。

因此我们要一边反省,一边深思,究其根源。这是鲁迅带给我的最大的教导。而旧时代劣根性,如愚昧麻木,封建迂腐,在阿Q和孔乙己的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追根溯源,他们都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和牺牲品。下面我以《狂人日记》为例,分析鲁迅对时代的思考和批判。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它既有尼彩的渺茫,又有安特莱夫的神秘幽深,还有鲁迅的深切的忧愤,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浓厚反封建思潮的“狂人”形象,揭露了旧社会“吃人”的本质。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转 载于: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摘:狂人日记的作者是谁)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之所以没有给他一个具体的名字,是因为“狂人”不是特指某一个发了疯的人,而是一批收到先进思想熏陶过,清醒了的革

命分子的代表。这也使我想到了阿Q,鲁迅只给他一个符号,叫什么都无所谓了,放眼望去,遍地都是阿Q。整个国民,都是备受旧思想压迫,侵蚀得没有了灵魂的行尸走肉。

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

(1)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

(2)混乱的逻辑。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这种将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论的不成立。

(3)古怪的幻觉。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但是狂人在别人的眼里是疯子,在鲁迅看来确实先锋。鲁迅借助狂人不稳定的精神状态和逻辑混乱的思维方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解释了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这可以从他的思想和行动的种种表现看出来:

(1)“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敢于怀疑传统,研究一切的启蒙者的思想特点。(2)“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3)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叶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个字,是他对封建礼教的实质所作的历史概括。作者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实,则是这一历史和结论的旁证。虽然狂人把“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是混乱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够“易子而食”,现实中狼子村能够吃人,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荒诞的逻辑中自有逻辑的合理性。(4)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对于吃人社会的“经典”“戒律”的蔑视和斗争。通过“古久”和“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5)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6)“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

(7)“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他在文末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要想有一个美妙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总之,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除了深邃的思想,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同样值得学习。

(1)虚实结合。鲁迅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是社会的历史现象做出了概括。

(2)独特的心理描写。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和虚妄的幻觉。等等狂人心理的描写和刻画。狂人见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狂人由女人骂小孩推导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导出大哥、母亲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这是典型的逻辑上的混乱。

(3)象征手法的运用。第一节:“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象征黑暗社会的长久;第二节“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象征中国几千年不变的传统文明。而第六节“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象征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凶险。

(4)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对照。正文前面的小序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它简洁、明了而又清醒;而正文部分是用白话写成的,它抒情,具有很深的心理内涵。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充分显示了白话文学的表现能力,前面清晰的小序也反衬了狂人日记的思维的混乱。

狂人日记的作者是谁篇二:狂人日记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

论外国文化对鲁迅创作的影响

摘要 鲁迅作为现代文学的领导者,他的文学创作中受到了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是其中影响最深刻的还是果戈里和尼采,所以这里主要探讨下果戈里对鲁迅创作的影响。

关键字 鲁迅 外来文化 果戈里 尼

鲁迅(1881-1936),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无产阶级民主战士。鲁迅的作品一方面揭露和批判了中国旧社会的黑暗、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强压在国人身上的精神枷锁、旧中国人民的劣根性、民众的、麻木不仁和缺少民主觉悟性;另一方面他倡导个性解放,呼吁个人自觉敢于参与社会变革,并且和封建势力及反动派进行抗争。他不仅对中国民族文化有很好的发扬,且始终采取开放的文化态度,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而这些外国文化对鲁迅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俄苏文化、日本小说、尼采的哲学思想、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西方的象征主义及浪漫主义对他的影响尤其较大。 在各国文学中,鲁迅最为关注的就是俄国的作品,因为中俄两个国家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相似处,两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时代情绪上也有某些相似处。但在俄国文学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惨烈、安德烈夫的惊恐、勃洛克的基督式悲悯、在中国文学中很难找到,也许是鲁迅从中找到了一丝光亮。在绝望中的人,若能苦苦斗争,不惜与黑暗抗击,甚至同归于尽,那么生命的力量就显得格外强大了。鲁迅不仅翻译了许多俄苏文学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并且还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许多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俄苏文化的影子。

谈及果戈里对鲁迅的影响,一定不会错过两部《狂人日记》的对比,果戈里笔下的“狂人”与鲁迅先生塑造的“狂人”在对现实的批判上确有相似之处,两部作品都选以日记体裁,主人公都是狂人,都采用讽刺手法表现现实的残酷,但两个“狂人”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艺术典型。前者是一个受沙俄时代封建统治制度迫害而发疯的小人物,是一个真正的疯子。而后者却是一个觉悟了的青年受到封建制度压抑而癫狂,他更多的是象征、影射。作者的情感也是不同的,果戈里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沙俄统治的黑暗,但更多的是对小人物痛苦生活经历的同情,以及一种悲观厌世的情绪。而鲁迅却从反映封建社会吃人本质的角度出发,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正如他在《灯下漫笔》中指出的:“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他号召中国的青年奋起“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宴,毁坏这厨房”。鲁迅是通过这个封建社会叛逆者的狂人形象,召示更多的人们投入反封建的斗争。故鲁迅的小说在思想深度上比果戈里更加“忧愤深广”。

俄国作家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写狂人波布里希钦的出世,喊出了被侮辱、被损害、被摧残的小人物内心的不满和愤怒,反映了在沙皇统治下,在农奴制度的桎梏下,俄罗斯人民内心的痛苦与叹息、哀鸣。它用“狂人日记”的形式来表现人物性格与主题思想,这给了鲁迅重大启发这种艺术构思和表现形式直接影响了鲁迅写出同名小说《狂人日记》,但是鲁迅的这个中国狂人又与俄罗斯狂人截

然不同,它表现的是对于旧制度吃人本质的深沉的忧愤,将矛头直接指向整个封建旧制度,呼喊、反抗、斗争。

鲁迅先生塑造的“狂人”与果戈里笔下的“狂人”在对现实的批判上确有相似之处,作者都是借主人公狂放不羁、荒诞杂乱的言语写胸中块垒,倾吐不平与愤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日记体形式。但中外文学上的两个“狂人”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艺术典型。前者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礼教斗士,后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俄国官场的某些黑暗,归根结底却是渺小的个人主义者。前者的“救救孩子”是要掀掉“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延宴”,后者更多的却是力图挽救自己于穷困潦倒的境地,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上述种种,正是鲁迅比果戈里“忧愤深广”之主要所在。鲁迅的《狂人日记》固然明显地取法于果戈里的同名小说,但鲁迅对旧世界弊害的深入发掘和彻底否定,使他的小说的现实主义有了极其丰富的历史内涵,与十九世纪一般的现实主义有显著的不同。

鲁迅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忧愤深广。它与果戈里的的《狂人日记》,在主题、人物、情节、风格、语言这些方面有什么渊源呢?从思想内容上看,都是把揭露、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制度,控诉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在于揭露沙俄时代封建统治制度对人的迫害,对小人物表示同情;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揭露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呼唤年青人站起来拯救未来。相同之处是都带有普通人不同的狂人色彩。不同的是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写的单纯是个受迫害至疯的小人物,而鲁迅的《狂人日记》写的是个反封建的战士。主要表现在:①发狂的原因不同。果戈里小说中描写了发狂的原因是受不住俄国官僚等级制度,失恋、对科长的女儿单相思、痛极至疯,是因为个人受压抑发疯。鲁迅小说中的狂人是反封建统治受到迫害而发狂,旁边人把他对封建社会的批判看作是疯话,把他的反封建行为当人疯子行为,是痛极至疯。②发狂的程度,发狂的表现不一样。波普里希钦的行为真正是疯子,如:他看懂狗写信??他以上等人自称,看不起下等人,认为自己是上等人,生活目的是为了当上校、将军,是只关心自己的卑微的小人物。鲁迅笔下的狂人是封建地主家的知识分子,敢于“成年流水”铺子上踹上一腿,不是因为个人私利而疯,不为世人所容,精神压抑导致发疯,没有完全丧失理智。“语多错杂无伦次”兼具发狂和清醒两重性,以清醒为主,用狂人做掩护,尖锐、泼辣地揭露封建本质,原型来自多个人。鲁迅塑造狂人形象既借鉴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但不以现实生活中的两类人原型。③对未来的要求不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最后清醒后发出悲哀的哭泣:“救救我吧!把我带走吧!”带有一种悲观厌世的情绪。而鲁迅笔下的狂人对未来充满希望,是战斗作品。

在艺术形式上有相同也有差异,都是日记体裁,都用第一人称。但在日记体裁运用有两处不同:鲁迅的《狂人日记》创造性地加了个序,是阅读小说的钥匙,使作品具有客观性和可信性;鲁迅的小说一改果戈里平铺直叙的手法,用倒叙的手法,为深化主题提供了条件。都写了狂人特有的心理活动和语言,都很注意剖析狂人特有的内心世界,都写了主人公多疑、敏感,都采用回忆、联想、讲疯话、幻觉这样一些手法表现疯人。鲁迅在展开狂人心理活动时没有大段大段心理描

写,而是与行动联系起来了,通过医生的行动来揭露封建制度不仅在社会上相互残杀,而且适用于亲人。写梦境《日记之八》通过人物在梦中回答,在梦中交锋,使青年人麻木也想吃人。都以“救救孩子”作为结尾,果戈里的狂人“妈妈,救救孩子。”鲁迅“没有吃人的孩子,救救孩子。” 果戈里的狂人是发自个人。都采取了以狗喻人的手法。果戈里通过人格化的狗揭露官僚的丑态,揭露等级制度泛滥,还把人间的等级制度带到狗的世界,将军家的狗看不起乡下的狗。鲁迅写了地主家的狗,象征为地主阶级效劳的走狗。鲁迅运用了象征、比喻、双关的手法与果戈里的不同。

可见,一个作家往往会受到外国众多文学、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创作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影子可寻。在鲁迅的创作中,他不仅受到了俄国、日本等国的作家小说影响,也受到了尼采哲学及达尔文进化论和小现实主义流派的影响,但是在他的作品中又是带有中国特色的,是在中国现实及他个人思想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不仅能够吸收多种文化,也要最终创造出自己的思想基础。

狂人日记的作者是谁篇三:2016 超星尔雅 现代文学名家名作 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

1.1鲁迅的《呐喊》《彷徨》(一):《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

1.《祝福》收录在《彷徨》第一篇

2.《狂人日记》的作者是鲁迅

3.《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向是:D

A对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批判与揭露

B、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及提出改造国民性的问题

C、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索

D、以上都是

4.《彷徨》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共11篇。

1.2鲁迅的《呐喊》《彷徨》(二):《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象1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故乡》

我的答案:A

2华老栓是下列那篇小说的主人公?()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药》

我的答案:D

3《药》采用了双线交错的结构,直指国民劣根性。 √

4《狂人日记》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和揭露。√

1.3鲁迅的《呐喊》《彷徨》(三):鲁迅小说的艺术格局和语言创新1从结构上看,《呐喊》《彷徨》有三分之二均采用了()结构。

A、草蛇灰线

B、双线交错

C、横截面

D、意识流

我的答案:C

2下列选项中采取仿传记体形式的是()。

A、《故乡》

B、《阿Q正传》

C、《祝福》

D、《药》

我的答案:B

3鲁迅的小说创作是清醒的开放型现实主义。√

4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甚高,认为《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伪饰。√1.4鲁迅的《呐喊》《彷徨》(四):鲁迅小说的风格构成

1有学者认为,()是一篇类诗体,寓言体小说。

A、《伤逝》

B、《阿Q正传》

C、《狂人日记》

D、《药》

我的答案:C

2鲁迅小说的风格是()。

A、剑拔弩张,忧愤深广

B、精粹警拔,自然朴实

C、横眉冷对,忧国忧民

D、怨愤满溢,哀嘶不止

我的答案:B

3鲁迅小说完成了语言上的革命,小说的语言是纯粹的白话文。×

1.5鲁迅的《呐喊》《彷徨》(五):爱情题材的小说

1《伤逝》收录在()。

A、《呐喊》

B、《彷徨》

C、《朝花夕拾》

D、《坟》

我的答案:B

2子君和涓生是鲁迅哪一部小说的主人公?()

A、《狂人日记》

B、《风波》

C、《祝福》

D、《伤逝》

我的答案:D

3精神胜利法来源于鲁迅塑造的哪一位人物?()

A、阿Q

B、子君

C、孔乙己

D、祥林嫂

我的答案:A

4《阿Q正传》是对封建社会造成的精神上麻木的讽刺和批判。√

2.1五四时期的小说(一):冰心与“冰心体”

1下列作家不属于创造社的是()。

A、成仿吾

B、田汉

C、郁达夫

D、周作人

我的答案:D

2下列不属于冰心的作品是()。

A、《超人》

B、《寄小读者》

C、《繁星》

D、《雅舍小品》

我的答案:D

3冰心小说的结构较为单一,但语言非常清丽、婉约。√

2.2五四时期的小说(二):庐隐、许地山、叶圣陶

1下列不属于叶圣陶的作品是()。

A、《多收了三五斗》

B、《狗日的粮食》

C、《潘先生在难中》

D、《倪焕之》

我的答案:B

2庐隐的代表作是()。

A、《春桃》

B、《海滨故人》

C、《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D、《绣枕》

我的答案:B

3叶圣陶的创作理念深受俄国作家契科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

4与许地山审视现实的写作相比,叶圣陶的创作深受宗教影响,体现了一种禅悟×2.3五四时期的小说(三):乡土小说流派

1《菊英的出嫁》的作者是()。

A、蹇先艾

B、台静农

C、彭家煌

D、王鲁彦

我的答案:D

相关热词搜索:狂人 作者 日记 四世同堂的作者是谁 狂人日记作者写作状态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