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赏析

发布时间:2017-02-14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日记赏析篇一:《狂人日记》赏析

我读鲁迅

鲁迅,是中小学语文课本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作家。提起鲁迅,会觉得很熟悉,但是他深邃的思想却又有些难以琢磨。

一直以来,鲁迅饱受赞誉。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鲁迅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终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而我读到的鲁迅,是一个把时间看得贵如生命,把人民的觉醒当做一生的使命,把旧社会的黑暗揭露的体无完肤,把旧制度的残暴批判的淋漓尽致的伟人。当然,他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审视者和领导者,他也有着丰富的经历和平凡的生活。只不过,他总能在点点滴滴,零零碎碎的生活片段中,看到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看出背后的根源。

一开始接触的鲁迅作品是充满童趣的,如《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里面写了我没听说过的神话故事,我没见过的花花草草,和那些能发出各种叫声的小虫子,这可比我自己的童年生活有趣多了。他还在《故乡》中讲述了小伙伴闰土更加色彩斑斓的生活,让我不禁一边上课,一边幻想自己也能有那样的一段经历:在蔚蓝天空下一望无际的西瓜地,我手握一把叉,像卫士一样全心守护者城池,而我的敌人就是那些藏在浓密的藤蔓中狡猾,灵活的獾猪和猹。到了冬天,我就变成了一个机智的捕鸟者,在雪地里扫出一片空地,支起一个筐,撒一圈秕谷,等待那些贪吃的小鸟雀一步一步走进我的陷阱。

那个时候读鲁迅,就像是听他讲故事一样,后来,才开始探寻他的思想。有人总结,鲁迅的一生主要在思考三个命题: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病根何在?这三个问题是20世纪初的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同样也是一百年后的今天需要深思的问题。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精神面貌,有着不同的国民劣根。

因此我们要一边反省,一边深思,究其根源。这是鲁迅带给我的最大的教导。而旧时代劣根性,如愚昧麻木,封建迂腐,在阿Q和孔乙己的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追根溯源,他们都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和牺牲品。下面我以《狂人日记》为例,分析鲁迅对时代的思考和批判。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它既有尼彩的渺茫,又有安特莱夫的神秘幽深,还有鲁迅的深切的忧愤,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浓厚反封建思潮的“狂人”形象,揭露了旧社会“吃人”的本质。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之所以没有给他一个具体的名字,是因为“狂人”不是特指某一个发了疯的人,而是一批收到先进思想熏陶过,清醒了的革

命分子的代表。这也使我想到了阿Q,鲁迅只给他一个符号,叫什么都无所谓了,放眼望去,遍地都是阿Q。整个国民,都是备受旧思想压迫,侵蚀得没有了灵魂的行尸走肉。

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

(1)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

(2)混乱的逻辑。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这种将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论的不成立。

(3)古怪的幻觉。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但是狂人在别人的眼里是疯子,在鲁迅看来确实先锋。鲁迅借助狂人不稳定的精神状态和逻辑混乱的思维方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解释了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这可以从他的思想和行动的种种表现看出来:

(1)“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敢于怀疑传统,研究一切的启蒙者的思想特点。(2)“狮子似的凶

日记赏析

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3)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叶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个字,是他对封建礼教的实质所作的历史概括。作者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实,则是这一历史和结论的旁证。虽然狂人把“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是混乱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够“易子而食”,现实中狼子村能够吃人,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荒诞的逻辑中自有逻辑的合理性。(4)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对于吃人社会的“经典”“戒律”的蔑视和斗争。通过“古久”和“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5)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6)“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

(7)“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他在文末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要想有一个美妙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总之,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除了深邃的思想,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同样值得学习。

(1)虚实结合。鲁迅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是社会的历史现象做出了概括。

(2)独特的心理描写。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和虚妄的幻觉。等等狂人心理的描写和刻画。狂人见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狂人由女人骂小孩推导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导出大哥、母亲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这是典型的逻辑上的混乱。

(3)象征手法的运用。第一节:“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象征黑暗社会的长久;第二节“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象征中国几千年不变的传统文明。而第六节“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象征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凶险。

(4)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对照。正文前面的小序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它简洁、明了而又清醒;而正文部分是用白话写成的,它抒情,具有很深的心理内涵。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充分显示了白话文学的表现能力,前面清晰的小序也反衬了狂人日记的思维的混乱。

日记赏析篇二:六月的日记赏析作业

1、你伤害过人吗?故意的吗?为什么要做那样的事情?

2、你曾经是旁观者吗?为什么选择作旁观者?

3、如果你是剧中的老师,你会怎么做?

4、人性中真的有残忍的成分吗?人们为什么要彼此伤害?

5、什么样的孩子容易成为被欺辱的对象?

日记赏析篇三:赏析华瞻的日记1

赏析华瞻的日记

中文1137班 庞林燕 28号

《华瞻的日记》这篇童散文我是第一次看,看完后我感触颇多,不禁让我回忆起儿时的种种,那时的我单纯、天真、快乐,充满好奇心。曾几何时,儿时的我也曾经产生和华瞻类似的疑问:为什么好朋友不能时时刻刻在一起玩呢什么好朋友不能一起住呢?为什么妈妈天天都要催我吃饭呢?为什么亲戚给我红包时我明明很想拿妈妈却老是跟亲戚说些客气话推托说不用呢?为什么爸爸妈妈不允许我做的一些事情,他们却做了呢?什么他们总是做一些我觉得不正确的事情呢等等。相信每个人小时候多多少少都会产生和我一样的疑问。看完《华瞻的日记》,儿时的一幕幕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散去。

丰子恺是一位很重要,很突出的作家。他特別喜欢孩子,热爱孩子,甚至到了「崇拜孩子」的地步。他说:「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間的艺术与兒童。」他认为孩子「有著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是世间「徹底真实而纯洁」的人。他甚至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長大,让生命一直浸润在童心世界的快乐和本真中。为此他还满怀惆悵地写了一篇<送阿寶出黃金時代>的散文,既为自己的兒女長大而欢欣,又為为孩子告別童年而伤心。 丰子恺的儿童文学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他的散文无论从艺术风格,还是此内容从内容 上看,都可称得上是中国现代散文百花园中的一朵美丽又独特 的花儿。

《华瞻的日记》是一篇很富有特色、很有个性的儿童散文,它从

孩子的观点看世俗生活,始终以一个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以儿童的口吻说世界,以儿童的思维想世界,文章儿童味重,情态逼真,它从瞻瞻的视角写出了孩子对成人世界的不解与迷惑: 与郑德菱玩的兴味正浓却要被强拉回去吃饭;商店里的玩具分明是给小孩用的, 爸爸却不肯拿回家;宝姐姐整天夹了书包去上学却不愿跟他玩;大人们端坐在椅 子里说一些无聊的话不怕厌气而忘却了孩子的寂寞与少有知己; 更可怕的是爸爸 被一个穿长衫的麻脸陌生入又割又打,众人却无动于衷,任“我”一个人又恐惧 又疑惑。丰子恺完全用一种儿童的思维方式与逻辑推理,站在孩子的角度,写出 了一个完全是儿童眼睛里的荒谬的成人世界, 他本人也在叙述中变成了天真烂漫 的孩子,真正设身处地做了一回儿童。体味童心童境,以儿童的心态与感知去观 察儿童的生活,是丰子恺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与儿童自我中心思 维正相吻合。在儿童的意识中, “我”是万物的中心,世间没有比“我"更重要的 存在,唯我独尊的地位不可动摇,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直接感受外在事物。类似的 思维方式使丰子恺能顺利地进入儿童世界,熟谙他们的心理,仿佛自己也变成了 儿童,与他们一起生活,共同体味在成人世界里遇到的尴尬与不便。从《华瞻的日记》看出作家小心地收藏着—颗难能可贵的不泯的童心。丰子恺曾说: “我相信一个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则家庭, 社会,国家,世界,一定温暖、和平而幸福。所以,我情愿做‘老儿童',让人 家去奇怪吧。 ”他认为,成人是由儿童渐进变化而来,童心始终存在于每个人的 心中,只是在儿童期, “童真

"是外显的,他们生活在童话的世界里,自由奔放的 感情可以无所顾忌地释放出来。渐入成年,因受各种因袭的约束和羁绊, “童真" 在困惑、无奈、屈从、迎合的不断演进 中被遮蔽了,处于内隐的状态。这种观点 与“把童年视为人类个体生长之根"的现代理念不谋而合。足见丰子恺眼界的高 远,思想的伟大。

《华瞻的日记》体现了丰子恺的叙事模式 ——体悟型,他创作的叙事 方式与同时代的叶圣陶和冰心相比有明显不同 。倘 以一间教室作为比喻 : 叶在叙事时 ,一直让读者 ,让叙 事人的 “学生” 仰视着聆听讲台上正在叙事的他 ; 冰心 在叙事之际 ,则往往采取走离讲台融入学生的方法和 孩子们进行亲切沟通 ; 而丰的叙事方式则是初始融入 孩子们进行沟通 ,当孩子们心情放松时 , 静静走上讲 台谈自己的体悟 ,引起孩子们的警醒 。 和冰心相似 ,丰子恺也习惯以限制叙事的叙事角 度切入文本 ,但和冰心又不同 , 冰心在儿童文学作品 中的叙述者往往就是自己一个人 ,限制固定自己的世 界范围 ; 而丰子恺的叙述者却往往有几个人轮流充 当 ,或者本人 ,或者被叙述的人变成了叙事者 ,以各个 人作为内在的焦点进行叙述 。《华瞻的日记》 叙事人和被 叙述人物从人称上看完全重合 ,一个作父亲的和刚刚 会走路的儿子华瞻的身份重叠 ,二者在同一个叙述层 面上 。 “隔壁二十三号里的郑德菱 , 这人真好 ! 今天 妈妈抱我到门口 ,我看见她在水门汀上骑竹马 。她对 我一笑 ,我分明看出这一笑是叫我去一同骑竹马的意 思 。我立刻还她一笑 , 表示极愿意 , 就从母亲怀里走 下来 ,和她一同骑竹马了 。接下去尽管

仍是华瞻的叙 ” 述口吻 ,却分明是叙事人的体验以孩子的口气来讲述 “大人们常常不怕厌气 , 端坐在椅子里 , 点头 , 弯 : 腰 ,说什么 ‘请 ,请’ ‘对不起’ , ‘难为情’ , 一类的无聊 的话 。 丰子恺厌恶成人的虚伪矫饰 ,于是就从一个 ” 孩子的眼中写出 ,通过 “我” 这个内在焦点进行感受体 验 ,叙事人的 “转调和变音” 却从孩子的眼中显现出 来 。丰子恺儿童创作以饱 ” 满的感情赞美儿童的天真 ,又以力透纸背的体悟来参 透现实 。

此外,可以发现作品流露出原始主义的倾向。 原始主义指的是一种尚古的文化现象和思潮,反映了人性的一种基本情感和特征。”也就是说,人类从能够自我反省时起,就具有追怀和向往远古的天性,往往会流露出崇古慕俗、返朴归真的情绪倾向。尤其是每当社会处于解体更新或复杂前进之际,人们更难免瞻前顾后、疑虑丛生,以至产生怀疑文明现状和成就、要求返归原始的思想。“从狭义上说,原始主义是一种文学思潮和创作倾向,以原始来批判现代文明是其主要特征。它或者重新塑造出原始人的心态和情操,或者运用神话的想像方式表现原始主题。”不管是广义还是狭义上,这里的“原始”更多的是形容词而不是名词的含义,其基本特征是推崇原始状态下的本真、批判文明带来的痼疾,以原始作为价值评判的准绳与理想。

具体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是极力推崇具有原始人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儿童,描述他们所具有的原始生存状态、心态、情操、信仰等等,充分表明了作者对儿童的赞美与向往;同时也对与儿童生活相反的现代成人进行反思,展示出成人的困惑、文明的压抑、都市生

活的厌倦、理性的束缚等等;二是在对现代社会不满与反思中努力寻找具有原始意味的理想化世界。文中,作者描述了儿童的天真自然以及未被现代生活所蒙蔽的旺盛的创造力、健全的生命力。一方面,儿童在思维方式上的具有形象性、主观性、想像性等特色的直觉思维其实是一种原始思维方式,丰子恺通过描绘儿童种种看似“异想天开”的稚趣而精心建构了一个奇异的儿童世界,有意凸现它与成人社会、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并表现了对前者的感情倾向,从而透露出了作品的原始主义倾向。儿童世界之所以不同于成人世界,在于他们的直觉思维所具有的单纯性与原始性,在现实生活和现代人的头脑里,经验、理性和功利的因素占据着支配地位,直觉思维不是被遗忘和排斥,就是被淡化和杂糅了,而在儿童身上这种直觉思维无处不在。华瞻,因为舍不得离开正在一起玩耍的小朋友而发出这样的牢骚:“吃饭何必急急?即使要吃,尽可在空的时候吃。”“我实在无心吃饭。我晓得她一定也无心吃饭。不然,何以分别的时候她不对我笑,而且脸上很不高兴呢?”而他一向认为大人们是“无理”的,比如跟爸爸到先施公司去,看见地上放着许多小汽车、小脚踏车,认为这分明是我们小孩子用的,但是爸爸一定不肯给我拿一部回家,让它许多空摆在那里;更让他奇怪的是爸爸竟然甘心被陌生人“割头”、“割耳朵”。可见,孩子的世界里没有理性、逻辑推理、功利、规矩之类,有的只是主观性、形象性强的本真流露,甚至是随心所欲的空想,他们的直觉思维是与理性逻辑和客观原则无关的。丰子恺肯定的就是孩子们这种“空想的欲望”,认为这才是人类的本性所在,而成人因为已经屈

相关热词搜索:赏析 日记 狂人日记赏析 海子日记赏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