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协是一种智慧一辩稿 [辩出来的智慧]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由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加坡新传媒集团、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双星杯2011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于10月16日一22日在青岛举办。本次辩论赛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16所著名大学的代表队参加,成为参赛学校最多、知名度最高的一届赛事。现在国际上最知名的辩论赛是国际大专辩论赛,从1993年首届举行至今,每两年举行一届,其前身为自1986年开始举办的亚洲大专辩论赛,2007年正式更名为“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为华语辩论的最高舞台之一。
  自人类有了语言以来,就有了辩论。人是万物之灵,在广阔的世界面前人是那样聪明,却又总是那么困惑。在众多的未知和矛盾中,人们总是需要探索和选择,世界的纷繁与认识的复杂是之所以产生辩论的原因。人们要证明自己认识的真理性,就需要证明与之相对观点的虚妄性,不同的认识发生冲突,便会激起智慧的碰撞,辩论是智慧的交锋,更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古老的雄辩风采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是一代雄辩大师,他的辩论艺术至今令人叹为观止。他的艺术和技巧在于“助产术”,他按照对方的逻辑思路不断提问,然后在其回答中进行诘难,引导对方思索,最后让对方自己推翻原先的结论而获得新的认知。虽然杰出的才华以及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最终将他推向死亡,但即使面临这样的结局,他依然以充满哲学思辨的崇高信念来对待,在死神面前,无畏无惧。他的辩论启发人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层的思考,而他的机智与幽默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精彩的艺术财富。
  中国古代的庄子也同样堪称是杰出的辩论大家,他的辩论里常充满了丰富的想象、诙谐的幽默,其精彩程度绝非一般辩论者可比。他认为只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彼与此就没有区别,都可以看成是一回事。他以自己的大道理克服一切对立的道理,因为他认为任何人的主观态度都不能作为批判是非的标准。虽庄子的辩论时常带有诡辩的倾向,但是这种浪漫主义的思维模式以及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却值得我们欣赏。
  辩论赛制推陈出新
  古代的辩论似乎并没有采取专门的形式来进行,更多的是存在于人们的日常对话和生活情景中。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衍生出了“辩论赛”这样一种形式,辩论双方会针对同一问题的正反两面展开辩论,彼此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而反驳对方的观点,指出其矛盾之处。当然,“辩论赛”最终并不是要评判哪一方的立场代表真理,而是看对立双方如何体现出一个代表自己立场的理论体系。以往的辩论赛更突出以团队作为单元进行比赛,本届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则首次在单场比赛中设置淘汰环节,突出辩手的个人风采,在辩论形式上,则设置了“开门见山”、“角色争锋”、“针锋相对”、“超级辩论”以及“高端对话”、“巅峰对决“环节,使赛事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可观赏性。
  在“超级辩论”这一环节中,曾荣获两届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的最佳辩手黄执中教授担任嘉宾,向正反双方分别发问,黄教授的问题往往一针见血、恰到好处且具有很强的逻辑思辨性,这使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并寻求新的支撑点,而这也是一个深化思考、反复衡量的过程。诘问的初衷不在于为难,虽然问题尖锐,很多辩手也会有些力不从心,然而却仍然精彩纷呈。在”高端对话”环节中,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教授与选手们对辩题进行更深一步地讨论,余秋雨指出,所有的辩论往往是从逻辑漏洞和逻辑跳跃出发,有时逻辑很严整,每一步都对,但方向错了。因此,在小逻辑之上还应有大逻辑,而这一环节就体现出超越逻辑的一种方向。“巅峰对决”中,两位选手根据余秋雨教授假定的角色进行扮演,对自己的观点做出最终阐述,在没有任何准备时间的情况下,考验的是选手们临场爆发的智慧与语言的逻辑,因此,以上三个环节成为本届辩论赛的最大看点与最大亮点。
  真理越辩越明?
  人们都说真理越辩越明,然而,笔者认为抱着这样的信念来参加或者欣赏辩论赛一定会觉得失望。因为很多事情根本没有办法说清楚,也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代沟的主要责任在长辈还是晚辈?选择爱我的人还是我爱的人结婚?网络用语丰富抑或污染了我们的语言?购买盗版者应不应该负法律责任?这样的世界难题,就算汇聚了世上所有的智者也无法给出简单的答案。换句话说,如果真理只存在于一方的立场之中,那么辩论就失去了必要和可能性。
  辩论的重点并不在于说些什么,而是在于怎样去说才能够把一个问题的不同层面和角度完整地呈现出来。在辩论过程中,有很多的技巧,如借力打力、移花接木、釜底抽薪、顺水推舟、引蛇出洞、正本清源、利用矛盾、以慢制胜等等,辩论的技巧不是单纯地耍花招,其背后呈现出的是一种语言哲学。语言就是武器,掌握辩论技巧的人,应该更有能力勘破语言――权力――知识之间复杂的关系,然后解构语言所建构的世界。
  辩论或许不是为了得到一个绝对的真理,关键在于思考的深度、理解的能力与沟通的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无论是参加辩论赛还是欣赏辩论赛,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范恒桢是浙江大学一名大三的学生,他说与同队的学长、学姐相比,自己还差很多,他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参加比赛,而对于参赛对手台湾大学,范恒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海德堡大学的马晓月是个高挑的德国女孩儿,她对汉字非常感兴趣,至今学习汉语有3年半的时间,曾在北京待过一年,而这也是她第一次参加国际性的辩论赛。谈起感受,她说自己有点紧张,表现得马马虎虎,队友王雪梅的汉语说得很好,表现也很棒,这次获得了“最佳辩手”的称号。同样,对于广大的观众来说,在精彩的唇枪舌剑之中也收获颇丰,通过多角度的辩论,大家能洞悉到问题的不同角度,对问题的真相本质会了解得更透彻,增强了解问题的多面性。
  “真理越辩越明,”是响亮的口号。真理没有绝对性,只有相对性,而我们之所以仍然需要辩论、喜欢辩论,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对自己不赞同的观点也能做到兼收并蓄,并在强大的压力和他人的质疑中始终守护自己的观点与立场,体会坚持的意义。
  对话余秋雨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教授作为此次辩论赛的首席评委,让很多人眼前一亮。作为一个长者,一名学者,一位智者,他的观点与提问能够让年轻的选手们在辩题里走得更远、更辽阔。而通过余秋雨的言语与剖析,我们每个人也在无形中完成了一次与自己的对话,与大师的对话。
  关于辩论赛,余秋雨老师的一番话令人印象深刻,他说:辩论赛与其他的比赛不同,它们有的是比体能,有的是比作品,而辩论赛比的是临时爆发的智慧和语言。说起语言,我很感动,汉语是世界上公认最艰深的语言,中华文化是全人类惟一没有中断和被湮灭的古文明,从孔子、老子到李白、杜甫的千年重量都压到我们的唇齿之间,无论选手来自世界的哪一 个角落、无论他们的母语为何、肤色怎样,他们证明了语言不再是文化沟通的高墙,而是文化联系的纽带。
  文化,是一个丰富复杂的概念,它可大,也可小。对于文化,我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表情来面对?是该严肃对待还是轻松看待?在余秋雨老师的眼中,事关国家、民族精神的,我们就要严肃认真,而关乎日常生活的,则可以轻松一些。余秋雨曾说,希望能有更多的文化人投身于建设而不要过多地去批判。然而,如今的社会发展促使很多新文化现象的生成,人们的怀疑与批判力度也日益增强,如何看待和把握“批判”与“建设”之间的关系呢?余秋雨老师表示,中国古代文化的确灿烂辉煌,而现代文化的建设还差得太远。很多人对于文化的批判显得比较盲目,比如说杭州发展动漫,还没有发展起来,就有人先骂了;再比如,像网络语言,很多人都不了解网络语言是什么,就极力批驳。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先去了解、先搞清楚再作评判,不能因为自己一时的不舒服就去骂人。
  作为一位文化行者,余秋雨走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风景,也经历过很多事情。曾经,他辞掉很多职位官衔,不参加任何协会活动,即使面对非议也淡然处之,他称之为是自己的“人生实验”,就是想看看能不能凭借自己的力量独立行走完自己的这一点路。那么实验结论和心得如何呢?在如今年轻人口中流行的“拼爹”时代,这个实验是否值得每个人都去做呢?余秋雨老师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他说,自己的实验结果很好,而人一定要永远往前走,不仅要实验,而且还要不断地实验。如果父辈很出色,那么我们自己就要努力地去勇于超越,而不是去“拼爹”,真正有出息的人永远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链接:
  辩论精彩时刻
  “2011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精彩纷呈,许多的辩论场景令人印象深刻。荣获本届辩论会“最佳辩手”称号的陈铭来自武汉大学,他们与马来亚大学的辩题是“青春偶像崇拜是否有利于孩子的成长”,陈铭一方的立场为反方。以下是在“超级辩论”环节中,陈铭与嘉宾黄执中教授之间的碰撞火花,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逻辑的魅力与辩论的艺术。
  黄执中:以你们今天举的例子来说,在风雨中等待偶像,等了两三个小时,这是非理性的。
  陈铭:这听起来不是一个很理性的行为。
  黄执中:任何一个谈过恋爱的男生有没有在外头等女朋友逛街等两三个小时?   陈铭:我有过。
  黄执中:你觉得这样的行为是理性的吗?   陈铭:不太理性。
  黄执中:可是你觉得这样的行为值不值得?
  陈铭:像这样的爱情对孩子来讲不太有利。
  黄执中:你谈恋爱的时候是孩子还是成人?
  陈铭:我当时已经比较理性了。
  黄执中:你当时是一个比较理性的孩子?
  陈铭:爱情是人生一个特殊的状态,是一个充满感性的状态。可是,为什么在价值倡导的时候,我们会希望一个人去理性、负责地爱一个人?因为我们发现感性的爱情会带来短暂的快乐,但会给双方带来比较长久的痛苦。
  黄执中:也就是说,崇拜这种行为,它的本质是非理性的。
  陈铭:这可能是来自于一个很理性的人,可惜的是这个辩题后面还有一个词是“孩子”,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老师和家长都会对孩子说不要早恋,因为这个伤不起。
  黄执中:你们所谓的崇拜,意思就是指非理性的才叫崇拜。
  陈铭:我们对崇拜比较完整的表述是,容易陷入比较疯狂的追逐和迷恋。
  黄执中:也就是说,所有有理性成分的部分,可能叫榜样,可能叫效仿,可能叫欣赏,就不是崇拜?
  陈铭:理性的学习和借鉴,是一个从崇拜中逐渐抽离的过程。
  黄执中:所以你们只想讨论非理性的崇拜,因为只要有理性就不会是崇拜,是这个意思吗?
  陈铭:这不是我们想讨论的,而是我们客观地叩问自己内心“崇拜”这个词和我们深入了解它的学术意义的时候。
  黄执中:如果所有非理性的案例才会在你们讨论范围内,那你们希望对方所证明的,就是非理性的行为依然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是不是这个意思?
  陈铭:刚才我中间有一个很核心的词您可能漏听了,叫做“容易”。就是它不必然,但很容易,崇拜这件事儿不必然就一定丧失理性,但它很容易进入到那个状态。对本来就尚未健全的孩子来讲,把这个作为一个扩散效应,才是我们今天论证的论点。
  黄执中:OK,很好,谢谢。

相关热词搜索:智慧 辩出来的智慧 不辩就是智慧 不辩是一种智慧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