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申遗【昆曲申遗十年大事记】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昆曲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江苏昆山地区,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明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
  
  ●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昆曲艺术名列榜首,同时也是4个全票通过的入选项目之一。当时,全国昆剧界只有800多位从业者,“800壮士”一度是昆剧人某种悲壮的自嘲。
  
  ● 2001年申遗成功后,文化部制定《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十年规划》,并且在2001年12月发到了各地的文化主管部门。
  
  ● 2003年,白先勇亲自出马,请动昆曲名家汪世瑜和张继青用一年的时间驻扎苏州,手把手地把箱底宝贝传授给沈丰英(扮杜丽娘)与俞玖林(扮柳梦梅)。请两位名师用一年的时间,跨团跨省就一个戏指导后生,这是破天荒的。
  
  ● 2004年4月,“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开始在全世界巡演。在台湾和香港的公演引起轰动。
  
  ● 2004年6月,“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中国内地首演,在苏州大学存菊堂连演三场,场场爆满。
  
  ● 2004年8月,江苏省昆剧院在争议声中转企,是全国7家昆曲院团中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
  
  ● 2005年,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实施了“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2005年至2009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人民币用以抢救、保护和扶持昆曲。
  
  ● 2006年3月,由田沁鑫导演、余光中担任文学顾问、江苏省昆剧院演出的昆曲《1699?桃花扇》首演。
  
  ● 2008年3月6-25日,日本歌舞伎演员坂东玉三郎与苏州昆剧院合作的中日版昆曲《牡丹亭》及歌舞伎《杨贵妃》在京都南座公演20场,同年5月6-15日在北京湖广大戏楼演出10场,开创了中日艺术交流的新篇章。
  
  ● 2009年12月,白先勇主持的昆曲新版《玉簪记》作为“北京国际戏剧舞蹈演出季”的压轴剧目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首演。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白先勇共同发起的“北京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也正式启动,《经典昆曲欣赏》成为北大本科生的公选课,受到热捧。
  
  ● 2011年5月5-15日,昆曲申遗十周年在北京隆重演出。
  
  ● 2011年11月12日-12月10日,以“姹紫嫣红开遍?迷影惊梦新视觉”为题的摄影展将于国家大剧院展出,此次展览将台湾知名摄影师许培鸿八年来在世界各地记录青春版《牡丹亭》及新版《玉簪记》的500幅珍贵画面,以3D影像、12米弧形投影等新视觉的表现手法展出。
  
  ● 2011年12月8-10日,青春版《牡丹亭》200场纪念演出将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白先勇透露,本轮演出可能是青春版《牡丹亭》的最后演出。

相关热词搜索:昆曲 大事记 申遗 昆曲申遗十年大事记 韩国京剧申遗 京剧申遗成功演唱会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