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不浓 回忆不永 防范色彩不断趋浓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布什上台,中美关系再次出现跌宕起伏。尤其是布什先强硬后缓和的做法,使许多人对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进行各种揣测。那么,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变化究竟是效仿克林顿当年的做法,先硬后软为争取外交上的主动而采取的策略上的调整,还是基于美国长远的安全和经济利益,做出根本性的战略调整?
  笔者认为,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变化大多源于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的系统性调整。而这一调整可追溯到克林顿第一任内的后期,只不过由于当时的多数调整为低姿态或秘密行为,所以鲜为人知。与之相比,布什的对华战略调整则要公开、露骨得多,其特点也更加突出。这就是既有策略上的变化,又有战略上的调整,而且后者的色彩更浓;既有大选政治的需要,也有根本的安全和经济利益的考虑,后者为调整的主导因素。因此,尽管布什政府今后的对华政策会时而强硬,时而缓和,遏制行为时而公开,时而隐蔽,但其战略目标始终不变:既要阻止中国对美国现存的亚太战略形成挑战,又要避免在没有必胜准备的情况下被突发事件拉入与中国的剧烈军事冲突之中;其长远的对华基本战略虽仍以发展中美关系为主线条,但防范色彩将不断趋浓。
  
  安全利益的考虑
  
  阻止中国对美国的亚太安全格局形成挑战 美国对华战略趋于强硬的长远考虑,一是担心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乃至全球的战略对手。在克林顿执政的后期,美国就“有实无名”地开始了巩固、扩展对中国的围堵格局,如推进东北亚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提升对日、韩、东盟的战略关系,加大对台军售,寻求和印度改善并发展战略合作关系等等。布什上台后,美国这方面的战略意图更为清晰,步子也迈得更大。美国防部资深军事专家马歇尔在其主持的未来亚太战略评估报告《2025年的亚洲》指出,苏联四分五裂后的俄罗斯,从国力、块头等各个方面,在可预见的将来都无法对美国形成全球性、甚至地区性的战略挑战,欧洲的威胁已基本解除。放眼全球,惟有中国越来越强大,近13亿的人口和大中华圈的潜在力量,使中国在2015年前后,不但可能对美国亚太利益形成威胁,甚至可能成为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对手。亚太最有可能成为美军采取大规模行动的地区。在2025年前,中国在亚太对美国的挑战将无法忽视,为此,美国的国防重心必须及早从欧洲向亚洲转移。
  在马歇尔报告蓝本基础上,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召集了170多次大小会议,与40多名将军反复磋商,最终形成了新近出笼的新世纪美国军事战略挑战评估报告。报告不但要求把战略重心从欧洲转向亚洲,还提出放弃美国实施多年的对台武力介入的“模糊政策”,把防卫台湾明确列入战略考虑。布什所代表的新保守派担心,中国对美国亚太安全格局的挑战将首先从台湾海峡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陆对台湾问题久拖不决正在失去耐心,从而可能诱发台海近年内出现武装冲突,进而对美国亚太安全格局形成重大威胁。
  消除中国对美核威慑是NMD的更深刻原因 布什上台后紧锣密鼓推动导弹防御计划,其最根本的防范目标是中国。美国军方及学术界近期的多份评估报告普遍认为,台海出现冲突,美国可以占据常规军事上的多项优势,但中国为数不多的核武器和战略导弹对美国本土形成的战略核威慑将极大地束缚美国的军事选择。使中国的对美战略核威慑失效,确立美国在亚太地区常规和核军力两个方面的绝对优势,消除任何来袭核武器对美国本土的威胁,让美国在未来的地区冲突中能放开手脚,是美国建立导弹防御系统的最深刻原因。
  尽管具体实施时仍会碰到种种困难,多项重大计划甚至会因资金和政治方面的原因而被搁置,但美国政府不会改变已经确定了的对华战略调整的基本方向。
  
  经济方面的原因
  
  经贸关系对中美整体关系仍将发挥积极作用 冷战结束后,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一直起着稳定两国关系的纽带作用,不论在资源结构、产业发展,还是在技术水平和消费倾向等方面,两国经贸关系的互补性十分明显。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主要是资本技术密集性产品,其中一半以上是中国经济发展急需且难以替代的产品,如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而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则主要是劳动密集性产品,如服装、玩具等。中国价廉物美的产品为美国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而无通货膨胀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据估计,到2005年,美国将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对华直接投资年均增长将保持在10%,投资累计额将超过600亿美元。
  尽管中国对美国的需要大于美国对中国的需要,但正如美国国务卿鲍威尔6月1日在《华盛顿邮报》上撰文指出的那样,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为35万至40万美国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其他好处。中国的产品出口美国,“有利于控制美国的通胀,提高美国人的生活质量”。美国已把中国确定为其“21世纪国家出口战略的首要目标”。毫无疑问,在未来若干年内,经贸关系仍将是中美关系发展中最积极、最坚实的因素。
  经贸利益方面的竞争成分在上升 美国保守派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互补性会下降,竞争成分将上升,中美对市场的竞争,进而对势力范围的争夺将呈上升趋势。
  首先是中国产品对美国传统工业的冲击。目前美国的制造业只占美国生产总值的17%左右,有人估计,到2004年,成衣业将从美国本土彻底消失,10年后,美国现有的23大主要工业门类,只有1/4仍然繁荣,如信息、航空航天、军事、汽车、化学等,而其他工业都会因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萧条或转移国外。在过去一年不到的时间内,美国制造业的裁员人数已经达到创记录的67万人,越来越多的贸易保护主义者把制造业日益严重的失业现象与中国产品充斥美国市场联系在一起,他们担心,中美经贸摩擦诱发政治冲突的机率在升高。其次,尽管中美贸易在可预见的将来仍以互补性为主,但日益上升的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将对美国的高科技工业形成威胁。美国商界声称,在过去12个月内,中国对美高科技产品出口上升了12%,一美国贸易专家惊呼:“中国正在成为一个技术产品的动力源。”再则,中国对亚太市场的开拓引起美国保守派的不安。据报道,仅仅数年,中国的摩托车在越南市场的占有率就达到50%左右,类似的现象正在向东南亚其他国家蔓延,2000年中国对东南亚五国的出口额比上年提高了43%。美国保守派对中国在亚太地区贸易的急剧上升,已隐约感到像不断逼近的雷雨那样气势袭人。
  担心中国正在推动排它性的东亚自由贸易区 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雷德?伯格斯滕撰文指出,东亚,尤其是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不但是美国经济上的合作伙伴,也将是美国经济上的竞争对手。美国现在已经面对的问题是,亚洲正在建立本地区的经济集团,其中主要的内容是亚洲区域内的贸易互惠框架和亚洲货币基金。令美国日益担心的是,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亚洲经济大国,已经开始了一系列的区域内次地区性或双边自由贸易谈判。中国不但正在和韩国等东北亚经济体就自由贸易问题进行实质性讨论,且在2000年第四次东盟10+3首脑会议上,提出建立东盟与中国间的自由贸易区问题。伯格斯指出,“亚洲经济集团”已经走上了日益成型的道路,预示着国际经济和贸易将发生格局性的变化,变化的结果可能有利于整体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可能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对美国产生歧视性的结果,最起码将影响到美国每年对亚洲出口中的200亿美元产品。
  对亚洲货币基金美国更是从一开始就持怀疑态度。亚洲的经济大国目前拥有的外汇储备高达万亿美元,不但远远超过美国,也超过欧共体的外汇储备。亚洲货币基金一旦成立,对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疑将形成严峻挑战。
  “亚洲经济集团”的形成,不但将使日、韩亚洲国家和美国间因安全考虑而形成的凝聚力大大减弱,且可能使亚洲和其他区域间在利益发生冲突时的对立倾向加剧,从而严重危及美国在亚洲的安全和经济利益。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止,不但美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以及美国目前仍占领导地位的国际多边经贸、金融体制将逐步受到侵蚀,甚至会出现国际经济秩序的混乱和区域集团间的冲突。
  对华政策趋强的国内经济因素 老布什1992年和克林顿竞争白宫时因美国经济萧条而败北,小布什对此刻骨铭心,绝不愿在2004年竞选连任时重蹈覆辙,而拯救美国经济除了联储降息、政府减税两大措施外的又一大法宝是――扩大开支,特别是扩大军费开支。这一点曾被里根总统屡试不爽。从目前看,发展导弹防御系统对刺激经济回升不但有最持续的作用,且最佳效果将体现在2004年布什竞选连任前后。据透露,美国防部将大大加快导弹防御计划的试验频率,而每次试验的平均开支均在1亿美元上下。6月27日布什政府向国会提交的2002年国防预算中,用于这方面试验的费用增加到83亿美元,比目前差不多上升了40%。专家估计,即使建立一个雏形体系,也需投资数百亿美元,这毫无疑问将增强经济活力。不过,要让这笔庞大的预算在国会顺利过关,让美国人相信美国的国防存在潜在的严重威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宣传“中国威胁论”是最合适不过的借口了。
  综上所述,由于布什政府基于国内“新保守派”的要求所进行的对华政策调整,有着浓厚的安全和经济利益方面的战略考虑,因此,美国对中国构造潜伏性的围堵战略不会改变,美国对中国的防范战略也将日趋成熟。当然,正如美国前驻华大使尚慕杰日前与笔者交谈时指出的那样,鲍威尔国务卿7月下旬访华和布什总统在参加上海APEC会议期间对中国的访问,将在很大程度上使中美关系回到更切合实际的道路上来。在近中期内,由于中美双方的共同利益仍远超过分歧,中美关系仍将继续沿着既合作又竞争的方向发展。加之中美关系的成熟和两国领导人对时局的正确把握,中美间在可预见的时期内,爆发剧烈军事或政治冲突的可能性仍然很小。▲

相关热词搜索:防范 色彩 防范色彩不断趋浓 情绪市色彩趋浓 世界知识杂志社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