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游资之乱 国际游资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正当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争论甚嚣尘上之时,种种迹象表明,国际“热钱”悄然流入。“热钱”的流入与国际普遍存在的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之间似乎有着某种联系。这是否是西方集团对中国汇率制度发起“进攻”的信号?国际游资在亚洲金融危机时对东南亚国家造成的切肤之痛还难以削除,对于它的到来我们当然要备加小心。当前的对策是什么?
  
  国际资本显示“游资”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工具日新月异、金融资产迅速膨胀、国际资本私人化以及大量的资金在境外流通,国际资本日益显示出“游资”特征。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的资料,1997年,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动的短期银行贷款和其他短期证券中至少有7.2万亿美元,约等于全球产出的20%。另据美联储估计,1997年,仅在纽约、东京和伦敦的金融市场上,每天约有6500亿美元的外汇交易,其中仅有18%用来支付国际贸易和投资,另外82%则用于国际金融投机。当然,我们不能将上列短期资本都归结为游资,但是,从这些资料中,我们至少可以窥见一些信息。
  游资,顾名思义,即指尚未投入或约定投入确定的经济领域,处于游动状态的资本。《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辞典》(1992)对游资作出下述定义:“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金持有者或者出于对货币预期贬值(或升值)的投机心理,或者受国际利率差收益明显高于外汇风险的刺激,在国际间掀起大规模的短期资本流动,这类移动的短期资本通常被称为游资。”由此可见,不能把游资与短期资本相等同,后者至少包括流动资金。不过,若将国际游资界定为国际短期投机资本还是可以接受的,说得更明白一点,国际游资就是为追求高额投机利润而在全球金融市场中频繁流动、积聚和炒作的短期资金。
  在国际金本位制下,不存在游资大规模流动的条件。到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游资就已成为引人注目的事件。1926年~1928年间,由于当时的国际金融市场中普遍流行着法国法郎可能升值的预期,法国就成为当时大笔境外资金竞相流入的目标。战后游资活动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1967年之后。在英镑贬值、法郎贬值、德国马克升值以及德国最终实行浮动汇率制之前,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投机性资本流动。从那以后,游资的规模就逐渐增大。牙买加体系之后,游资更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一种常见的现象。
  
  游资的新特征
  
  虽然游资并非新的现象,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全球化飞速发展,游资也有了一些新的特征。
  首先是高速流动。在现代通讯和电子技术条件下,调动巨额资金只需打个电话或按一下电钮,资金即以每秒钟30万公里的光速转移,天文数字的交易瞬间就可完成。游资的特性使它能够随时对任何瞬间出现的暴利空间或机会发动闪电式袭击,当管理当局发现时,它们早已留下一堆烂摊子而逃之夭夭了。
  其次,国际游资日益显示出“集体化”倾向。由于机构投资迅速发展,今日的“游资”已不再是“散兵游勇”,而是名副其实的“强力集团”。
  第三是交易的杠杆化。运用“杠杆原理”,以较少的“按金”(指在进行远期外汇交易时,只需缴纳1%~10%的保证金即按金,就可进行100%额度的交易)买卖几十倍乃至上百倍于其按金合约金额的金融商品,是游资的惯常投机做法。正是金融交易的杠杆化,使得一家金融机构的少量交易就可牵动整个国际金融市场。
  
  游资的利与弊
  
  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前,游资除了可以解决短时间的资金短缺外,还被认定为具有不可替代的市场功能。以证券市场为例,游资的出入,显然增强了市场的流动性,使市场更加有效。投机者为了谋取价差利益而不停地买进卖出,使投资者可以随时买到证券,也可以使投资者在他们认为必要时随时卖出。这样,在投资和投机的不停转化中,证券市场的供求关系得到调节。
  但是,现在对游资的危害性已达成共识。经济泡沫化、汇率无规则波动、货币政策失灵以及传播扩散效应,是游资引发的主要后果。
  在股票、期货、房地产等极富投机性的市场上,巨额游资可以轻易地在较短时间内吹起经济泡沫,引发市场的暴涨暴跌。而且这种狂热的投机活动还会很快由一地波及他地,或由一种投机对象(如股票)波及多种投机对象(债券、期货、房地产等),引起市场连锁反应。国际游资的“金钱游戏”和转移速度,将东道国的经济和金融形势的不稳定,迅速传递给所有关联国家。
  游资还会妨碍东道国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增加其宏观调控的难度。这一点,早在1937年,金德尔伯格就在《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一书中强调过,短期资本的流入国通过增加它在国外的短期净资产或减少它在国外的短期净负债,经济将膨胀;反之,短期资本的流出国通过增加它在国外的短期净负债或减少它在国外的短期净资产,经济将收缩。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果一国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利率,固然可以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减缓通货膨胀压力,但是,利率提高又会招致游资流入,从而压迫国内货币供应量大量增加。从1990年到1994年,发展中国家资本流入导致了各国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加。转化为外汇储备的资本占总的资本流入总量的比例,亚洲为59%,拉丁美洲为35%,两者合计使得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外汇储备增加了209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被动增加,引起基础货币供应非正常增加,带来通货膨胀压力。反之,一国在经济衰退时,通常需要降低利率,以期刺激投资。但是,游资会因利率下跌而纷纷抽逃,从而导致投资资金短缺,使得货币供应量缩减。同时,还会引起东道国货币币值急剧贬值,诱发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可以说,游资的移动是造成1992年英镑汇率、1995年美元汇率及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各国汇率暴跌的重要原因。

相关热词搜索:游资 之乱 国际 国际游资之乱 国际游资名词解释 佛山游资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