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求当常任理事国?_德国等常任理事国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德国想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拥有一票否决权的愿望,是否标志着德国放弃了“谦虚谨慎”的外交政策,要成为举足轻重的政治大国?难道德国左派与菲舍尔真的走上了与其历史传统背道而驰的歧途?
  国内有“政绩工程”,国外其实也有。联邦德国(编者注:统一后的德国国名全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为追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位置就有制造“政绩工程”的迹象。
  
  德国到底想干什么
  
  事情得从头说起。
  目前,联合国安理会正面临改革。印度、巴西、日本与德国都提出了成为常任理事国的要求。作为二战战败国,日本与德国是当年联合国成立时世界和平秩序的防御对象,它们晋升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意味着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大变革。日本因没有彻底反省自己的侵略历史,它成为常任理事国的愿望受到亚洲国家的普遍质疑。而德国就不一样了。它清算纳粹历史的可贵精神有口皆碑,因而德国成为常任理事国的心愿不仅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认可,而且得到了其欧洲近邻、历史上的宿敌英国与法国的支持。按理说,一切都应该是无可非议的了。但仔细观察联邦德国历来的自我国际定位以及由社会民主党与绿党组成的红绿政府的政治背景,我们就会发现,德国试图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愿望和追求,其实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首先,这个愿望和追求是与联邦德国建国以来的历史反省以及由此做出的自我国际定位相违背的。二战后,联邦德国(先是1949~1989年间的西德)力图尽早从战胜国手中重新获得国家主权,但不再谋求世界大国地位,这已经成为其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也正是由于两位著名的前任总理的两项政策―――阿登纳的融入西方政策与勃兰特的和平东方政策的影响,在1989年东德瓦解的时候,原二战战胜国特别是苏美才十分放心地同意由西德来统一德国。而统一时与统一后的德国,也一再强调将继续其“谦虚谨慎”的外交政策,不再走一意孤行的冒险道路。应该说,这是真实的。纵观自1990年以来德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表演”,可以看到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与反恐战争,美国都希望德国能出钱甚至出兵,而德国总是想方设法回避,反复强调自己的历史负担。与这些似乎过于谦逊的举措相比,德国对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位置的追求,就显得十分刺眼了。而且,其一向的承诺与安理会现有改革方案相反,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去年12月访问日本时又提出了新常任理事国也必须享有一票否决权的要求。人们不禁要问,难道德国还是想做世界政治大国?
  其次,这个愿望与追求也把德国国内原有的政治角色分配颠倒了。如果提出这一要求的是保守的基督教民主联盟政治家,人们还可以理解,因为他们历来都有较强的民族主义倾向,但奇怪的是,这次为争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位置而到处游说的德国外长,是德国绿党主要领导人菲舍尔。而菲舍尔这一行动的反对者却是在野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前主席沃尔夫冈?薛伯乐。薛伯乐的指责更是让人惊讶不已,他说菲舍尔此为是“左派的民族主义”。要知道,在19世纪晚期以来,民族主义在德国基本上一直是右派势力的“专利”。在德国政界,没有一个政党比绿党更具有国际主义与和平主义精神了。而菲舍尔本人更是绿党中大名鼎鼎的反民族主义者。难道德国左派与菲舍尔真的走上了与其优良历史传统背道而驰的歧途?
  
  重要的不是真正的实现
  
  问题没有那么严重。施罗德与菲舍尔对常任理事国的追求,可能只是对德国传统的对外政策目标,即追求不断提高德国国际地位的重新诉求,是一种普通意义上的“政绩工程”。尽管绝大部分德国人已经告别了民族主义,但希望不断提高德国国际地位的还是为数不少,并且将此作为衡量本国政府政绩的标准。
  德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且获得一票否决权后又想干什么呢?德国一位著名历史学家与评论家认为,与19世纪晚期以来多届德国政府一样,目前德国政府的这种追求是一种幻想性的“对现实的拒绝”,许多德国人始终难以接受本国不能成为世界大国的现实,这是一种不合实际的扭曲政治心态。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挫折以后,实际上德国再也不可能将“大国梦”付诸实施了。不过,获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位子,起码能满足这种虚荣心。
  况且,施罗德在德国还没有成为新常任理事国以前就又“得寸进尺”地提出了必须获得否决权的要求。他应该知道这一要求是何等难以实现。而且,如此冒失地提出这一要求,实际上反而增加了其实现的难度。看来,对施罗德来说,重要的不是这一要求的真正实现,而是他在世界舆论、特别是本国舆论前为德国提出了这一“最高要求”,启动了这一“顶级工程”。重在影响,是一切“政绩工程”的特点。
  
  意义不大的追求
  
  如果德国当真要在国际政治中充分发挥以前无法发挥的作用,扮演与以往不同的角色,会带来什么局面呢?往积极方面想,德国可能会给国际政治带来更多的和平因素,但也只能是扮演缓冲美国的霸主行为的角色,不可能达到完全与美国对抗的程度。前者在安理会中已经有中俄法在担当,而后者则是德国政治之大忌。融入西方、承认美国的领导地位,已经成为联邦德国的立国之本。据此,不管德国对美国的政策有多少批评,都不会发展到与美国决裂的地步。在西方阵营中,已经有法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起到遏制美国的作用,德国的作用与独立性不可能超过法国。而且,欧盟正在统一对外政策,可能产生欧盟在安理会的统一否决权,德国作为欧盟大国一定会与英法等国一样,享有欧盟内部对此权限的否决权。所以,德国独自追求享有否决权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实际上是多余的。除非德国想在与欧盟大多数国家对抗的前提下独立使用在安理会中的一票否决权。但如果出现这种局面,德国就又回到了其历史上一意孤行的“独特道路”上去了。这将是一个不堪设想的前景。
  总之,德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且获得否决权的意义不大。对于施罗德与菲舍尔来说,他们可能会以“为德国争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宝座的那位联邦总理与外长”的美名而被载入德国史册,但他们难以决定自己的“政绩”的后果,即难以影响将来德国政府如何使用一票否决权。而且,在获得常任理事国的位子之后,德国民众难免会产生更大的欲望与期待。尽管菲舍尔无意增强德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但其外交“政绩”无疑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所有这一切都将使卸任后的施罗德与菲舍尔头疼不已。
  
  阅读背景
  ●联合国在德国
  
  自1996年以来的近十年时间里,有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卡斯坦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学研究所、国际海事法院、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等一系列的联合国机构落户德国,德国借此成为联合国的驻地国之一。
  
  ●德国参与联合国使命
  
  除了合格的民事人员、警察、资金、装备物资之外,德国也为联合国使命提供维和部队。截至2004年11月有7000多名德国士兵在参与六项联合国及联合国授权的使命。阿富汗与巴尔干地区是德国参与联合国行动的重点地区。
  
  ●德国在联合国
  
  在联合国的积极合作以及为其提供人力财力支持是德国外交的支柱。
  1973年9月18日,两个德国―――当时的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作为全权成员加入了联合国。联邦德国的外交政策从一开始就打下了多边主义的基础。
  2003年1月~2004年12月,德国在1990年的统一以后第二次成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其中,2003年2月和2004年5月,德国曾担任安理会主席。
  2004年德国继美日之后,成为联合国的第三大会费支付国。

相关热词搜索:德国 常任理事国 德国求当常任理事国? 常任理事国是什么意思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