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类国家的不同命运|两个国家之命运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什么是国家财富的基本来源?有类似重商主义和重工主义的思路分野;   采取何种模式实现国家富强?有经济自由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两种模式。   
  
  一个普遍存在但又令人困惑的现象是:几乎每个国家都在竞逐富强,赶超别国,但最终结局却有天壤之别。国际经验显示,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很多国家会面临两种前途:要么进入“黄金发展期”,顺利实现现代化;要么掉入有增长无发展的“拉美陷阱”。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恰好处于这一阶段。
  从理论角度看,导致各国发展差异的关键因素是发展思路的差别。进一步说,这主要涉及两个彼此相关的重大问题:首先,什么是国家财富基本来源?对此问题,西方经济学史上曾出现过重农主义、重商主义和重工主义之争。重农主义已日渐式微,但类似重商主义(重视外贸和赚取外汇)与重工主义(注重本国产业发展)的思路分野则一直延续至今。其次,采取何种模式实现国家富强?这主要涉及两种模式,一种是经济自由主义,各国根据本国条件进行国际分工,生产要素在世界市场中自由流动;另一种是经济民族主义,强调独立自主、国家干预和民族产业保护。
  
  发达国家成功的共性
  
  英国率先成功的秘诀就是“先保护,后开放”。16~17世纪,欧洲重商主义流行,但英国率先突破观念束缚,认识到本土制造业才是国家富强根基及衡量国家战略能力的有效尺度。从17世纪末开始,英国多次颁布法令,扶植本国工业,排斥外国商品竞争。以纺织业为例,1699年,英国勒令爱尔兰羊毛只准运往英格兰; 1720年,英禁止印度棉布进入不列颠;辉格党内阁调整关税,鼓励本国工业品出口,限制外国商品进入,甚至在国内实行限制性消费政策。这种强力政策,促进了英国本国工业的快速发展,英国首个实现工业化。待英国工业强大到足以同外国竞争后,英国才由贸易保护转向自由贸易,取消所有贸易和关税限制,以便从世界范围获取原料、市场,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奠定了英国几百年称霸的经济基础。
  美国是英国殖民地。英国从自己利益出发,不允许北美从事任何工业。1770年,英国首相威廉•皮特声称,在北美殖民地连一颗马蹄钉也不准制造。但美国开国领袖强调要发展本国工业。华盛顿就职当天特地穿了一套国产衣料制成的服装,告诉国人美国应发展本国工业。他提出,政府有责任和义务促进购买国内商品,美国人的利益应置于首位,每个公民都应不失时机地购买美国商品。他还提出“给美国的产品以及织物以明确的优先权,无论这些产品出自谁手,只要不是过度的昂贵或极不方便。”华盛顿甚至提出用国家的款项来经营制造业。美国总统林肯说得更简单:“我对关税知之甚少,但我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如果我们购买进口产品,我们得到商品,外国人拿到钱;如果我们买国产商品,那么我们不仅得到了商品,而且拿到了钱。”从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这种强调关税保护和产业保护的主张和势力在美政坛一直占据上风。
  法国开始迷信自由贸易,不重视产业保护,1786年与英国签订《伊甸条约》,用本国农产品换英国工业品,结果没几年就使许多农民破产,国家动荡,最终在1789年爆发大革命。拿破仑后来反思:“在当前情况下,任何国家要想采用自由贸易原则,必将一败涂地。”为此,他对内扶植和保护本国工业发展,对英国实行“大陆封锁”政策,防止英国工业品流入欧洲大陆。波旁王朝复辟后,英国首相坎宁亲自到法国游说,企图让法重蹈“自由开放”覆辙。但久经世故的法国大臣维莱耳答复道,“法国的工业还没有达到充分发展的地步,法国的利益是使工业获得保障。”法继续实行产业保护,直待其强大后才开放市场。法国后来像英国一样,成功跻身发达国家之列。
  19世纪4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指出,为维护本国经济发展,德国必须实行关税保护政策。他认为,相对落后的德国同发达的英国通过自由贸易进行竞争,无异于让一个小孩同一个成年人去角力。但当时德国主流推崇经济自由主义,不重视本国工业发展。到19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陷入萧条,并牵连到德国,德最终认识到自由贸易模式的弊端,对外实行高关税,对内保护民族工业,到1900年,德国钢铁、煤炭、铁路等领域均赶上英国。1850年~1913年,德国GDP增加五倍,人均收入增加250%。二战后西德经济快速发展,
  同样是坚持产业保护政策。
  
  即使到今天,西方发达国家仍设置种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限制其他国家产品进入,最大限度地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尤其是对高附加值产业领域(如高科技和金融行业)。2004年~2006年期间,法国规定对11个重要产业和20家大公司给予特别保护,限制外资并购。2007年,美公布《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要求对外资收购“重要基础设施”进行国家安全审查,并将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数量由1988年的8个扩大到2003年的11个。德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工业法、外汇及外资外贸等相关法律中,对外国投资影响国家安全事宜也进行了规定。
  有潜质的强国成了依附国
  不重视本国产业保护和发展,一味实现自由开放,使许多有潜质的强国陷入依附性地位。
  西班牙曾是欧洲制造业中心,纺织业、冶金业和造船业等一度十分发达。但西班牙统治者信奉重商主义,把金银货币视为国家财富,并致力于到海外掠金夺银,而对保护和发展本国工业重视不够。从美洲掠夺来的金银被用于从英国购买工业品,结果使本国制造业在17世纪日趋衰落。西班牙沦落到依靠低附加值产品和殖民地财富维持生计的产业链下游位置,最终成了“中心区国家与西班牙殖民地之间的一个相当被动的传送带”。
  奥斯曼帝国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但生产力水平低下。奥斯曼统治者先后与西欧多个国家签订经济协定,给予贸易特权,结果使奥斯曼成为西方廉价工业品倾销地,本国工业发展无从谈起,而只能靠棉花、染料等低附加值产品与西方交换。这种不合理的交换虽然得到国内获利的强大买办阶层支持而得以维系,但到19世纪后期,奥斯曼财政完全被西方控制,政府每年仅向西方支付年金、利息和偿债的基金,就相当于总收入一半。最终的结果就是帝国国力被逐渐掏空,成为人见人欺的“病夫”,直至彻底解体。
  拉美国家早在19世纪就开启现代化进程,但这些国家与宗主国经济联系密切,始终扮演着欧洲经济外围角色,而始终未真正实现崛起。二战后,拉美国家是“华盛顿共识”(主张减少国家干预、私有化、开放市场、自由贸易等)典范实践者。20世纪70~80年代,许多拉美国家(如巴西、阿根廷等)走“外资主导型”开放道路,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开放市场等比较优势吸引西方资本进入。外资进入虽使这些国家GDP短期高速增长,但一有风吹草动,就有大量资本外逃,这些国家便出现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数据显示,在过去20年间,尽管拉美付出艰辛努力,但该地区情况比20年前并没有明显好转。阿根廷已爆发了九次金融危机,并因此元气大伤。墨西哥曾是第三世界发展最快国家之一,但1981年和1994年金融危机使其一蹶不振。西方资本巨鳄则借机掠夺其国家财富。由此有学者用“拉美陷阱”形容这种瓶颈现象。还有人将拉美形容为“一个血管被切开的地区”。
  
  对中国的启示
  
  两类国家不同的发展命运告诉我们,那些真正认识到民族产业在国家富强中的重要性,并竭力扶植其发展的国家,最有可能跻身发达国家俱乐部;而那些不注意保护民族产业,错误地将GDP和外汇理解为国家富强之源的国家,可能在某个时期发展速度较快、风头强劲,但最终却始终在低水平层次徘徊,成为西方国家的依附国。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靠房地产业或出口低附加值产品实现国家富强。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固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当前发展模式明显带有重商主义色彩,重视赚取外汇和对外贸易,而对本国产业保护不够。由此造成中国民族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据报道,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已控制21个产业。一旦没有民族产业保护和发展,中国就将失去了国家财富的真正来源和产业升级的平台,由此使中国面临重蹈拉美覆辙的危险。党的17大报告提出要实践科学发展观,这实际就是要我们超越账房先生式的狭隘计算方式,学会用国家安全和中华民族崛起的战略眼光看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此而言,保护本国民族产业,增强经济自主能力,才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相关热词搜索:两类 命运 国家 两类国家的不同命运 耳朵的形状有几种 两个耳朵不一样的面相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