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业发展困境与突破_不进则退:香港金融业的困境与出路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在全球金融体系中,香港应定位于为中国金融发展战略服务,做自己可做、能做而国家想做却做不了的事情,才能真正巩固和发展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在国家金融发展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10月23日,温家宝总理在出席东盟领导人系列会议会见港澳记者时强调,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会改变,而中央推动金融开放及金融改革措施,都选择香港做试点。然而,受近年来金融业迅猛发展及当前危机冲击的影响,地区和全球金融格局正处于新一轮的调整期,洗牌态势明显,香港金融业也面临不进则退的严峻考验。香港应抓住当前国际金融调整和中国推动金融开放的机遇,发挥优势,抢先布局,在服务中国金融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提高自身金融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国际金融竞争与危机
  暴露香港金融业的脆弱性
  
  近年来,国际金融业发展迅猛,即使危机爆发也未停止你追我赶,竞争激烈程度前所未有。与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相比,香港金融业的竞争力尚存在较大差距。
  与生产脱节,严重偏向贸易和股市。香港自身经济规模狭小,金融业缺乏实体经济支持,严重依赖银行、保险和股市。银行和保险业主要为贸易和地产服务,港股也偏向发展和推销金融衍生品以为生财之本,如认股证等高风险、投机性强的金融买卖。而生产融资所需要的期货、债券、风险投资等市场则发展缓慢,成交量有限。
  海外金融资本占绝对优势,本地金融机构缺乏竞争力,存在行业空洞化隐忧。银行业中,外资银行无论在数量、资本金、存贷款量等方面均占绝对优势,而本地银行多为中小银行,所占市场份额不足20%。证券业也以高盛、摩根大通、瑞银等海外券商为主体,其市场操作对港金融市场的运作影响很大,2009年3月英国汇丰控股股价暴跌震动香港就是一个例子。香港金融活动虽然活跃,但没有一家有重大国际影响的金融机构将总部设在香港,多数只是出于获利或避险目的而把香港视作金融资本一个易进易出、大进大出之地。将来一旦出现外资大规模撤离情况,香港金融业有空洞化隐忧。
  市场高度开放但规模较小,外部风险极易放大。香港的股票、外汇、银行存货款、期货衍生品等主要金融产品的市场规模,与全球性金融中心相比仍有较大距离。据全球证券交易所联合会(WEE)统计,2008年香港股市成交量1.6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七位,但只占纽约总成交量的4.8%,伦敦的30%。在外汇市场上,香港占有率也仅为4.4%。市场规模小使香港易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风险迅即在香港放大,特区政府数据显示香港金融业同年第四季即受重创,收益按年急挫58%,其中银行业收益急挫45%。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全球金融危机均显示,危机对香港所产生的冲击要远超周边地区。
  金融热点事件频发,显示内部监管漏洞。金融危机以来,香港金融热点事件频频发生,如累计期权事件、汇丰股价暴跌事件、雷曼迷你债事件、中信泰富事件、电讯盈科私有化风波等。这些事件显示香港金融存在监管水平落后、对累计期权等复杂金融衍生品的风险认识不足、对大机构和大股东监管过宽、对小股东利益缺乏保护等问题。不能制乱即为乱制。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在于香港是在自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律性监管体系,监管机构实行企业化运作,大投资者话语权过重。
  联系汇率制下港元地位不断下降,金融根基出现不稳迹象。香港实行了26年的联汇制旨在稳定港元币值和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但近年来美元不断贬值,汇率大幅波动,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明显动摇,联汇制下港元也跟着“摇荡”走低,以前在港投资无汇率风险的优势随之大打折扣。今年以来受美元热钱持续流入的影响,香港金融管理局为稳定联汇制干预市场日益频密,难度加大。港元稳定事关港金融根基,未来前途已是一个不可回避问题。
  
  外部竞争新态势
  挤压香港金融生存空间
  
  金融危机促使各国调整金融发展策略,全球金融生态发生新变化。内地金融布局调整,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面临不进则退的严峻考验:
  国家金融战略调整带来政策压力。以金融危机为契机,国家调整金融发展战略布局。2009年4月14日,国务院在《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要求,上海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间接表明香港的金融地位不再“一枝独秀”,这直接对香港构成政策层面的压力。
  东亚地区金融竞争加剧直接形成对港挤压之势。香港在东亚主要面临东京与新加坡两大竞争对手的挑战。东京以日本的大国金融为支撑,股市市值远超香港。新加坡在政府主导下构建金融中心,依托东南亚,离岸金融业务强,金融体系与人才更加符合西方文化。由于担心香港的竞争,特别是担忧中国通过香港排挤两国在区域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与话语权,日本与新加坡联手排斥香港。两国近来一直谋求统一资本市场的交易规则与产品,积极参与全球市场整合,力图分化、弱化香港的竞争优势。
  全球金融趋势和生态变动加快考验香港金融的应变能力。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世界金融格局进一步变动。以投资银行和复杂金融衍生品为主要业务的纽约和伦敦,虽然因被视为危机“策源地”而影响力有所下降,但未见大衰,且美英等国正将其主要精力从摆脱危机转移到努力使自身金融更富有竞争力上面来。金融危机也使金融业务和运作方式发生改变,复杂金融衍生品被称为“毒资产”正遭抨击和抛弃,各金融机构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传统业务上,并主要专注于发展股票、债券、基金等传统金融产品和已经广为人所接受的金融衍生品。尽管西方金融走回传统的路子难言能走多远,但已与香港仍热衷衍生品交易形成对比。金融危机还促使全球金融监管趋严。2009年2~6月,英国、欧盟与美国纷纷提出自己新的监管举措,并酝酿成立统一的监管机构,扩大政府监管的权力与范围,对对冲基金和场外交易实行更严格的监管等。面对国际金融改革新趋势,香港金融及监管体系正面临堵漏、补漏与改革、创新的双重压力。
  
  在服务中国金融开放的进程中提升香港金融竞争力
  
  香港要巩固和发展金融中心地位,关键在于要与内地金融改革开放进程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身竞争力优势,化被动为主动,增强金融竞争力。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找准定位发挥香港金融的独特优势。香港要提高金融竞争力,其战略方向是要把自身的金融体系建设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框架内,从提升中国金融地位人手,寻求其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发挥作用,是香港金融的最根本定位,是 其立于不败之地的最根本保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香港应定位于为中国金融发展战略服务,做自己可做、能做而国家想做却做不了的事情,才能真正巩固和发展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有鉴于此,香港提高金融竞争力,既要考虑国内金融改革开放的背景,又要跟踪、研究整个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向与做法。
  特区政府应主动谋划,发挥主导作用,确保香港在危机后的全球金融竞争中占有先机。特区政府要积极、主动制定金融发展的长远规划,提高管治能力,排除各种政治干扰,保持政局稳定,为金融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要注意加强内部金融监管,强化和协调金管局、证监会和港交所等监管机构的职能,在严格监管的基础上维护香港金融体系的国际性和开放性。同时,还要加强与内地金融合作,共同保障金融安全。两地监管部门应深化合作,当务之急是香港应协助国家建立人民币跨境流通监测机制,对人民币跨境流通进行监控,解除国家后顾之忧。此外,两地金融决策部门应加强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协调,建立合作和应急机制,联手应付突发事件,共同维护金融安全。
  要充分调动和发挥香港金融业现有优势。当前,在经济衰退尚未结束、复苏刚刚开始之际,许多国家金融行业已经着手制定复苏后的经营战略,力争在全球经济复苏之后占据金融发展制高点。本地区内香港在区位、法治、人才、国际化、税收等方面仍具有突出优势。香港金融机构的运作模式国际化,会计、审计等均采用国际标准,具有国际业务强、联系广泛的优势,能弥补内地企业开展国际业务的不足。香港金融业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扬精鼓锐,外引内联,既帮助内地企业走向世界,又可依托内地壮大自身金融实力。
  要抓住当前提升竞争力的几个突破点。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协调、配合下,香港应抓住机遇,实现多方突破。
  突破点一:大力拓展人民币业务,发展多功能人民币离岸中心。2009年7月,国家启动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工作,有意把香港建设成为人民币通向亚洲各国的流通枢纽和集散中心。据香港金融管理局测算,中国出口中有20%~30%业务可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如果按照中国每年10000亿美元的出口规模推算,人民币贸易结算的规模可达到每年2000亿至3000亿美元,人民币在区域贸易中作为贸易结算货币潜力巨大。香港应全力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为下一步发展人民币业务创造条件:如以货币互换协定为契机,积极倡导贸易伙伴用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推动人民币成为香港与东盟国家贸易中重要的结算货币;推进东亚地区的区域货币合作,协助人民币成为区域内的主导货币;构建人民币回流和投资机制,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开辟投资渠道。只有做好这些事,才能在香港推动人民币从贸易结算货币向投资货币、储备货币发展,使香港不但成为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而且成为人民币离岸远期汇率市场和以人民币计价的离岸金融产品中心。
  突破点二:建立大宗商品的期货交易中心,提升香港在国际市场的定价能力。当前,中国对石油、矿石等大宗原材料和产品有大量的需求,但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定价能力。香港可以利用自由港的地位,以中国的需求为依托,建立为中国发展服务的区域性大宗商品的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如可在香港建立原油期货市场,吸引俄罗斯和中东、非洲、拉美等不甘受美欧控制的产油国,以及中国和东南亚等石油需求企业参与,形成亚太区原油定价中心。同时,在条件成熟时香港也可建立服务于中国与周边地区需要的区域性乃至国际性的铁矿、铜矿、粮食、大豆等大宗商品的期货市场。这些区域性定价市场形成后,必然吸引国际资本参与,香港银行业务随之增加,金融衍生品也会相应推出,整个市场就会盘活,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就会得到提高。
  突破点三:建立人民币债券市场。当前,中央政府已出台多项措施鼓励香港发展人民币债券市场,例如9月28日财政部首度在香港发行60亿元人民币国债,支持香港壮大人民币债券市场。今后,香港还应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鼓励合资企业和内地企业来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从而开拓更广阔的融资平台,为香港提升金融竞争力注入更多“活水”。

相关热词搜索:不进则退 金融业 香港 不进则退:香港金融业的困境与出路 不进则退 香港金融业不进则退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